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一)

 中山张华 2012-12-20

读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一)

(2009-01-21 15:21:38)

《美学理论》[德]阿多诺//王柯平 译

读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

 

第1章//艺术,社会,美学

1、确定性的丧失

要点:

(1)艺术成了问题;

(2)艺术中的绝对自由与社会总体中永久的不自由是相互矛盾的;

(3)由于社会日益缺乏人性,艺术也随之变得缺乏自律性;

(4)自律性依然是艺术的一个不可更易的方面;

(5)自律性艺术显示出盲目性迹象;

(6)自律原则本身也是一种慰籍;

(7)真正的艺术向其自身的本质提出挑战,从而增强了蕴涵在艺术家脑中的不确定感;

(8)艺术的真谛?

 

艺术的自律性来自于艺术发展的历史,近100年来世界的变化使得人们释读世界的眼光发生了跳跃性的更变。这样的眼光无疑对艺术的自律性有所挑剔。艺术一旦脱离审美,艺术自律性的根基就已经不再牢靠了。但艺术的自律性依然是存在的。今天看待艺术的自律有两种态度,一是一味强调艺术的自律;一是把所谓的自律放在变化的环境中继续生成与发展。前者的结果会导致自律的自负,后者则是带有批判性的。

艺术肯定是成了问题的,也正因为这样,艺术才有它自身的生命与活力。艺术有了问题,我们才会在怀疑艺术的同时,质疑自身对艺术的判断与行为方式。由于质疑艺术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不同是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家。所谓大师也是有时代性的,没有永久的大师。

艺术的真谛成就不了一个艺术家的作为。一切真谛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有其局限性,相对的真谛见出于真诚的行动与感悟之中。

 

2、起源——一个虚假的问题

要点:

(1)不存在可以涵盖所有艺术种类的一般艺术概念;

(2)哲学家喜欢从概念上区分两种起源,一种是形而上学,另一种是原始历史;

(3)艺术有别于经验现实;

(4)通过艺术的动态法则而非某些不变的原理,人们才能理解艺术;

(5)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

 

许多事情都可以去谈起源,惟独谈艺术的起源很是无聊。

艺术有它内在的发展逻辑,这话是合理的。批判地继承与延续一种逻辑,或者对一些概念的彻底放弃,这才使得艺术走到了今天。甚至,很多时候,艺术的所谓发展逻辑,其本身是不很逻辑的。一如用哲学去归纳心理学,或者用心理学去阐释哲学,逻辑在其中是无效的,但也许很艺术。

 

3、艺术的真实与存亡

要点:

(1)艺术很快进入其终结或没落时代;

(2)今日美学不可避免地成为艺术的挽词;

(3)已经消亡的不只是审美形式,而且还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母题;

(4)与艺术概念搀合在一起的胚芽将会以辨证的方式取代艺术。

 

美学与今天的艺术越走越不在一条路子上了,“美学成为艺术的挽词”,这是美学的自恋。艺术的终结,在于某种艺术在思维方式上的淘汰,是观念的更变导致了某种理解艺术在方式上的自行消亡。这是自然的事情。一如一个时代的体制为一个时代所用,但它终究是会终结的。艺术依然是会发展的,但艺术的许多概念,理解艺术的一些狭隘模式将会死亡。艺术只要不服务于体制,艺术就不会成为服务于“主子”的工具,如此,艺术就会有新的母题。

有一本07年出版的新书叫做《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是阿瑟·C.丹托[美]写的,书中的许多内容大都自说自话,理论家的逻辑相对与现实的发展来说,建设性非常有限。

 

4、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要点

(1)艺术作品是经验生活的余象或复制品;

(2)艺术作品屏弃了抑制性的、外在经验的体察世界的模式;

(3)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们以自然和人类不能言说的方式在言说;

(4)作为人工制品,艺术作品不仅进行内在的交流沟通,而且还同其极力想要摆脱的、但依然是其内容基质的外在现实进行交流沟通。艺术屏弃强加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化解释,但其中却包含着经验存在物的本质要素;

(5)艺术的非沟通现象涉及到破碎了的 艺术本性;

(6)一种与现实相对立的明确立场;

(7)艺术辩证法类似于社会辩证法;

(8)艺术作品不说谎,其所言均是真情;

(9)只有在与外界张力发生关联时,艺术中的张力才有意义;

(10)艺术作品在解答自身问题的同时,也的确成了自身的问题;

(11)艺术家务必在其自己的体验的前景中感受到经验主义一方的存在,以便能够升华自己的体验;

(12)如果没有异质契机,艺术就不可能获得自律性;

(13)在艺术中,成功的标准是双重性的:首先,艺术作品要将材料与细节纳入内在的形式法则;其次,切勿抹去整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裂痕,而应在审美总体中保留那些抵制整合的痕迹。整合本身不保证质量;

(14)艺术与其“对立面”的互动关系,示意了人们把艺术等同于纯粹精神性的幻想已告结束。

 

美学是历史的,而历史留下了太多的积淀,如此,要放弃一些垃圾概念,颇显犹豫。所以,在传统美学那里要看到新的动因是非常不易的。

其实美学最想打交道的就是形式主义,这样的审美总是有话可说,总是心理想象,它的说话方向是由说话者自己定的。

当艺术要与外在的对象发生关系的时候,表达无疑发生了改变。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本来是从艺术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而生成的,这同商品与市场的关系如出一辙。当艺术超越了审美范畴,社会理解艺术与艺术理解社会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很长时间,这个变化其实一直是非常暧昧的。暧昧的原因,来自于人们对艺术在精神上的纯粹性带有假想的迷恋,而美学解释学在这一点是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学在今天依然在帮着艺术的倒忙。

艺术走出艺术自身的樊篱,是因为艺术内部的自由与精神性过于空泛,它与真正的人性自由不能同日而语。精神性的突现应该在一定的“关系”中,与人性自由相维系的关系在哪里,艺术的精神性也就在哪里。为什么传统艺术里的精神帮不了今天重新理解艺术问题的忙,在于这样的精神过于私下,过于脆弱。

艺术如此与社会胶着在一起,在于社会在提供给艺术继续发展下去的难题,是艺术要与这些难题互动。艺术能走到当代艺术的过程,即是这种互动的结果。“只有在与外界张力发生关联时,艺术中的张力才有意义”,“整合本身不保证质量”,这两句话尤为重要,这说明,1、艺术需要意义,艺术在哪里才会有意义呢?也可反躬自问;2、艺术的整合是艺术发展的性质,它不具备也不需要“完满性”。

 

5、艺术的心理分析理论批判

要点:

(1)按照心理分析理论,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无意识的投射结果;

(2)艺术应该以肯定的方式处理经验的肯定性;

(3)从心理分析的方式看,艺术如作白日梦;

(4)心理分析学说长处在于揭示出艺术中那些与艺术不甚相干的因素;

(5)由于心理分析展露出艺术品极其作者的社会性,故而能够在艺术品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建立具体的调节性关系;

(6)心理分析忽视了艺术品之真正的主观性、内在连贯性、形式水准、批判性冲动、与非心理现实的关系极其真理性内容;

(7)无意识内驱力是许许多多动力之一;

(8)艺术超越现实原则,朝着某种更高级的和某种更世俗的方面发展;

(9)作为精神病患者的艺术家,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得到宽容与结合,其形象已失真变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分析引论是很好的魔幻小说,它是独立的。艺术与心理肯定有关,但不到心理为止。心理学批评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在于怎么写都行,但批评家不是弗洛伊德。艺术创作假如都依凭心理起作用,这是文化的没落,也是思想的匮乏。心理主义滋养了批评家的惰性,同时也养育了艺术家对于批评的想象。心理主义对艺术的操作不能说不重要,但决计不到心理主义这么简单。心理主义有时等同于理想主义,这背景上的依托是知识论的,甚至于是对知识的崇尚。心理主义与客观情绪非常接近,它对即时的问题可以处理,但这个处理终究是后悔的。当然,我们对后悔可以有很多解释,这正是心理主义的批评。

我们对梦都很在意,但也都很清楚这就是梦——白日梦就是觊觎梦本身。自然艺术要比白日梦逻辑一些,这个逻辑又在哪里呢?可以肯定的一种说法,这个逻辑断不在梦本身。在这个逻辑之中,批评家与艺术家都走了许多的弯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