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折扇之美

 茶香飘万里 2012-12-13

       正古雅的,贵贱不分。扇子便是其一。

  市井老人快活享用蒲扇,那是难得的文雅:棕榈叶扇面,像用久的凉席,油光光滑润润,连同旧时的岁月自然随和扇起来舒适。摇扇子是一种心境,到文化老人那里更是一。种风雅:晨起遛弯儿,左手一壶清茶,右手一把折扇。 执扇者,持稳端庄,优雅从容,即使雪中用扇,也代表一种语言。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徐悲鸿 竹雀图

  中国人用扇3000年了,扇子本是寻常生风之物,无意却成雅物,一旦与书画结缘,便有了它的不寻常: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到宋代的范亮、苏东坡,明代的唐伯虎、仇英,从清代的石涛、吴昌硕到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都曾在扇子上书画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唐寅诗扇面书法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吴昌硕作品

     代人用扇无非两种形式,收藏与雅玩。手执一把具有艺术审美的扇画,心里自然多了几分清新雅致,日子过得也曼妙些。拿出来玩的时候,无论是一人独处还是邀三两知己,烹一壶新茶,听一盏香炉,展一柄折扇,这饮茶的日子就更具风情了。好在都是些中国寻常百姓常年的老式风雅,后人怎么玩都不过。

    

 

     员在书房或公堂上下挥动扇子变成毛笔,打开则可作书信、案卷来读;把它放在肩头就变成扁担;把它顶在头上又可当成遮风挡雨的帽子;用手一托又成为茶盘什么的。瞬息间千变万化,其妙无穷。在戏剧表演中,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旦角以扇掩饰其娇羞,花脸以扇平添其威武,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扇子在在他们手中挥洒自如,翻空出奇,无不各尽其妙,给舞台表演艺术锦上添花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马兰 黄梅戏唱段20个 - 西施女儿 - 西施女儿欢迎您

 

    剧中 折扇用得最多,生、旦、净、丑都有用的,扇扇子有“文胸武腹,僧领道袖,媒肩闺齿,二流子上下忽扇”的说法。不少戏还直接与扇子有关。如《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等,其扇在这类曲目中的作用,就更可想而知了。观众通过一把扇子,就可以窥视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识别角色的善恶忠奸。不论是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及忠奸富贫的表演,都离不开扇子,成为包括各个行当在内的一些节目中必备的道具。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扇子也可以撕着玩儿

  葛亮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儒雅矜持。轻轻一摇,含蓄潇洒。《失空斩》里诸葛亮的扇摇、顿、颤、抖,表现出自己面对司马兵临空城下的内心紧张,以及对马谡不听嘱咐致使街亭失守的满腔愤怒。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附庸风雅,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兰芳演戏讲究扇子功,在《贵妃醉酒》中把杨贵妃的婀娜多姿表演得出神入化。上世纪30年代,他演出《贵妃醉酒》前,还特地让人赶到杭州,要王星记扇庄精制一柄湘妃竹折扇。扇的两面裱褙上金箔,并绘上色调艳丽的杭画牡丹,典雅华贵,与剧中人身份相得益彰。舞台上,梅兰芳将此扇用得惟妙惟肖,演到贵妃“把栏杆靠”的动作时,只见他用右手指轻轻拈开扇子,并伸过左手将扇子慢慢打开,很能体现贵妃高雅的神情。事后有人问他:“只用一只手将扇子打开行不行?”梅兰芳摆摆手说:“千万不要用一只手将扇子使劲甩开,这样气派不大。”这扇在梅兰芳那里,用得岂止是修养?而是一种气度!

  。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折扇之美 - 幽燕侠 - 幽 燕 侠 的 博克 

梅兰芳《贵妃醉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