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中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liubaoliang 2012-12-29

散文中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李玉兰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837期)

 

散文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中的重要内容,阅读的关键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而散文具有博杂的内容、灵活的笔法、含蓄的情味以及“形散神聚”等特点,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真正地读懂散文呢?

一、找准行文线索,是准确把握情感态度的前提和基础。

行文线索在整体阅读散文、把握情感态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需要我们于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的“形”中找准线索,了解思路,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现代散文名篇《长江三峡》,作家刘白羽乘“江津号”顺流而下,被“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激情澎湃,文笔淋漓,景物多变,却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通过“天已微明”、“一注阳光”、“八点二十分”、“八点五十分”、“十点”、“十点十五分”、“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等具体时间为线索移步换景,将纷繁的材料用一根“红线”串联,清晰条理地展现出一幅长江三峡的瑰丽画卷。

二、聚焦景物描写,是准确把握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并非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情感上的依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将饱满的感情寓于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雪云雾、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抒发情感。

如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以华美的篇章、细腻的笔触描写故园“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的春天、具有“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的夏天、“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的秋天、“只有音乐长存”的“最美”的冬天。如诗如画的美景与令人如痴如醉的音乐有机融合,表现出故园对肖邦音乐的重大影响以及肖邦对祖国无法割舍的深沉眷恋。

三、分析关键语句,对准确把握情感态度至关重要。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此品读散文的关键语句,如主旨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修辞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

如现代作家黄药眠在《祖国山川颂》中,极尽铺陈之能事描写“扬子江”的发展历程,意在说明美丽的祖国正如“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是在“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才成就了今日的恢弘气势,锦绣山河;并在文末写到“小溪流向大海”,“流水化作羽云”,这些带有象征意味的语句,真切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四、发挥合理联想,是准确把握情感态度的快捷方法。

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帖的寄托。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围绕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甚至换位思考,可以比较快捷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