“穿越这条由遗产文明铺就的道路,中国就在你眼前”
——总导演关晖
“每一处遗产都是唯一的。像古罗马竞技场,不是在意大利才有这么一个竞技场,而是全世界就一个古罗马竞技场。中国的长城、都江堰、黄山、昆曲……也同样是世界唯一的。我们的影片就是努力用心地去诠释这些物质形象背后那不可复制的‘唯一’的缘由,和它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曲折经历。”
影片简介
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与北京元纯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世界遗产在中国》,历经七年拍摄制作首次以高清纪录片的方式,系统、集中地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共33部,38集(其中有些节目是上下集),内容涉及国内顶级水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3处,包括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2处文化遗产。展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世界遗产在中国》项目集合了中国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的自然文化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进行了一次最具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介绍与诠释。为了保证影片质量,制作方投入了2660万元人民币,还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纪录片创作人员;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HD)制作技术;运用航空拍摄、水下摄影等多种特殊拍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七年来,先后有超过两百人次的创作人员深入到中国的33处遗产地(项目),采访专家学者等近300余人,行程十万公里,拍摄素材约5万分钟。这个项目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史上制作时间跨度最长、制作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创作活动。
《世界遗产在中国》将中国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首次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是向世界敞开一个个东方文明的窗口。也力图激发观众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使观众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自觉地保护中国世界遗产,以及其他风景名胜。
分集剧情
第21集
武夷山 险峻的地势被漫长的地质运动所造化,地热随之发挥它的氧化作用,壮观的丹霞地貌,露出了大自然面纱后的那颗朱砂痣,寰宇惊艳。第四纪冰川是灭顶之灾;这里却保存了全备的动植物物种资源,造就了现实里的诺亚方舟,福祉绵延。岩峰环抱之中,生于峭壁之上,汲取自然的精华,采摘之后又经民间手工制作,武夷岩茶带给世界的,是大自然内心的那份内敛,芳香四溢。 偏僻的山区没有被湮没在尘嚣之上,孕育了闽越这座古城,还孕育了影响中国几个世纪之久的哲学思想,为后人所敬仰的理学大家朱熹,小隐于此,宁静致远。这里,就是为大自然所青睐,进而不断被其造化的地方——武夷山。
第22集
秦始皇陵(上)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第23集
秦始皇陵(中) 秦始皇的冥界帝国就如同他创立的大秦帝国一样,辉煌无比,然而,在秦帝国中威风八面的皇帝,到了冥界帝国中却不可能再一次君临天下了,我们不知道,两千多年时光的销蚀,当初下葬时就已经腐烂的秦始皇的躯体是否已经化为了尘埃。
第24集
秦始皇陵 (下) 就在这同一片陵园中,不仅掩埋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还埋葬了百官、战士、王子、公主、嫔妃,还有不计其数的修陵工匠、刑徒,他们生前是帝王和臣子、主人和奴隶、统帅和士兵、君王和嫔妃的关系,但死后黄土的掩埋抹掉了这一切,生命的荣耀与辉煌或者痛苦与屈辱都已经烟消云散,两千多年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血肉早已经融为了一体,融在了掩埋他们的这一堆土冢之中……
第25集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世间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景致;亚热带充沛的雨水和适宜的温度带来土地繁茂的植被;嶙峋挺拔的山峰和深邃清幽的峡谷赋予这里华丽流畅的想象;人们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溪湖银瀑与古树石峰,犹如大师铺陈的画卷,诗情铺就的生活。 它就是被中国的古人称为世外桃园的武陵源。
第26集
明清故宫 (上)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这是15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500年间政治权力的中心;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故宫,昨日中国曾经华丽的交响,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第27集
明清故宫(下)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这是15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500年间政治权力的中心;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故宫,昨日中国曾经华丽的交响,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第28集
天坛 天坛的声学建筑体现古人与天对话的愿望。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以祭天的方式与天对话,祭天根源于农耕文明。这些声学建筑的设计将古人渴望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强烈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站在这里会产生奇妙的错觉,仿佛真的可以沟通天地。 古人对天的理解与想象体现在天坛的建筑中。古人认为高是天的特性之一,认为祭祀天地的活动应在与天无限接近的地方举行,天坛的建筑并没有出奇的高度,然而它却处处以"高"的意境,来体现古人与天接近的愿望。 祭天这一出于农耕需要的自然行为,为何会让帝王如此重视,如此费心尽力的修建祭天建筑?这与"天"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善恶都会被老天爷看在眼里,继而转化为风调雨顺或天灾人祸来奖惩地上的人们,这种"天人感应" 的思想被统治者加以利用,以天子自称的帝王们向百姓宣扬,惟有真命天子才有与天对话的权力和能力,他们把祭天变为帝王的专利,并通过祭天来显示自己的"天子"身份,向百姓树立"君权天授"的思想,以便让老百姓接受"奉天承运"的说教。
第29集
开平碉楼与村落 兵慌马乱的年代,为了家园的太平,为了妻小的安全;为了躲避怒号的台风,为了逃脱吞没生灵的洪水,开平的人民,修建起了他们心中的避风港。 伴随着淘金梦的出现,开平的男人飘洋过海,成为了金山客,他们常年在外,却无法再大洋彼岸安家落户,唯一的梦想,便是用一生的血汗积蓄,在故土建起梦中安乐的家园。 中西合璧的风格,实用坚固的目的,与世相融的姿态,造就了开平雕楼独特的建筑韵味,使其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独特的一抹风景。
第30集
丽江古城 这是一首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古曲,名字叫做《浪涛沙》。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史册中所记载的古代音乐早已失传,而今天,那些千百年前的古老乐曲,却被一个民族传承了下来。 这是一种原始的图形文字,至今,它仍在运用、书写和认读。 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并且活着的象形文字,在这些文字中,纪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这是一处纯净的高原湖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家庭中没有父亲和丈夫,这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母系社会最后的遗存。 千余年前,这个被称为纳西人的民族汇聚在雪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市——丽江。
(素材/网络 孤帆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