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釉面气泡的观察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的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三者是观察的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图2、3、4),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的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的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破片做观察(图5、6),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气泡与流纹的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的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的釉质)是造成汝窑乳浊感的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图7),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的气泡壁较厚白的现象。此时气泡周围的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流动,而气泡背面未接触流动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的釉质形成长条带状(图8、9),图中以红箭头标出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分离的釉质)的流动方向。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则可看到气孔已不在气泡的中央。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是数个出气的来源汇合后,有足够的气源让气泡撑大的缘故。残片断面照显示(图10),气泡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的痕迹。气孔中心点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图、1-4
图、5-8
二、开片与流纹的观察
瓷器烧造过程中,若温度出现改变,由高温降为低温,此时由於釉层与胎层的收缩度不同,正是产生开片的主要原因。院藏一件「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图11)是传世唯一一件不带开片的汝窑瓷器,藉此机会,我们对其进行显微观察,并记录釉面的特征加以拍摄。至於另一件形制相同却多处带开片的水仙盆(图12),经过显微观察后发现全器多处可见开片。通常开片发生的部位,气泡常易破裂,裂纹因污渍的渗透呈现暗褐色(图13)。釉面上的冰裂开片(图14),每一道冰裂纹造成的区块在光学显微镜下竟然呈现出不同亮光。
图、9-12
图、13-16
观察气泡的过程,也许可以推测出汝窑烧造时釉面上的大气泡破裂后,周围的釉质会流入填补,但由於熔融时间不足,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的痕迹(图15、16),图十五釉面上左右下侧各有两个较大的气泡,右侧已破裂。如果熔融时间足够,周围的釉质随流入填补(图17),但仍可见釉质回旋的痕迹。图十八显示釉面上的缩釉现象,犹如黑洞般的企图吞嗜附近的气泡。缩釉现象的原因与上层大气泡破裂,或者施釉料浓度低即缺釉的部位,产生周围缩釉而露出胎层。厚釉处的气泡(图19、20),视觉上纵深较大,表面的气泡清楚浮出釉乳浊分相层,显得格外透明清澈。
图、17-20
图、21-24
三、铭文与支钉的观察
现藏汝窑底面常存在后刻铭款,内容包括收藏记号及御题刻铭,例如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为十八世纪的刻铭,而「奉華」、「丙蔡」之「蔡」等刻款,有以为可能早於十八世纪。「汝窑青瓷奉華碟」的底部所刻的「奉」字(图21),经显微观察,可清楚看出字是烧造后才刻上,原气泡孔因刻而划呈现九十度折角缺空。又如「汝窑青瓷碟」底部的「丙」字、「汝窑青瓷圆洗」底部的「甲」字及「汝窑青瓷丙蔡碟」底部的「丙」、「蔡」字(图22、23、24),都可观察到刻字边缘釉线较锐较直,以及釉表气泡孔因刻字而被破坏的痕迹。而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如「汝窑青瓷圆洗」底部的「乾」字及「汝窑青瓷盘」底部的「宋瓷方是瓷」的「宋」字(图25、26),皆表现出刻痕较浅,刻铭之下犹可见到气泡釉层。
图、25-30
汝窑烧造方式以满釉支烧为主(图27、28),支钉与胎土接触点犹如芝麻粒状痕。经显微观察,看到周围的釉层与支钉接触部位有不少的小黑点状(图29、30、31),原因可能是汝窑脱去支钉时,釉层与支钉接触点表面微小气泡孔破裂的缘故。
图、31-36
四、明清仿品的观察
向来物以稀为贵,由於汝窑被视为稀世之珍,北宋之后亦出现相仿的青瓷作品。相形之下,南宋「官窑葵花式碗」(图32),釉面气泡略小,数量较多,大的气泡相较减少,分相釉质的流动及气泡的清晰度皆不及汝窑。明、清后防汝窑青瓷(图33、34、35),釉层明显较厚,气泡大小略为一致,流纹较不明显,且常见气泡团簇而无层次及分散的感觉,比之北宋汝窑气泡现象有所不同,可以直接从显微照相的观察中来区分。院藏「仿汝窑青瓷奉华尊」(图36),观察到的气泡及流纹分布情形也不如前面提到汝窑的特征,反而比较像是南宋以后的分布情况。
图、31-36
五、结语
釉流动纹路的形成,是汝窑在烧制过程中有较长时间的冷却速度下或还原气氛下所产生液相分离,在温度过高及保温时间过长则不利於液相分离的发生。明清仿品的釉层厚度比汝窑来得厚,而且也与汝窑厚层所观察到的有些不同,这便是显微观察所得到的体验。过去科技室曾仿制汝窑作品,只在外观上求其与汝窑有器型及色彩上的相似,现在利用显微观察院藏汝窑得到的经验,将有助於制作技术的研发与改良,以及进一步探究古代汝窑工艺技术的奥秘。
文章作者:沈建东
发布媒体:中国瓷网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0日
原文标题:《釉的形象——汝窑瓷器的显微观察》(摘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著《大观北宋汝窑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