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旅游的人来说,希腊雅典总会以她绝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来客,让他们为它疯狂,对她膜拜。
我们知道,古雅典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城邦,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还是哲学的发源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发源地。
而今,中国的徐州,作为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不仅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还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东方雅典”。
九朝帝王徐州籍
徐州在古代称为“彭城”,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中心,在中国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她曾为蚩尤本据、黄帝初都、彭国国都、徐国国都、宋国国都、楚国国都。汉高祖刘邦、南唐烈祖李昪、南朝宋武帝刘裕、后梁太祖朱温都是徐州人士,从徐州起家,古时便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美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帝都。
当然,要说起徐州的名人名帝,我们在这里不得不要提到南唐后主李煜,我虽不是特好舞文弄墨,但出于个人的原因,我对于他,对于南唐最后一位帝王一直有着的诗词一直都很喜欢。今天走进徐州,不得不想多啰嗦两句。
李煜
作为封建帝王,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或许正是他“高贵”的出身才让他失去了享受“草根”的幸福。即使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就算他的诗和文均有很高的造诣,好多作品被奉为“神品”,那又能怎么样呢?出于种种原因,在后人心中,也许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他是个好词人。
我喜欢他的诗词,更深爱他的为人,史书记载其“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他的继后小周,后也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功过事非,已成历史轨迹。
愈靠近徐州,内心越是复杂,这是怎样的一种理解,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帝王如此,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也如此吗?走进徐州,这样历史厚重的城市,更能体会到民生之渺小.生之多艰,更应该做到生之精彩,死之无畏。
古风今犹在彭城
驱车进入徐州市区,还沉浸在历史中。友人见我,情绪有点低落,便关切地问候:是不是水土不服?
我笑着回应,没有的事情,便和友人细说了李煜。庆幸的是,他也是个“骨灰级”历史迷。吃过晚饭,我们便一起相约到一个小书吧的内阁里,聊了起来。
原来,徐州古称彭城,已有六千多年文明史。其建城史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帝尧时建立的大彭氏国。以彭城之名的见诸文字是春秋时即公元前五百七十三年,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在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当然,也是世界彭氏宗亲公认的发源地。
作为中华饮食文化及养生文化的鼻祖栖息地,徐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彭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遗产。相传,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这对于喜好气功的人来说,可是个不小的鼓励。
彭祖文化
彭祖对于中国的魅力和柏拉图对于希腊的意义一样,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彭祖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养生文化的精髓,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按摩养生养颜术也正风靡全球,而彭祖导引术是最早的源头。其饮食养生之道,为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尽兴处,两人相视而笑。第二天,便一起拜访了徐州辉煌的彭祖文化遗存,他乡遇故知,很是畅快。
十里长灯照徐州
晚上归来,兴致能浓,便问好友,徐州是否还有地方可转。我想,我已经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那种魅力,镶嵌在骨子里挥之不去。
看到我如此喜欢这座城市,作为徐州人,友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去汉桥吧,也不远。”对于友人的建议,尤其是关于徐州的,我向来没有异议。
徐州汉桥
一路来到汉桥,站在汉桥上,吹着初冬的风,有丝丝凉意,人倒也清醒了许多。待夜幕时分华灯初上,汉桥两岸灯火通明,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傲立在淮海之畔。我想,现在的徐州,已经不是当年的“彭城”了。
“十里长灯……”对,就是十里长灯,那流逝的,或者已然流逝的,都像是电影一样在眼前放映,古老的,抑或现代的,西方的,抑或东方的,得到的,抑或失去的,都在这里凝聚,铺散开来。
徐州汉桥华灯初上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同时,徐州也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持久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遥相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
东方的雅典,果然名不虚传!远古与现代衔接的天衣无缝。一走进这座城市,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为她琢磨,为她停留。而今天,我还用这满怀激动的汉语言,去表达我内心的深情。
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