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及中考复习的几点思考 ——由中考命题思路、中考质量分析想到的 漳州五中 黄 鹏 一、2011年中考命题思路解读。 九年级学生所参与的语文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今后我市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导向和影响。 1、命题依据。 命题依据之一: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及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要能够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性质,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贯彻推进初中学校实施课程改革;要有科学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招收合适的生源。 命题依据之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课标精神,语文试题要力图将中考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起来,力求突出语文学科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侧重考查学生在说话、积累、感悟、运用、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探究、应用能力,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2、命题思路。 结合2011年我市仍是“两考合一”的实际情况,我们语文学科命题组确定了“一个指导思想、两重考虑、三大板块、六项突出”的总体命题思路。 一个指导思想:即教育部《指导意见》规定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初中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高一级学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 命题依照“课程标准”,执行漳州市2011年“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贯彻教育部《指导意见》以及省厅有关中考的文件精神,做到“题量适中”,“难易适度”,“适当综合”,“素质立意”。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两重考虑:2011年漳州市中考仍是“两考合一”,是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的结合体,故称“两考合一”。水平性考试注重基础,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的考试。选拔性考试注重区分度,要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分出来。追求的是:高及格率基础上的区分度。 这样,中考试卷既要服务于考生,确保“8:1:1”的“8”即“基础性”准确到位,又要服务于升学考,精心设计“1”与“1”的内容,使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我市高中阶段的招生,以便高一级学校招收到真正优秀的生源。 三大板块:试卷内容结构分成三个部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写作能力。所占分值分别为25分、55分、70分。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全卷扣除“积累与运用”的部分内容及文言文甲段阅读外,命题材料基本上取自课外,客观选择题的总分值5分,在试卷中的比例低于10%。整份试卷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能力为核心,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语文素养。 六项突出:①体现课改革新理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②重视文化积淀,走进名著经典(7部名著,选择题涉及4部,《水浒传》、《朝花夕拾》、《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简述题涉及2部《西游记》、《三国演义》,与高考接轨,首次出现材料作文,选自《伊索寓言》的《孔雀和天后》);③弘扬民俗风情,突出地方特色(浦南古傩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靖塔后村德远堂的文化特征); ④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文明小博客);⑤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意识;⑥题目呈现方式活泼,亲切自然。 二、2011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第1题,填空题,重视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背诵默写题多取自课内名篇,考查点涉及诗、词、文言文及课外积累,没有考查现代文背诵,降低了难度,没有偏僻、疑难字,没有设置审题障碍,难度适中。绝大多数考生能按要求默写出诗文名句,得分率较高,但本题得满分的考生并不多。失分原因主要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背诵书写没有落实到位,具体呈现为:1、书写不规范、书写习惯不好,如“郭”“邻”中的“阝”写成“卩”,“风”写成“冈”。一小部分考生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以致失分。2、错别字多,同音同义字多,如:“绿树村边合”中“合”写成“河”、“村”写成“春”,“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侯”写成“候”、“闻”写成“文”等。3、诗句前后句顺序颠倒或题号顺序写错。4、诗句中词序颠倒,如“有约不来过夜半”写成“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写成“闲敲棋子落花灯”等。5、出现了学生自己乱编造的句子。 第2题,口语交际题,本题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体现了近期的社会重点时事。是对社会热点话题“学生该不该开博”的考查,同时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益于引导新时代的中学生清晰地了解时代的气息。满分3分,大部分学生都能得2分以上,得3分的占60%左右。失分原因在于:语言表述能力较差,语句不通顺,理由阐述不充分等。 第3题,名著阅读题,考查呈现方式为选择题和简述题。选择题型知识覆盖面广,简述题注重要求学生对重要情节、细节的把握,考查经典故事的语言概括能力,设题努力做到真正考“是否读书”,而非考基本文学常识。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熟读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分6分,第(1)小题,选择题得分率还不错,但不少学生错选选项C,显然有些学生对名著熟悉程度不够,凭印象答题。第(2)小题情节叙述题,得满分的不多,大部分学生得2-3分。失分原因在于:1、学生没有深入阅读名著,情节表述不完整,很多学生漏写了事件的经过,比如,选②作答的学生有的就漏写了“马谡不听王平劝告,把大军部署在街亭山上”这一经过。2、少数学生对名著内容比较模糊,胡乱编造了故事的起因或结果,还有个别学生连“马谡”、“诸葛亮”是何许人都不知道,出现情节张冠李戴的情况。3、还有很大部分学生干脆空白,因而得零分的也不少。 第4题,综合探究题,体现了当前保护非文化遗产的时代热点问题。选取的材料具有浓厚的漳州乡土气息,能让学生感受到漳州古傩文化的悠久历史,有利于开发地方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设题较巧妙可取,体现了稳中求新的现象,所设情境图文兼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傩之源、傩之研、傩之衍”这三则材料,有内在的联系,又独立出题,打破了传统的围绕三则材料出题的模式;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提炼信息的能力,既能考查出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所设题目由易到难,题目的设计既照顾到中等层次的多数同学,又能鼓励先进拉开差距,体现中考的选拔性。 满分6分。第(1)小题,得分率较高,满分人数不少,学生基本上能扣住“傩”的含义来答题。第(2)小题回答古傩的特点,得分率也较高,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材料中的各个要点。第(3)小题,失分较多,失分的原因在于:1、笼统答题。比如,回答“大力宣传傩文化”、“让傩文化传承下去”。2、出现审题错误。将“措施”答成了“目的”或“作用”,比如,回答“保护傩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祖先文明”,“傩文化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等等。3、回答与傩文化无关,比如答成“对古建筑加以保护”等。 (二)阅读能力。 1. 文言文比较阅读。 今年中考文言文仍采用甲乙两个文段比较阅读的方式,甲文选自课文《岳飞》,乙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形式上保持了我市中考传统,甲、乙两段文言文都带有很强的人文色彩,文言文比较阅读着重考查课本中常见文言实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即使是课外词句的考查也属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命题上既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延伸阅读的能力。试题考查难易度适中,题量适中,没有怪题、偏题。总体上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很理想,集中表现为对课内选文甲文不够熟悉,对课外选文的理解有限,导致答题失分多。具体情况如下: 第5题得分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得分3分以上。第(1)小题有些学生错答“因为、之所以”, 第(2)小题失分最多。 第6题选择题得分情况良好。加点字涉及“卒、为、尝、善”等学生较常见的字,难度较小。 第7题课内文言文意思基本能翻译出来,但重点字翻译不够准确,失分较严重。如第(1)题“秋毫无犯”是个成语,对这个词的翻译理应是是重点,但答题情况不佳,失分严重,说明教学存在盲点。第(2)小题是课外阅读的翻译,大多数学生能翻译出基本意思来,只是其中两个重点字“虽、及”均失分较严重。 第8题是对甲乙两文的内容理解,有些学生对乙文内容理解有限,导致答题不准确。也有些学生能大致答出共同之处,但表达不规范,如表达为“关爱兄弟”或“对士兵的好”。另外有些学生结合选文分析时只是摘抄文中原句,不会展开分析。 第9题涉及学生联系实际谈对三则材料的感悟,三则材料,图文并茂,由课内知识巧妙拓展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得分情况较一般,有些学生对岳母刺字等基本材料不熟悉,甚至答到张飞、黄继光、包拯、陶渊明等人的情况,也有些学生审题不清,不懂得联系实际作答,也存在乱答保护民族文化等内容。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考试心态不端正,在试卷上乱涂乱画,空白卷也较多。 2. 说明文阅读。 本题选文《德远堂的文化特征》是一篇说明文,命题上符合新课标精神,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试题难易适中,对说明文考点把握较得当,题目的设计始终紧扣文本,考查全面,凸现了文本的价值,把学生引向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也较符合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的学习规律。从选文的内容来看,体现了漳州卷一贯具有的浓厚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体而言,学生整体的答题情况不太理想,存在审题不清、把握不准、文体意识不强、错别字多、态度不够端正胡乱作答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第10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属于基本能力层级的考查,题干表述简洁准确。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难度并不大。部分学生能从第5段找到关键句,概括全面,但一部分学生还只是抄录原文句子,字数较多,没有概括。 第11题,考查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的能力,命题的角度为漳州近年所未曾出现,较为新颖。能思路清晰作答的,比如答出“先写……,再写……,最后……”较少,即便是写出关键词的也不是很多。大部分学生只是从原文摘抄句子,甚至有很多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让人啼笑皆非。 第12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题干的设计充分做到了人性化,“指出其中一种”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作答并不难。再者这类型题目训练充分,完成作答是比较轻松的,得分较高。但也有不少学生文体意识不强,混淆了文体,分不清“说明文”和“记叙文”,把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修辞方法混淆,竟然从修辞方法或议论方法作答。说明方法的判断比较理想,但不少学生说明方法写错别字,如“列数字”写成“例数子”,还有学生在举例分析时不够规范,不能扣紧文本内容分析作用,或不举例,分析作用泛泛而谈;也有很多学生没看文本胡乱写了一种说明方法,甚至有学生拿记叙文的句子来分析。 第13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从能力层级上看,这是一道容易题。要求从两方面作答,但能完整摘抄两句的不多,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抄写第五段的句子“德远堂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建筑、肃穆的石龙旗杆凸现了浓厚的文化特征”,或者只是答出其中的一点。随便抄文中一个句子的学生也不少,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是放弃了作答,连抄都不愿意。 第14题,是一道较为综合的考查题,体现了当前保护非文化遗产的时代热点问题,既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发表独到见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题目要求“彰显文化内涵”、“宣传标语”,但不少学生审题不清,只有少数学生能符合这两方面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是顾此失彼,能从“文化内涵”方面作答的,又不符合“宣传标语”的要求,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是照抄原文句子,甚至有不少学生完全脱离文本作答。 3. 记叙文阅读。 本题选文《洁净之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审美情趣,文章典范,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文采且风格别致,阅读难易适中,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考查点涉及整体感知、获取信息、欣赏评价和实际运用等,着眼于对文本的整体感受、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总体上看,试题难易适中,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对指导教学有较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15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一些学生能抓住部分答题点,但存在理解偏差的情况,部分学生只停留在题目推敲“洁净之莲”的意义,未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或混淆文体,答“论点”或“论题”,或表达不够规范。 第16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本题联系周敦颐及其诗文者居多,少数学生列举杨万里、李清照的诗句,但是错别字现象极其严重,主要是“敦”、“颐”、“淤”、“染”、“濯”、“涟”、“妖”等,另外还出现作家作品张冠李戴,语言表述不顺畅,暴露出语文基本功极不扎实的弱点。 第17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准确把握文本思路的能力,多数学生能从结构上准确回答“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但对内容的概括能力较低下,或者照搬照抄原来的语句,往往写得多,但没抓住要点,失分严重。 第18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句子的欣赏评价能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理念,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时做好感悟赏析记录的习惯。本题作答情况较好,学生大多能摘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或含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但分析鉴赏能力稍显欠缺,赏析不够到位,表达不够规范;少数学生随意摘抄句子,导致无从下笔,失分严重。 第19题是拓展延伸题目,命题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描写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一小部分学生能按照要求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笔下的花栩栩如生,文采飞扬,达到了考查的目的;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不仔细审题,或描写广义上的植物,如“树”,“竹子”,或不按照要求采用修辞,或说明性陈述性的语言居多,不会描写,甚至语言贫乏,枯燥无味。 (三)作文部分。 今年中考设计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这种二选一的作文形式,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给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表达和抒发真情实感。两个作文题目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切合学生及教学实际,均能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写、有情抒、有理议,而且学生可选取的立意角度较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总体上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促进教师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进写作方式等方面,具有较积极的导向作用。 半命题作文“ 在飞扬”充分体现课标理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扩展学生视野,引导其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我,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乐观志趣,张扬个性风采,学生容易写出心声,抒发真情,涌现出不少富有文采,情感真挚的好文章。材料作文的命题与高考接轨,在市质检考的材料作文导向下漳州市中考作文首次出现材料作文写作,给学生提供发表独到见解,放飞心灵的平台,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也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选材料出自《伊索寓言》,这是名著学习的必读范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引的事例虽未附寓意提示,但寓意浅显,没有审题障碍,绝大部分学生能把握主旨,从中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作。 两道作文题均较为开放,为学生提供多向思维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确保学生能自选角度,言之有物。但开放的同时给予必要的限制,如半命题作文“_ __在飞扬”中“在”有时间之限,表明现在,不是过去或将来。这种开放与限制的统一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学生天马行空及套题的现象。 学生写作上呈现出一些优点: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审题,做到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晰,感情较真挚,也能够运用一些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总体而言,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具体来看: 第(1)小题: 在飞扬,拟题方面,拟“青春”、“爱”、“思念”、“友情”、“书香”、“诗意”、“幸福”等这一类的,写得较好,情真意切,描写细腻、生动。另一类以实际的物象、意象为内容,如“裙角”、“柳絮”等,能很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展开叙写,并能运用先抑后扬、以景衬情、物情线索相得益彰等手法,使文章的中心主题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 第(2)小题:材料作文,很多学生切入写作角度较为清晰,所拟的题目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如“知足常乐”、“人没有十全十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成功”等。写作的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主题富有哲理思想。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对题目(材料)理解不准确。如:第一道作文题“ 在飞扬”中,不少学生没有正确领会“飞扬”一词的涵义,未能把握其客观上的轻盈向上,或主观上的积极乐观情绪,出现拟题不恰当、前后搭配不协调等情况,如“飞机(天空、小鸟、翅膀、我、苹果、人体等)在飞扬”等。或者未能抓住材料作文的主旨,对材料作文角度的选择不够准确,结果导致一部分学生从材料中引申出“宽容”、“坚持”、“放弃”、“成功与失败”等有所偏离的立意。 2、有深度、有文采、有创新的优秀作文不多。不少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写作上思路狭窄,选材陈旧,中规中矩,流于平庸。如比较多的学生选择半命题作文“ 在飞扬”,横线上所填写的内容大都是“梦想、青春、爱、思绪、歌声”等。又如关于“爱在飞扬”、“亲情在飞扬”这一类文章,常见“看病”、“打伞”等场景;议论文写作素材缺乏新意,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如很多学生所选素材不外乎“司马迁”、“爱迪生”、“贝多芬”、“张海迪”等。这些反映出学生对生活关注不够,视野较狭窄,积累较单薄。 3、背题情况较严重。构思时,部分学生没有精心构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只是简单修改了开头和结尾,生搬硬套一些事前准备好的范文或名篇佳作,语言虽好,但得分不高。一小部分学生的作文不符合写作要求,偏离两个作文题目,或将两个题目杂糅,或抄写阅读文章等,导致分数很低。 4、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未能准确理解。一些学生对材料作文只作简单的续写、改写、扩写,而没有确立一个写作角度展开叙写,这是不符合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故事即使写得好,得分也不高;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引用材料故事后,只是在篇首或篇末作蜻蜓点水般的归纳点评,导致了内容单薄无力。 5、文体意识不强。特别是议论文写作,部分学生的作文文体模糊,不能把握记叙与议论的分寸,如仅在头尾两段简单议论,中间大段罗列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事例。 6、作文基本功较差。不少文章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缺乏文采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书写潦草,直接影响了评卷的印象;作文未能达到规定字数的比例较大,导致低分作文较多。 三、今后教学及中考复习建议。 (一)关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1、夯实基础,重视文化积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二者必须并重齐抓。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了积累,忽视“双基”的落实,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贫弱。 因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字词基础,要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背诵、名著阅读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积累,扎实训练,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同时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的书写,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对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句、段、篇,一定要熟记成诵。背诵篇目要字字落实,时时“温故”,而且还应该做到不写错别字,不错用标点,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力求准确无误。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若学生基础比较差,就应归纳出重点句,重点检测。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如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都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等。还应不断地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多注重课外名句积累,要求学生做到“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对于名著阅读,要培养阅读兴趣,坚持“名著欣赏”的指导,通过名著交流会等各种形式交流阅读的成果,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深入文本,对名著的重点章节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的精读习惯,并紧扣考纲规定的7部名著,对主人公、主要情节、精彩片段、主题及共性等作出梳理。今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更细一些,对于内容上只做粗枝大叶似的阅读是远远不能满足考试要求的。 2、关注生活,重视地域文化,培养综合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明确地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近几年的漳州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抒情色彩的散文(时文名文),另一篇是说明文或议论文。其中一段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开发地方教材,要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是一致的。“综合探究”是中考的重点、难点所在,凸显了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注重实践、综合的特性。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忽视地域特色题,要从思想意识上注意紧扣时代脉搏,发挥材料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地域文化,学会关注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的历史、人文,关注家乡的民俗风情等方面。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和应用语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事、物的情感。 另外,对综合性学习的训练上,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也可以通过本地的乡土教材去了解本地名人的相关事迹,有意识去熟悉本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的名吃特产、风俗习惯、地方艺术以及相关的故事、来历等。同时要从中考涉及的常见题型入手,分专题训练,总结规律,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也要关注各地新题型进行训练。 3、紧扣教材,注重拓展延伸,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 近几年漳州中考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均取自课外,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有些老师产生了“重课外、轻课内”的错误教学观念和“纯题海战术”的复习理念,其实不考不等于不用教,而是要教得更加扎实,更具有指导性。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要重视课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尤其要落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言”的讲解和“文”的精彩,以吸引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传统文学的魅力。 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既要针对各种文体特点有的放矢训练,又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拓宽学生知识面,在扎实的训练中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努力提高阅读题的得分率。 重视阅读训练要标本兼治,治“标”的重点在主观题表达的规范训练(是“规范”而非“标准”);治“本”之法在大量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培养不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只能是空话。作为母语学科,注重加强学生文化积淀,要求学生“多读多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在附录中列出建议背诵的50篇诗文和课外阅读的书目。所以要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语感。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名著,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炼、归纳,学会思辨、想象,学会积累、运用。 还应重视“略读”,注重精讲精练。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授之以渔,传授技巧,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文答题技巧。要真正做好阅读题,方法始终是最关键的。具体训练上可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专题分类训练(这一点不管是现代文的阅读还是写作都是很有好处的),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以课内经典名篇为例,对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文体知识归纳梳理。要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对解答常见题型,如赏析题,应指导学生从修辞、关键字词锤炼、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具体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综合赏析,提高得分率。再如“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的解答思路及方法进行规范性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失分。要强调作答时须增强原文意识及整体意识,学会抓住关键词,审清题意,准确作答。其实,通过课内这些例子,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并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4、加强引导,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学生和作者的平等对话,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时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性试题、个性化试题和创新型试题等重要形式,个性化阅读已是势在必行,个性化作文更是必然的趋势。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多方向的解题思路,还设置了多元化的正确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发表独到见解,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放飞心灵的平台。 还必须做到注重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研读、思考、体味,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阅读体验和感悟。通过这些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加强训练,积极拓展思维,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中,要去除重语言形式,轻内容实质的华而不实现象,要加强各种文体的常规训练,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各种作文题型都应进行较为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不应有所偏颇,使学生在考场上能自如选用自己所擅长的某一文体、恰当的表达方式轻松写作。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要学会描写,做到详略得当,内容具体;写议论文,要努力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材料作文的写作,则应指导学生清晰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提高从材料中准确提炼观点的能力。 在加强审题、立意、表达、布局、文体等方面的系列训练上,重点要训练思维的开阔和延伸,有意识提高思维的质量,提升写作能力。训练学生想通——发散思维的方向;想宽——扩大思维的广阔性;想活——培养思维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寻找到自己的风景,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优秀的考场作文。也应扎实抓好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语言表达的通顺、书写的规范化、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等方面。还要教给学生各种写作的技巧,适当讲究一些考场作文应变技巧,赢取考场的优分。同时不要忽视课堂讲评的效果,要慷慨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的渴望。 文章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作者的认知水平,优秀作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水平。要鼓励学生多看、多思、多说、多写,拓宽视野,勤练笔,夯实语言表达和文字功底,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积累作文的素材,使自己的作文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善于捕捉生活中隐含深刻意义的东西,并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写作上倡导生活化、真实化,那些缺乏生活基础的无病呻吟,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真善美,学会选材,学会用真文字抒发真性情,让文章体现出真挚而积极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总之,日常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表达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均应兼顾。 (二)对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学生对语文复习大多存在着这样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很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若能够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中是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成绩。那么,应该注意哪些策略和方法呢?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以 往总复习的实践与体会、别人成功的复习经验等,简单谈谈语文总复习的一些建议。 1、遵循三项原则。 2、注意系列复习。 思路:以整册为单位复习,基本上是三册用时两周方式,这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以考纲为纲。抓住基础,把握教材的重点与考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复习,按“重点知识梳理与强调——学生练习巩固——教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三个步骤进行,形成知识的积累。 复习要点: ①规定背诵篇目(现代诗、现代文段、文言文、古诗词等)的精确过关:理解 → 背诵 → 默写。 ②课内文言文过关:归纳主要知识点(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注重课下注解及译文。 ③适当重读课内现代文:发挥阅读范本作用,有助写作技巧的借鉴和提升。 为避免枯燥乏味,可适当渗透中考真题训练等。 第二轮复习(5、6周):专题训练、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思路:这轮复习以考点为据,针对考试试题内容,按积累运用、阅读、写作三版块分类复习,进行体裁知识、语段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整体复习训练,解题技巧是第二轮复习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通过专题突破,可以使以前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同学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提高能力。 ①积累与运用(默写、语言应用题的方法指导及训练,如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可细化为宣传画、图片、拟写对联、标语、广告词、主持稿、信息筛选、探究问题、活动策划、漳州地域文化探析等题型,当然,重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②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注意对比阅读); ③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 ④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及训练)。 第三轮复习(3、4周):综合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思路: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这轮复习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技巧补充训练和模拟考试,注重运用,强化对知识的迁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创新。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通过查缺补漏,强化学习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时可选近两年的各大市中考题或选难度、容量与近年中考题相近的题目练习,真正起到模拟的作用。 复习要点: ①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 要特别重视中考前夕最具参考价值的一场模拟考试,即全市统一的质量检测,及质量分析,一线教师反馈的意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命题者的思维。 ②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特别注意踩分点和答题规范。 ③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 当然,还需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消化、自信迎考。思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教师侧重点拨指导,并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辅导。要点:①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②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考出最佳成绩。 3、不可忽视五点注意事项。 近三年我市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大变化。试题内容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准备,争取积累运用部分得高分。 背诵篇目要字字落实,时时“温故”,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要归纳出重点句,重点检测。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如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都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等。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名言警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要求学生“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对于名著阅读,则要紧扣考纲规定的7部名著,对主人公、主要情节、精彩片段、主题及共性等作出梳理。对综合性学习,要关注各地新题型进行训练。地域特色题也不容小视,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也可以通过本地的乡土教材去了解本地名人的相关事迹,有意识去熟悉本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的名吃特产、风俗习惯、地方艺术以及相关的故事、来历等。 (3)选定篇目,加强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 近几年我市文言文通常是采用课内外比较阅读,两文段的内容往往是有联系的。我们应有意识地选好篇目,一般是课内教读篇目故事型的文段为主。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对学生有情感教育意义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这些文段与某些具备相似点的课外浅显故事型的文段对比阅读训练。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答题时要大胆推想,根据语感猜读理解文意,抓关键词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答。 (4)把握“考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近几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抒情色彩的散文(时文名文)、另一篇是说明文或议论文。其中一段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开发地方教材,要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是一致的。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应多关注地方报纸,在“随堂练习”选文上应尽量多选取相关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复习时,教师要授之以渔,传授技巧,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文答题技巧。要真正做好阅读题,方法始终是最关键的。具体训练上可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专题分类训练,对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文体知识归纳梳理,对解答常见题型,如“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的解答思路及方法进行规范性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失分。要强调作答时须审清题意,把握题干透露的信息,增强原文意识及整体意识。 (5)重点训练思维的开阔和延伸,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新表达。在加强审题、立意、表达、布局、文体等方面的系列训练上,有意识加强训练提高思维的质量。训练学生想通——发散思维的方向;想宽——扩大思维的广阔性;想活——培养思维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寻找到自己的风景,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优秀的考场作文。当然,也需要学生多积累,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会选材,表达真情实感。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复习时应注意“材料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反对盲目做无数试题的复习方法,强调重积累、运用、能力、体验,提倡注重方法,举一反三,扎实有效、务实创新的复习方法。 |
|
来自: xiao梅子2010 >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