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萱草园主人 四、宣德“落款盘”的造型种类 落款宣德盘的造型基本传承自永乐,主要包括折沿盘、窝口盘(又称敛口盘)、撇口盘、平底盘以及根据它们复杂化而演变来的折沿棱盘、窝口棱盘等。 1.折沿盘 折沿盘(图15)的最大特点是厚重、结实。由于器物口沿部厚重坚固,所以在工艺制作水平较低时制作量最大。例如元代以及明洪武、永乐时期,宣德朝早期制作了一些折沿无款器,但落款器不多。 2.折沿棱盘 折沿棱盘(图16)是在折沿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的出现应该是瓷器造型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元以及明初洪武、永乐时期,它的出现对弥补盘类造型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制作量很大。随着宣德以后制盘技术的不断进步,制作量反而逐渐减少。 3.窝口盘 窝口盘(图17)在永乐时期制作量较大,该类盘口向内收敛,不仅修胎工艺要求较低,而且可以增强盘沿强度,对保护盘口起到有效作用。 4.菊瓣盘、窝口棱盘 菊瓣盘(图7)、窝口棱盘(图18)类似于折沿棱盘,都是在窝口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属于瓷器造型发展复杂化的必然结果。由于制作工艺难度增加,所以制作量并不太大。 5.撇口盘 宣德朝御厂盘类制作逐渐成熟后,修胎要求较高的撇口盘(图19)已经胜任较大尺寸的制作需求,于是撇口盘制作量明显增大。该盘较窝口盘体形精巧、技术要求更高,特别是制作大口径(直径为五六十厘米)盘类时,需要克服的工艺困难更多。所以,宣德大型撇口盘的批量制作标志着御厂工匠制盘技术的成熟,在盘类制作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6.葵花式盘 葵花式盘(图20)可以看作是撇口盘的演变进化,与宣朝器物的多样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7.平足盘 宣德平足盘(图21)极为少见,该器制作与永乐时期的青花蝴蝶耳杯托盘有些相似。宣德时期,御厂也仿制永乐朝制作过这种青花蝴蝶耳杯与托盘(图22),由于该托盘称不上严谨的盘类制品,因此笔者在此不多作笔墨。 从元及明洪武、永乐、宣德的盘类造型发展看,基本按照折沿盘(含棱口)、窝口盘(含棱口)、撇口盘(含葵花式)的进化步骤而来,这一发展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三种盘类的制作难度与工艺技术含量。 五、宣德落款撇口盘比较 总体观察宣德“落款盘”,可以发现撇口造型远远多于其他制品。还可以注意到这些器物在图案、尺寸、底部施釉等方面存在一定规律。 从其尺寸可以观察出,宣德盘类以直径26厘米为分界线,小于该尺寸(含26厘米)则盘底施釉(平底折沿托盘例外),大于该尺寸则盘底无釉。由此判断,26厘米的盘径应是当时盘类制作的技术极限。当时制作大盘时,如果口径过大,烧制时容易塌底、变形,为避免类似情况,入窑时需在盘底铺放炭灰、稻糠之类才能既防止盘足所受压力过大产生器体变形,又可避免釉面粘底情况。 宣德盘的落款情况类似器底施釉,当底足施釉时基本使用双圈三行六字款(偶有特殊情况);反之,则无法在底部写款,不得已改在器壁上书写六字横款(四字横款情况较少)。 2.“落款盘”的图案变化特征 盘径24厘米及以下的盘、碟因为使用频率及需求量很大,所以种类、图案最丰富,包括缠枝花、狮、鱼藻、龙、凤以及三友纹等。一旦超过26厘米,制作量明显降低,主图案也显得很有变化规律,如栀子花(约26厘米,图9)、石榴花(约29厘米,图12)、萱草花(约35厘米,图23)、牡丹花(约39厘米,图24)、柿果(约41厘米,图25)、枇杷果(约45厘米,图26)、葡萄果(约49厘米,图27)、石榴果(约5l厘米,图28)、海怪(约65厘米,图29)、鹦鹉(约73厘米,图30)等,基本按照花、果、兽、鸟纹的顺序逐渐增大盘径。根据这点,许多情况下观察宣德盘类的主图案便可以大致断定盘径尺寸、造型,对鉴别、断代有重要意义。 笔者分析,造成以上两种情况除了与宣德制盘图案有规律性外,还应与该朝瓷器制作时期相对不长(仅十余年)、内府没有来得及变化设计足够的新图案有直接关系。 六、总结 参考以上资料,可以发现宣德“落款盘”具备很多明显时代规律,如盘底施釉、落款、图案变化等,归根结底是受限于当时的御厂技术发展与工艺设备等制约。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些历史局限性方便了瓷器鉴定者的真伪鉴别,成为遗憾中的幸运。(全文完) (责编:耕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