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今音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是因为古音演化成今音,大概有这样一个过程,即——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详细解释一下这三个词,意思就是:平声分化成了阴平(今天的一声)和阳平(今天的二声)两类,浊上声(古上声字中的一部分)变成了去声(今天的四声),入声字分别进入到平声(今天的一声和今天的二声)、上声(今天的三声)、去声(今天的四声)之中而不再作为一种声调独立存在。上面的话应该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并不是哪一个大师单独这么认为的,通过今音去判断一个字古音的平仄,运用“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这一判定方法也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正确率,其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派入平声的古入声字(如“一”“竹”“杰”等字,今天虽为平声,但均属于古入声字,古代为仄声)。
写诗用古音还是用今音,并没有定论。我个人是支持以《平水韵》为标准的,因为自唐代以来这一用韵标准基本就已经确立了(唐代使用的是陆法言的《切韵》,但是规定部分临韵可以通用,事实上略等于后世的《平水韵》)。有人说因为今音发生了变化,所以《平水韵》并不适合用于今天,我并不认同,因为这些人忽视了一千多年以来语音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平仄用韵规范却始终基本定格于《平水韵》这个事实。从宋词(词诞生于民间,不依《平水韵》,宋代词人一般以当时实际语音确定平仄、韵部,清代词体复兴,嘉庆年间一个叫戈载的学者在分析总结宋词平仄用韵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平水韵》为底本,将其106韵归并为19部,编辑了《词林正韵》,后世一般以此作为填词平仄用韵标准,以更贴近宋人实际情况)的平仄用韵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水韵》中大量的韵部发生了合并现象,少量发生了分化;元曲(其平仄用韵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辑的《中原音韵》为标准)的平仄用韵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韵部发生了合并和分化的现象,入声字在这一时代的实际语音中消失,不再作为一种独立声调。但是格律诗作为封建正统文学,始终恪守唐以来延续的标准,未发生显著变化,平上去入四声鲜明,韵部繁杂,直至清末。综上,我支持继续使用《平水韵》,而非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