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冬至

 老庄. 2012-12-22

冬至:节气与风俗活动


[转载]民俗博客(347)图文(129)说冬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的“至”是极之意,“冬至”是说寒冷阴森的天气达到了极点,阳气初萌,而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开始。冬至这天,白昼时间最短,而夜晚时间最长,过了这天,白昼便会逐渐增长,“冬至阳生”,吉祥如意,民间在这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它还是许多契约签订和履行的日子。在古代,过冬至是件大事,那就跟过年一样,家家户户宴饮铺张过节,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前后气温会有比较大的降幅。古代,许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看作是由天神在操纵。特别是皇帝,君王自认为是天神的传人后,祭祀天神就作为一种重要仪式举行,这也是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活动。老百姓自然是“家祭”,体现出一种慎终追远、不忘祖先的情怀,祭扫先人,缅怀先辈,自然也要珍惜当下,团聚亲人,关注冬令健康,赋予冬至节气更加现代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人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至今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过的更加有现代意义。

 

“冬至”风俗活动:

冬至祭扫:因此历代王朝都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把它列为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之一。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贺冬”、“郊祭”。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九九消寒图: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民间赠鞋帽:《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拜教书先生: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结算工钱: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至美食: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民间传说。

 

上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系列古图之一,画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画面上是农人冬至节气在自家院子里忙着织布,在农业社会,每当棉花丰收时,家家忙着收晒棉花,户户忙着纺纱织布。可到了冬至节气,外面田里的活不做了,就得抓紧时间,纺纱织布,恰如老话所说:“大雪时节,纺纱织布”。其乐融融,其情暖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