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之乡应有文化盛事

 苏迷 2012-12-23

文化之乡应有文化盛事

———俞前访谈录

 
  本报记者 刘 放

  创建诗词之乡和散文之乡就是在传承吴江的历史文脉

  晚报会客厅:俞先生好!首先要祝贺吴江继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后,今年又被评为“中国散文之乡”。这在我们人文荟萃的苏州还是独一家。请问,获得了这些荣誉之后,能给吴江带来什么好处?
  俞前:谢谢你们的祝贺。的确,从2008年10月开始,当时的吴江的党委、政府发出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号召,2009年6月,获得了“江苏省诗词之乡”的称号,2009年10月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在2009年吴江百年南社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向吴江授了牌。今年,我们又获得了“中国散文之乡”的称号。在第七届苏州阅读节颁奖仪式上中国散文学会领导向吴江授了牌。这些荣誉的获得,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吴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提振了我们吴江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使我们增添了自豪感。
  晚报会客厅:吴江在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上,做到了“古为今用”,传承了历史文脉。
  俞前:是的,创建诗词之乡和散文之乡就是在传承吴江的历史文脉。吴江自古文风鼎盛,文人代出。曾歌吟于吴江的诗人,有颜真卿、陆龟蒙、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生长吴江的诗人,有严忌、张翰、沈璟、叶绍袁、叶小鸾、叶燮、柳亚子、陈去病等。西晋文学家张翰以一首《秋风歌》使“鲈乡”吴江闻名于世。建于北宋,位于城东的“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曾吸引了苏轼、王安石、唐寅等历代三百多位著名诗人,写下了460多首咏唱垂虹桥的诗词。吴江叶氏午梦堂堂主叶绍袁及其妻室儿女,人人能诗,个个有集,“叶叶交光”的午梦堂,被誉为我国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清代吴江人成立的“惊隐诗社”吸引了顾炎武等名人加入,在江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09年以吴江人陈去病、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更是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1000多名南社、新南社社员中有160多名吴江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在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引领的思想领域的革命使之赢得了“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赞誉,并被称为“辛亥革命的宣传部”。如今我们的创建活动,同样是这样的文化盛事,文化善举,是对吴江前贤的尊崇与传承,也是对吴江后人的启发与引领,是很有意义的事。

  “创建不止于创牌,建设要追求实效”

  晚报会客厅:的确,吴江近年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可圈可点。
  俞前:正是在创建诗词之乡和散文之乡过程中,带动了我们的诸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区委宣传部部长周志芳有一句话:“创建不止于创牌,建设要追求实效”。我们在获得牌子后,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这工作,群众文化工作得到了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普及了文学组织,拓展了文学队伍,为 镇(区)文联的 建 设打下了基 础。文学社的 有 基础的,市文广新局重 视 镇(区)文学社团的建设,在吴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文学社,都有一个文学刊物,被称为令人惊奇的农民群众文学的“吴江现象”。而镇(区)诗社的建立是在创建以后的,如今,吴江共有50个诗词创作团体,诗词爱好者近万人,其中全国级会员17人,省级会员28人,苏州市级会员38人,吴江区级会员220多人,基层诗社会员1800多人。其他地方的诗社一般以老年人居多,而我们的诗人们却是很年轻的,35岁以下的青年占35 %左右,还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吴江中学的青年教师倪惠芳当选江苏十佳女诗人。还涌现出一些诗词群体的典型,如有诗词“父子兵”、“兄弟莲”、“夫妻档”、“姐妹花”。二是推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活动,宣传了吴江。如2011年11月,我们文联与中国当代散文诗编辑部、青年文学杂志社、散文诗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当代散文诗理论研讨高端峰会暨中国当代散文诗作家吴江行”活动,被列入“2011年中国散文诗十件大事”之一。前不久,吴江政府与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主办、吴江文联与桃源镇人民政府承办首届全国诗词大赛,收到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首诗,影响很大,出版的诗集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签。三是编辑出版了一批作品。2009年来主要有十位诗人十本诗集、十位作家的十本散文集,还有《南社诗人咏吴江》《当代诗人咏吴江》《吴江旅游诗选》《吴江新农村采风诗选》《勤廉诗词集》《撤县设市二十周年诗词集》《吴江当代散文选》《吴江导游词》等。还有一批作者出版了个人诗集和文集。这些可以称之为文化之乡的文化盛事。文化之乡也应该不断有文化盛事。
  晚报会客厅:听说你们还搞了一系列的艺术家“回家娘”活动,在业内口碑不错。
  俞前:是的,近几年来,由吴江文联组织了多次吴江籍或在吴江工作生活过的文艺家的“回娘家”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了解,也为推广吴江的知名度、推动吴江的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请女作家来吴江感受“娘家”的新变化新气象,文艺家回娘家就成了品牌活动。2007年上海杭州苏州书画家“回娘家”活动暨作品展在市博物馆举行,13名书画家奉上了力作。2008年在“2008沈璟与昆曲吴江派学术研讨会”举办期间,举行了“江浙沪吴江籍戏曲名家回娘家”活动,这次“回娘家”的有三位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八位是在各大剧团挑大梁的优秀演员。2009年举办的“葛锡麟遗作展”暨中国美院吴江籍师生“回娘家”活动,九位吴江籍师生回到吴江,感受吴江的文化建设。2010年举办“费孝通与文学”研讨会暨作家回娘家活动,北京诗人北塔等参加。2012年举办了曲艺家“回娘家”。吴江籍著名评弹大家刘韵若、吴江评弹团第一代演员刘敏等10多位知名曲艺家回到了吴江。回娘家活动,不仅加深了吴江籍文艺家与吴江的感情,还为吴江的文艺活动创造了条件。如太阳湖散文名家采风活动,盛泽丝与诗活动、昆曲名家蔡正仁专场演出等都与回娘家的文艺家有密切关系。经回娘家美术家的联系,2008年至2010年期间吴江有美协会员分别赴中国美院、北京画院、清华美院专业进修。

  人生追求的就是一种充实

  晚报会客厅:与兄弟县市相比,吴江的地域文化研究也是走在前面的。
  俞前:吴江文化富有特色,这个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标签,所以,我们就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一支地域文化研究队伍,参与人数的研究成果在六县市名列前茅,苏州南社研究会100多位会员中就有吴江会员30人。同时,还联系了全国一大批研究吴江文化的专家学者。从2008年“沈璟与昆曲吴江派学术研讨会”开始,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举办吴江文学研讨会,请全国专家来吴江研讨吴江文学。已举办了纪念叶绍袁诞辰420研讨会、纪念南社一百周年研讨会、费孝通与文学研讨会等,都编辑了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与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孙中山研究会联合主办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举办《秀才造反与民国创立》首发式暨第三届吴江文学研讨会,主题是民国文学。收集了研究柳亚子、陈去病、金松岑、扬千里、范烟桥等的论文。今年又与苏州科技史学会联合举办纪念计成诞辰430周年暨第四届吴江文学研讨会,已邀请了北京、上海、西安、杭州、苏州等地的专家学者会聚吴江,讨论计成与《园冶》,讨论吴江园林文学。此外,吴江文联已出版或配合其他部门出版了一批地域文化丛书,如《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同里宣卷集》、《吴江百贤思想品德故事选》、《吴江官吏勤廉故事选》、《吴江名人录》、《吴江古村寻踪》《江城新韵》《陈去病诗传》、《鲈乡英模》、《时代先锋》、《吴江导游词》等。
  晚报会客厅:最后说说你自己吧,你是个很低调的人,很和气友善的人,在抓文联工作的同时,你业余也勤奋钻研,勤奋写作,取得了很丰厚的成绩。
  俞前:成绩谈不上丰厚。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买书、藏书、写书,曾被评为苏州市藏书家。写作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因为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我的写作是从在平望灯头厂当工人的时候开始的,当时参加了苏州桃花坞职工业余学校的写作函授,开始了业余创作。而真正走上创作之路是1986年到了吴江,参加了松陵镇的垂虹文学社,二十多年来没有停止过。我不是灵气很高的人,但认定的是勤奋出成果,尽管我眼睛不好,业余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脑上写作,并且在张明观老师的影响下走上了以地域文化创作为主的道路,这样才有了些成果。因为写作,我担任了吴江的作协主席,也因为担任吴江的作协主席,工作岗位从人事局调到了文联,写作从业余成了职业,这样,更是逼我写作,作为文联主席,自己不带头写作,就愧对领导及一帮弟兄姐妹们。当然,我很幸运,有一批良师益友支持我,让我有信心写作。费子文、张明观、吕锦华老师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我的《毛啸岑》等书没有张明观老师的帮助是完成不了的。我的古文翻译依托的是平望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王立权老师。我能写出《巢南浩歌(陈去病诗传、陈去病诗选注)》主要有苏州大学吴企明教授和吴江的戴力行老师的指导,我的书他们一个字不漏地看过、提出过修改意见。今年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的《秀才造反与民国创立》一书,是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王晓华老师合作的,是我跟着他创作,在拓展一条新的写作之路,没有他就没有这本书。我现在写的有关地域方面的文章,总是先请沈昌华老师修改。我出的几本散文集,都有文友相助,《莲子雨》有丁福勤,《思鲈石》有陈其弟,《起明集》有周浩锋,他们帮我看稿、改稿、校稿。我在《人生五十纪实》一书的《创作记》中的这么一句话:“我的创作从发展到获奖层次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对自己的人生来说,也算是一个个里程碑。”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是一种充实。

  俞前小传

  1957年9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南社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理事、苏州市科技史协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吴江区文联主席、吴江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有作品曾在《人民文学》、《散文世界》、《雨花》、《清明》、《散文百家》等杂志发表,作品曾获《人民文学》“人文同里”征文二等奖等。著有《莲子雨》、《思鲈石》、《巢南浩歌(上)陈去病诗传》、《巢南浩歌(下)陈去病诗选注》、《毛啸岑》、《生涯的午后———人生五十纪实》、《平望史话》、《吴江妇女史话》,《起明集》等,与人合作编著有《鲈乡古韵》、《人才史话》、《吴江百贤思想品德故事选》、《吴江官吏勤廉故事选》、《震泽八景故事》、《庞山湖史话》、《曲坛盟主———沈璟》、《秀才造反与民国创立》等,著作曾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