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感慨之江淹《别赋》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生公元444年,卒公元505年。祖父和父亲都在南朝宋任县令。江淹 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刘景素对他很重视,待以布衣之礼,但由于江淹“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自序传》),因广陵令郭彦文一案,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他给刘景素上书陈情获释。此后,他曾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不久,又回到刘景素幕下,任主簿、参军等职。泰豫元年(472),宋明帝死后,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江淹于元徽二年(474)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他为萧道成出谋划策并起草文书,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他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
江淹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他的诗在南朝诗人中显得比较古奥遒劲,稍近鲍照,所以合称“江鲍”,但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说,则远不如鲍,笔力也见纤弱。江诗的特色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其中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蘖山》等首最具特色。如:“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仙阳亭》);“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游黄蘖山》)诸句,写人迹罕至的深山景色,造语险绝。他的《赤亭渚》、《步桐台》、《渡西塞望江上诸山》、《秋至怀归》等诗中,亦颇有佳句,写景清新而且传神。《望荆山》、《还故园》等写仕途失意,情调哀怨,也很为后人称道。
江淹的《别赋》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
《别赋》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社会黑暗、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别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文章开头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高度概括的语言总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末段又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论断总括全文,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而在每一种离别之中,它们又极具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本文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采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以下是原文与译文:
[原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译文] 令人沮丧销魂的事情,只有离别了。况且秦、吴两国距离遥远,燕、宋两国相隔千里,别后再难相会。有时离别在春苔始生的早春,有时离别在秋风刚起的时节,更是景物牵动情意。因此外出远行的游子愁肠欲断,百感交集,分外凄凉悲戚。听到萧萧秋风,也觉得声响特别;望着无边春云,也感到颜色奇异。行船,船在水边停留不动;乘车,车在山侧缓慢前移。船儿徘徊,哪能前行;马儿悲叫,声声不息。覆置酒杯不用,谁有兴致拿它喝酒;横放琴瑟不弹,泪水浸湿了远行的车轼。留在家里的人,只有和愁而卧;心神不能安定,似乎有所遗失。日影下了墙壁,沉没了光彩;月亮爬上栏杆,飞洒一片清光。夜月中,只见红兰挂满了秋露,青楸覆盖着寒霜。环视高大的房屋,重门掩闭空荡荡;手抚锦绸的帷帐,人去物留心凄凉。料想远行的游子在梦中也徘徊不进,他们别家的灵魂也在往故乡飞扬。
[原文]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译文] 所以,离别的感情虽然同是一种,而离别的事例却千差万别不尽相同。至于那种骑着备有银鞍的高头大马,坐着文绣车帷的华贵车乘,或者在长安的东都门外为行客设宴,或者在洛阳西北的金谷涧为游人饯行。琴奏羽声啊箫鼓齐鸣,美人的歌声啊叫人伤情;她们佩珠带玉的装饰啊在深秋的风光里尤其显得华丽,她们农罗着绮的穿戴啊在初春的景色中分外娇美鲜明。动听的歌声使正在吃饲料的马也仰起头来欣赏,叫潜藏在深潭中的鱼也浮上水面静听。然而到分手的时候也难免含泪,预感别后的寂寞不免伤神。
[原文]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译文] 又有侠客衔恩未报心中惭傀,他们是年轻的报德之士: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豫让为智伯报仇雪耻,专诸刺杀吴王僚,荆轲入秦报燕太子的知遇。当他们告别父母,抛下妻子,离开邦国,远别故里,都是流着眼泪决别,擦着泪血互相凝视。他们驱赶出征的骏马义无反顾,目送他们的身影,只见马蹄卷起的尘土不时扬起,正是因为感恩才以一剑相拼,并非要换取声价而舍身于黄泉地里。武阳在秦廷闻钟鼓齐鸣而大惊失色,聂荌在韩地伏尸痛哭而悲伤至极。
[原文]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译文] 有时边境发生战争,人们背着弓箭参军戍边。将去辽水,辽水没有尽头;将赴雁山,雁山直插云端。而家乡却多么美好,深闺内室和风送暖,田间小路草香弥漫。太阳升在空中光辉闪耀,露珠洒在地下色彩斑烂。阳光照射得尘埃光彩绚丽,大地袭来的气息春意盎然。在这大好春光中,攀挑折李啊忍受不了离悉别恨,送别爱子出征啊泪湿轻罗裙衫。
[原文]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译文] 至于离别到绝远的国家去,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与故乡告别;站在北边桥头,和亲人长辞。左右仆从啊,感情非常激动;亲朋戚友啊,泪水流个不停。铺荆在地而坐啊,以恨别诗篇相赠;唯有樽酒留饮啊,叙此别离的悲情。何况这别离又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白露降下的时令。怨而又怨啊,此去远山路曲曲弯弯;走了又走啊,迢迢长河岸哪有穷尽?
[原文]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译文] 又如丈夫住在淄水的西边,妻子住在黄河的北方。曾经是夫妻在晨光中同起梳洗,傍晚共坐一室燃起炉香。如今丈夫做官在千里之外,可怜妻子虚度青春时光。愧对闺中琴瑟,因别离而无心弹奏;懒上高台,致使帷幕长掩而暗淡昏黄。春天,庭院里只关闭着青苔的颜色;秋夜,罗帐中只含有明月的清光。夏日,辗转竹席啊白天难尽;冬夕,孤守银灯啊黑夜漫长。织成织锦曲啊眼泪已经流尽,制就回文诗啊顾影独自悲伤。
[原文] 傥有华阴上士,眼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蹔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译文] 或有在华阴山求仙的方土,服食丹药回到深山。法术已经奥妙却还继续修炼,道行已很高超但尚未得到真传。他们专心守着丹灶而不过问世事,为炼丹药正心定志坚。成仙即可驾鹤飞越河汉,得道便能乘鸾翱翔云天。瞬间一游就有行程万里,短暂一别已是人间千年。只是因为人间啊重视别离,辞别世人啊也难免无限依恋。
[原文]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硅,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译文] 此外还有“赠之以芍药”的诗句,和那“北方有佳人的歌唱,幽会桑中的卫国美女,相约上宫的陈国姑娘。当春草一片碧绿,春水清波荡漾,在南浦送别心爱的人儿,心情该是怎样的悲伤?至于秋露如珍珠,一弯秋月象珪玉一样,皎洁的明月晶莹的露霜,只觉光阴易逝春来秋往。心爱的人啊与您别离,徘徊不去的是思念的心肠。
[原文]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译文] 所以离别的种类不一样,离别的原因有千种。有离别就一定有哀怨;有哀怨就一定会充盈内心。离情别恨使人丧魂失魄,骨折心惊。即使王褒、扬雄辞赋绝妙,严安、徐乐文笔精美;即使金马门的才子,兰台中的群英;即使赋有“凌云”这样的称誉,辩有“雕龙”那样的名声,又有谁能描绘出短时分离的状貌,抒写出永久诀别的心情呢!
文中,江淹对离别进行了七种分类,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的千差万别。
之一 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之二 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之三 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之四 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之五 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之六 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之七 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别赋》通篇都贯穿着一个字——“别”,通篇体现着一种感情——“凄凉”,从开头到结尾,始终都沉浸在这一感情中,整片文章显得相当紧凑,涉及到了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赴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求仙得道之别、热恋男女之别,将种种离别之情集于一体,使文章感情相当集中,使离别之情更加突出。
文章开篇点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点睛之笔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一个“别”字将离别之苦,分别之痛发挥的淋漓尽致,作者也由此想到许多许多:
他想到了江山改易,国破家亡的那些帝王:“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他想到了花酒已酣,良宵将尽才子佳人:“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他想到了慷慨赴死,一去不回的悲壮侠士:“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他想到了拜别父母妻儿,共赴国难的匹夫:“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他从苏武的坚韧,又想到了那些背井离乡,去国千里的志士:“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他还想到了空守闺房,落寞怀春的少女:“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他也想到了那些崇尚丹丸,妄想长生不老的道士之流:“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他更想到了富丽堂皇,幽闭无助的深宫:“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将整篇文章之“别”作了一个总结,使各种离别之行犹如再现,使各种离别之愁跃然纸上,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实人生在世,酸甜苦辣的滋味一一尝过,才算没有白活。然而,对于尽享高科技成果的E世代人而言,许多情感体验还是减了纯度,淡了色彩,打了折扣。就拿离别来说吧,一个现代人早已不能理解,何以古人的赠别诗写得那么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在手机电话、电子邮件、博客播客等通讯手段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对一个出门在外、远在天涯海角的人,进行全程跟踪甚至“全球定位”,早已不是难事,上海外滩附近一家网吧的标语赫然竟是--“网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离别相思之苦,已经像侏罗纪的恐龙和远古中原地区的大象一样,我们只能从那庞大的骨骼化石标本,猜想其当年的盛况了。
在中国诗歌史上,数量可观的赠别诗词,就是我们领略古人生离死别、相思成灾的活化石。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开篇便说:“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江淹“才尽”之前,也曾在《别赋》中深情咏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过“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李商隐,更是谙尽离别滋味,竟然说:“人世死前唯有别”!可见,在古人眼里,离别,是仅次于死亡的巨痛,是人生不可战胜的顽疾。
古代的离别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美酒、乐曲、杨柳,也有一些上演分离好戏的地点,如灞桥,阳关,南浦,长亭,古道,不一而足。相传为苏武写与李陵的一组《别诗》,首篇最后四句便是写到了酒: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这是以酒饯行。而李陵的一组回赠诗中,有一首则说到以酒解离愁: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离别诗用到几乎泛滥的意象不是别的,而是杨柳。这大概与《诗经·小雅·采薇》有关,这首表达出征士兵的思归情绪的诗歌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诗的好处在于,作者用反衬法写景抒情:杨柳依依时,本该高兴,可我却离家上了战场;大雪纷飞时,本有肃杀之气,我则踏上了饥寒交迫的伤心归途。至于一个战争的幸存者为什么竟会“我心伤悲”,恐怕是不言而喻的吧。故清代大儒王夫之评此诗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还有一种说法是,“柳”与“留”谐音双关,所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一习俗汉时已兴,当时民间就有《折杨柳》的曲子。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首《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上马远行时,不捉鞭而偏折柳,有些耍赖的样子,但离情别意却是可触可感,令人低回。再如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纷披,春意撩人,远行的一步三回头,伫望的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中国古人的诗意人生就在这伤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开: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二),真把杨柳的万种风情、千般娇媚写到骨子里了。杨柳的姿态像极了一位娇羞痴情的女子,让远行的人频频回首,未曾上路已盼归。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个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愿意离开故土,加上交通不便,“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所以孔夫子教导大家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各种原因,人们仍然要掮起行囊,一次次背井离乡。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加剧了人口流动,离别更成了家常便饭,一些特定的场景便成了执手话别的固定舞台和离别诗词中的抒情道具。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安郊外的灞陵桥(故址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陵墓而得名),因两边种有杨柳,汉、唐时长安人送客东行,多至此折柳送别,执手相看,黯然伤怀,故又名销魂桥。李白《忆秦娥》词云: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维笔下的“阳关”既是送别之地,也与送别之乐相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这首诗被谱成乐曲后,叫作《阳关三叠》,后来竟成了一般离别歌曲的泛称。
南浦这一意象,出自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本指南方的水滨,后来也成了送别之地的代称。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清代的曹寅也有“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之句(《登署楼适培山至用东坡真州诗韵同赋》)。南唐词人冯延巳多有佳作,他的《三台令》词也提到南浦:
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古时送别,常常是十里相送,逆旅客栈,长亭短亭,便成为友人、亲人、情人聚散依依之地。古今送别诗词中,最让人心荡神摇的莫过于“柳三变”的那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你看,柳永在这首词里,把离别该有的意象几乎用尽,更把离情别绪渲染得排山倒海、夺人魂魄!整首词张驰有度,情景交融,秀淡幽艳,字字珠玑,俗到了极处,也雅到了极处!
从字源学的角度讲,“分”、“别”二字都从“刀”,《说文解字》释“分”字云:“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是啊,分别可不就是一把锋利的刀么,它把我们的人生割成若干块,让我们苦,让我们痛!因为离死亡还远,那或长或短的别离便成了我们领略死亡滋味的替代品:“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别诗》其二)生命的色彩和价值,便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中被体认,被确立。
最后,让我们在弘一大师李叔同《送别》词的旋律中,结束我们对离别诗词的巡礼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