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刚一柔,应物待人之理可谓尽矣。

 shuiliuyunting 2012-12-28

无论是君臣,朋友,邻居或者同行相处,抑或两国交兵,宫廷相斗,刚柔之道无所不在;或以柔克刚,或以刚克柔,或以刚克刚,活刚柔相济。可以没有理性的思考,但却不可能没有无意识的运用。

最早对刚柔之道作系统论述的应推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柔弱胜刚强。他通过对人类以及植物的观察发现;婴儿及幼苗虽然柔弱,但他们都鞥从柔弱中壮大;等到它们壮大了,反而走向了死亡。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软,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不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由此得出了柔胜刚,弱胜强的结论。老子还以水作比喻:水看起来很柔软,但任何坚强的东西都不能战胜它。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得到印证;但以刚克柔或者刚柔相济的思想亦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另外的不同实践。这就是说,老子柔弱刚强的思想也是可以证伪的;可以证伪就说明它也不是恒古不变的,遇事皆灵的法宝。生的归宿是死亡,柔脆的归宿是枯槁柔弱的归宿是坚强,尽管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但任何人也不可能永远守住柔弱,因为柔弱是一定要变的。柔弱刚强互相依其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刚强的作用之所在。

秦汉之际的黄石公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柔弱刚强各有所用,兼其四者而制宜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刚柔相济学说体系。黄石工,就是授予张良奇书的老者。以黄石自喻,具体事迹已经不可考证,看来,是一位具有反秦思想的隐士。隐士们在乱世的作用,不可小视 所以后世多有人伪托隐士之名著书立说,以增强其论说的号召力。作为《武经七书》之一的《黄石公三略》是否为黄石公本人所作,是否为所授张良之书,大可怀疑。有人论定,《黄石公三略》为西汉末期精通兵法并熟悉张良事迹的隐士所为。抛开此书的归属不谈,《黄石公三略》既然为历代各家所重视,并于宋代列入武经之中,自然有它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黄石公三略》博采众家之长,高屋建翎,侧重于战略上论兵,其中的柔弱刚强之论,本于黄老,又不拘于黄老,观点鲜明,论说充分,尤为惊人心目。

《黄石公三略》:刚者,贼也。柔者,德也。在黄石公看来,就是道德感化,是美德,,就是强硬的手段,是灾祸之源。他认为:柔能克刚,弱能制强。因为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他在这一点上,同老子之说并无二致。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主张道德感化,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何以值得人们去效法呢?他认为: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袄子敬佩的就是天地这种没有自私目的,没有功利欲望的博大胸襟。然而,辩证法是世界的主宰,一切都会走向其反面。正因为天地博大无私,所以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成为人类及生灵万物效仿的榜样。犹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一样。大哉乾坤内,吾道常悠悠。这自然之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老子才说柔胜刚,弱胜强。

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一般法则,是从一般趋势上讲的,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是说等于放之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时空条件和环境条件。试想:两军对阵刀光剑影,双方都欲置敌手于死地而后快,柔弱感化必然遭到灭顶之灾(看宋襄公。。。)再者,既已干戈相对,又何谈道德感化?宫廷争斗,腥风血雨,柔弱待之,便可能沦为阶下囚。沙场对阵,可以示之以弱,但必制之以刚;宫廷争斗,亦可示弱不争,但必须收功于利!所以,柔弱刚强各有所用,贵在因人而异,因时制变,因势而策。这便是黄石公与老子的不同之处。《黄石公三略》有言: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其四者而制其宜。又说: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柔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柔弱刚强之到运用于社会生活,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惊涛拍岸,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凶怒狂放,万千变化,实在是蔚为壮观。

道家提倡以柔克刚,力主道德化,在这一点上儒道是相通的。子路身佩利剑,孔子不解,问道:仲由,你带这玩艺儿做什么用?子路答道:对于恪守职礼,不危及我们人身安全的,我们自然能与人为善;对于不恪守职礼危及我们人身安全的人,我们可用于自卫。孔子听后不以为然,说道: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足不出户而闻千里之外。对于不善的言行,以忠恕感化,对于寇略暴行,则以仁抵御它。何必披带利剑呢?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却总是表达了儒家的这么一个观点。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在具体表述上有时候似乎是令人难以接受(又或者是后人望文生义)但其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基本宗旨,却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过刚过强为儒,道所不齿。过于刚强,虽然能取得一时之功,却失长远之宜,于兵家亦复如此。但对于具体的战役或者战斗,却绝不适用。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在战胜之后,背信弃义,坑杀40万赵军将士,这就是过刚的祸患之源。放到战略高度民主来考察,也是重大的失策。假如赵军将士明知降亦必死,必定戮力抵抗,虽败也能给秦一重击。而猪猴各国看到降秦竟是如此后果,则日后与秦交兵必是根绝杂念,拼死抵抗。所以,白起所为,虽然消灭赵国40万生力军,但相反的结果却强化了猪猴团结抗击秦国的决心。(结果暂且不言)欲得一朝之功,却强天下之守。从整个战争态势上说,白起是在凯歌行进之中削弱了自己的优势,军事上表面的胜利反而阻塞了秦国政治外交上的道路,从而延迟了一统天下的进程,也为日后速亡埋下了伏笔。而从长平之战近期来看,也是一个很大的失败。赵国虽然败于长平,但并没有亡国,假如重整再战,再出来一个像平原君那样的大元帅,赵国上下又同仇敌忾,秦能占到几分便宜,还很难说。而确实的反应是,长平悲剧之后,列国厉兵秣马,加紧备战,于情于理都推迟了秦兼并天下的进程。此后,秦国之所以不敢加兵于邯郸,不仅是因为赵国又请平原君出来做统帅,秦人畏惧此人。更主要的是猪猴鉴于此例,对秦表现的态度十分暧味,秦国惧怕各国联兵救赵甚至浑水摸鱼。

所谓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因为柔可生刚,弱可生强;柔而刚,弱而强,并非柔而柔,弱而若。正如如黄石公所说: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柔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果真是无时无处不在其道理之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