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若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怠慢遗弃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句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为天下盟主;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来称霸诸侯;越王勾践被吴王战败受辱,终成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君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是因为他们都能忍辱负耻,以图復仇。最上的是不遭失败,其次是失败而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偪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不是没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著无法满足的心。”所以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君子仕进顺利时不改变他的素志,不得志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庸眾之中,也终究没有怨尤之心。他们是有著自信的人。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厌恶之后果的。所以倖臣与谗佞之辈往往伤害君主。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上面必须有直言极諫的下属,分辩议事的人争论锋起,互相责难的人互不退让,这才可以长养民生,保卫国土。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噤,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進士。” 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嘆,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諂諛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难进,那国家就危险了。桀、紂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被杀而失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比如现在有五把锥子,一把最锋利,那么这一把必先折断。有五把刀,一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干,高的树木最易被伐,灵验的宝龟最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为他抗直;孟賁被杀,是因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长得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有大功。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们的所长。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持久。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 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应居于此位;凡是不胜任其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当享有此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貍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之道。所以大地不昭昭为明(而美丑皆收),大水不潦潦为大(而川泽皆纳),大火不燎燎为盛(而草木皆容),王德不尧尧为高(而贵贱皆亲),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 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墝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象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做王的人深恩厚泽不出宫中,就不能流遍全国。 附文:亲士,就是如何亲近、重用贤士的问题 《亲士》要义就是如何亲近、重用贤士的问题
墨子十分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亲士》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亲近、重用贤士的问题。墨子认为一个国君治理国家,如果他不关心国中的贤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危亡的境地。而同时他也提出:贤才难得,且往往被埋没于平庸的民众之中,甚至还会受到压制和侮辱,但这些贤才毕竟是出色的君子,他们能严于责已且宽于待人,不同于平庸之辈的宽容自己、苛求别人。这些贤士有充分的自信心,仕途顺利时,他们会不改奋进的初衷,锐意进取;仕途不顺时,他们便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即使与平庸之辈杂处,或者遭受到无端地压制和侮辱,他们也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怨恨命运的不公。因为他们有自信,知道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终究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墨子·亲士》篇所讲的这些都是针对一国之君要重视人才而言的,当然,这些道理含有普遍意义,在今天依然适用。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到“进不败其志”和“内究其情”。在身处顺境时,还要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改夙志;而身陷逆境之时,则要躬身自省,探究失败之由。此外还应做到无论何时都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成功,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一帆风顺。 附《亲士》【名言】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要义】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进,仕进,指仕途一帆风顺。败,毁坏、败坏,这里指改变。志,平常的志向。内,返、回顾。究,指探究、考察。虽,即使。杂,混杂、夹杂。庸民,指平庸、平常的民众。终,终究。怨,抱怨、埋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仕进顺利、有所成就时不会改变他平素进取的志向,不得志的时候也是一样,在逆境中能反思失败的原因。即使落魄地降为平民,终日与普通的平庸民众杂处在一起,终究也不会有任何抱怨的心理,也不会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他有自信心的缘故。 墨子十分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亲士》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亲近、重用贤士的问题。墨子认为一个国君治理国家,如果他不关心国中的贤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危亡的境地。而同时他也提出:贤才难得,且往往被埋没于平庸的民众之中,甚至还会受到压制和侮辱,但这些贤才毕竟是出色的君子,他们能严于责已且宽于待人,不同于平庸之辈的宽容自己、苛求别人。这些贤士有充分的自信心,仕途顺利时,他们会不改奋进的初衷,锐意进取;仕途不顺时,他们便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即使与平庸之撒辈杂处,或者遭受到无端地压制和侮辱,他们也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怨恨命运的不公。因为他们有自信,知道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终究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附《亲士》有关的【故事】 韩信是汉初淮阴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才能。但他早年身为平民百姓时,并不得志,经历了平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困苦,但他没有被困难征服,一直心存高远,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起初,韩信因家境贫穷又没有出众的好品行,未能被召去为官。他平时喜欢舞刀弄剑,研究兵法。不过除比之外,他没有什么其他的本事,又不懂如何谋生,实在生活不下去时,只好到别人家里吃闲饭。人们不了解他的才能,看他整日游手好闲,正事不会干,只会到处游逛、吃白饭,因此对他很是憎恶。 韩信有个朋友,在南昌亭当亭长,韩信曾帮他逐捕盗贼,维护了当地的治安,南昌亭长因此对他心怀感激。他见韩信无法谋生,就请韩信去他家吃饭。一开始亭长一家还能热情招待,可是时间一长,亭长妻子就不高兴了。一连几个月,韩信都去南昌亭长家吃饭,并且一日三餐,每餐必到,惹得亭长妻子很是不悦。一天大清早,亭长妻子就起身做好了早饭,然后招呼一家大小在韩信去之前就吃了饭。等到韩信像往常一样前去吃早饭的时候,亭长家早已收拾了碗筷,忙着做别的事情去了,没再给他准备饭食。见此情景,韩信心里也明白了他们的用意,当场拂袖而去,从此断绝了与他家的来往,不再登门。 韩信饿了整整一个上午,无处充饥。正在他不知如何打发肚子的时候,忽然想起前些日子他经过淮阴城下时,见到有几个人在水边钓鱼,心想自己不是也可以钓来几条,暂时充充饥吗?想到这里,他做了个简单的钓鱼工具,跑到淮阴城下,开始钓起鱼来。怎奈他从未钓过,不知道如何才能使鱼上钩,折腾了半天,半条鱼影也未见到。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天就黑下来了,韩信见再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好空着两手回去了。这样一连几日,韩信每天都去钓鱼,可每次都是一无所获。韩信钓鱼的水边有很多妇女在漂洗丝绵,这些妇女每日来这里漂丝,为了不耽误赶工,中午也不回家,就带些饭来在水边吃。一天,有位大嫂见韩信实在饿得厉害,就把自己带的午饭分了,一半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直到她们漂洗完所有的丝绵。对此,韩信心中十分感激,他对那位大嫂说:“等我将来发达了,一定要重重回报大嫂。”那大嫂听了,生气地说:“身为一个男子汉却不能自食其力,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是贪图你的回报?” 韩信听她这样说,更为感动。 淮阴城中有个年轻屠户,平日里也喜欢耍些拳脚,自以为很有些功夫。他见韩信经常挎着剑在城中闲逛,也没见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很是瞧不起韩信。这一天他闲着没事,正好见韩信从集市中经过,便存心要欺负欺负他。他拦住韩信的去路说:“你虽然长得个子高大,又喜欢弄刀带剑,可我知道你没什么本事,不过摆出样子来,显显威风罢了,其实你内心是十分胆怯的,是个胆小鬼。”如此这般羞辱了韩信一番。这还不算,他又拿着尖刀,当众挑衅说:“我谅你也不敢跟我比试,不然的话,当着大家的面,就拿剑刺我;如果你不敢,是 个贪生怕死之辈,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让众人亲眼看看你是多么没本事!”韩信闻听,不由得满腔怒火,恨不能上发作出来,但他转念一想,这人不过是个泼皮无赖,自己犯不上跟他斤斤计较,于是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对方,便弯下身子,从那屠户的胯下爬了过去。围观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都讥笑韩信,说他真的是个胆小怕事之人。 不久,从楚地起义的项梁率军渡过淮河,韩信见时机已到,便去投奔到项梁麾下。后来项梁兵败,韩信又投到项羽帐中,项羽任用他为郎中。他曾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无奈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听不进他的劝告,所以韩信在项羽军中一直未能施展抱负。等到汉王刘邦率军入蜀,韩信闻知,连忙从项羽军中逃出,前去投奔。 韩信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汉营。刘邦不知他的才干,只让他做了小小的连敖。过了一段时间,韩信与一些人在军中饮酒,触犯了军纪,按律当斩。刘邦命夏侯婴监斩,与韩信一起的其他十几个人都被斩了头,轮到韩信时,他向天仰视,大声说道:“难道汉王小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夏侯婴听他谈吐不俗,又见他长得威武勇猛,就将他释放了,并把他叫过来和他交谈。经过谈话,夏侯婴才知道韩信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就向刘邦举荐,提升他做了一名治粟都尉。其后,韩信有机会与丞相萧何接触,萧何很赞赏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曾多次向刘邦推荐他,说他有大将之才,要刘邦委之以重任。刘邦听了,并没把此事放在心上。韩信见状,心情十分烦闷,他想自己之所以前来投奔汉王刘邦,就是要干一番大事的,可现在空有一身韬略,却无从施展,又如何能甘心呢?思来想去,决定先离开汉营,再作打算,于是他没有对任何人讲,便骑马离开了。 萧何听说韩信离营的消息,十分焦急,他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独自骑上一匹快马去追韩信。费了很长时间,终于追上了韩信,言辞恳切地把韩信劝回汉营。回来之后,萧何又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刘邦见他如此坚持,只得同意了,并正式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刘邦斋戒沐浴,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太将。 其后,刘邦对韩信说:“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将军,还请将军多多指教。”韩信说:“如今能够与大王您争夺天下的,不就是项王吗?”刘邦说:“是的。”韩信问刘邦道:“大王您将自己和项羽比较一下,看看您在勇、悍、仁这几个方面能否比得过项王?”刘邦沉吟许久.回答说:“我很惭愧,自问一样都比不过他。”韩信说:“您自承认。比不上项王,仅凭这一点,就说明您有自知之明,值得佩服。我原先曾追随项王,知道他的确很有威严,能使人镇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不能任用有才干的将领,所以他的威严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他对人虽然恭敬仁爱,但也只是限于一些小的恩惠,临到该给人论功封赏之时,他又不能慷慨大度地行事,因而并不能真正收拢人心。项王现在虽然称霸天下,号令诸侯,但实际上并不能使各诸侯臣服,不听他命令的诸侯大有人在。再者,项王每攻到一处,就大肆烧杀抢掠,致使天下百姓都十分怨恨,总有一天他会失去民心,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的。” 刘邦急切地问:“那么依将军之见,我们目前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韩信回答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反项王之道而行之:任用勇敢能干的人才,把攻得的城邑都分封给立有军功的部下,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若能做到这些,大王您就可以收得人心,赢来众多的支持,那时大王就拥有了比项王大得多的优势,还怕不能打败项王,赢得天下吗?” 韩信对时局的一番分析,让刘邦越听越高兴,韩信所言,他完全赞成,到现在他才意识到自己如果没听萧何的,恐怕就失去这个难得的人才了。从此以后,他对韩信言听计从,使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几年间,韩信攻城略地,屡建奇功,从没有打过败仗,为灭楚建汉立下了不朽功勋。刘邦曾高度评价他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早年所经历的这些坎坷和磨难,并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更磨练了他的意志。虽身处逆境,饱受冷遇和侮辱,他却能够隐忍苟活,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于苦读兵书、勤奋习武上,最终学有所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