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个学说,它的基本思想,一、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的多样性。三、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复杂的事物之间它们的统一性,确立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系统的观点。因此,现代的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论以区别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它也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引入到中医学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五行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一、有常识性的概念。最早在《尚书·洪范》里,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们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腊的医学叫空气、水、土和火,我们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承认世界是由这么几种物质材料所构成的。那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个五行,就常识性的基本物质材料的这个概念,具体物质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现在怎么样定义它呢?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其一、确定五行是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世界的多样性,来阐述世界的本源。讲到这里,我们前面讲到气,天地本于一气,气本为一。气,一物两体,由一气,一而二、分为阴和阳。那么阴阳和五行什么关系呢?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一气分阴阳,气本为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其二五行的医学意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包括三个内涵。一、它是物质概念,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体的物质概念而言。二、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也就是说,用木、火、土、金、水它们的自身的表现的特有的属性,来用类比的方法,推及到人体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体、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属性加以归类,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这一点,将来我们下面在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到。它的性质,就是指的五行医学意义,指的事物属性来说的。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观。总结五行医学意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总结上面的医学三个含义,我们最终把它归纳起来,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物质。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用它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属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定义,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定强调记住“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请大家注意,五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哲学的内涵,而是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是哲学和医学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从哲学上来说的呢,还是指具体医学上来说的呢,分清楚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比如,五行既属物质,又强调运动,又强调属性。什么情况下是指属性而言?什么情况下是指的物质而言? 二、五行的属性 第二个问题讲五行的属性。我们前面讲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质。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属性呢?第一、讲讲五行属性的概念。什么叫属性。注意,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个)是哲学,一个是逻辑学。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二、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逻辑上讲,用这个事物的属性、对象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事物进行进行逻辑分类。那么五行的属性是什么呢?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什么叫做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个事物属性的分类表,在学习中医的五行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这个表背下来,牢牢地记住,根据这个表来讲它的思想。我们这里选取这个表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取于《内经》。大家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说明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说明事物的性质,又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把天地人、世界万物所有的属性一分为五,囊括其中。从天、地、社会、人事乃至于国家制度,都囊括其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至于同学们将来看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表,各种各样的分类,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理解,不是看它这个分类哪一点不确切,而是看它这种思想,用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来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贵在于此,学习五行学说。那么这个表,所涉及到内容,是我们在医学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依此类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奠定了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生物哲学,研究生物现象里面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高度地评价中医五行学说。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来阐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复杂的因果树。那么说明生命现象的复杂因果关系,现代的、一个最好的西方学说叫超循环论。但是它所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达到五行学说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所阐述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五行学说,现在计算机的专家,清华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计算机上来表述。我们经常在讲生克制化,那个时候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科学结合到一起,变成了生物信息学,用生物信息学来表述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来说明事物的属性,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里面强调一个重点来类比,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过去我们叫援物比类,也叫取象比类,用逻辑学来说它属于类比思维。用性,那么肝决不是木,它俩不是等值的,木有这样的性质,类比说肝也有这样的性质,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俩决不等值,它们还有差异,但是贵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这一类定它具有木的属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的类比思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有丰富的创造力,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科学研究当中的科学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然,类比它仅仅是象,是类似,决不是判断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说和原型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它有它的长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长处。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也是如此。充分地利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考察事物,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基本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逻辑思维第一个培养起来,(是)类比的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那么类比思维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类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确定的一部分。我们来认识五行学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结论,不确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来继承它那种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用那个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通过这个表,应该念出这些思想,不仅仅是背下来。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我们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生克的规律,叫五行生克。第一个规律叫五行相生规律,五行相生。那么记住它的定义,记住它的具体的规律。什么叫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们中医学领域里面,念《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讲相生,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们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环境,仅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学科无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规范地表述,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仅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特定环境下,在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面,仅仅写“相生”这两个字,任何读这个书的人,都会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换了一个环境,大家注意,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义项。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在特定学科里面,它有不同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限定它在什么学科领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是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五行相生。那么相生的规律呢?我们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关系。相生的规律,叫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我们打出来一个示意图,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这是它相生的规律之一,它的次序。二、它们之间的关系。任何两行之间,按照相生规律,都有一个母子关系。以木、火、土为例,木能生火,木对火而言为之母,火相对木而言为之子。那么火对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在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在相生关系当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两行相比较而言,看这个行,比如火,它对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对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以为子,也可以为母。这个关系你要非常熟的。 第二、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定义,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一、次序,叫以次相克,反复无穷。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违背了这个次序。这是一。第二、往复无穷,它是循环不已的。关系,五行之间相克,两行之间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记住一个特殊的术语,相克关系有个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谁抑制谁。比如,以水和火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较而言,它不同的比较,和不同行的比较,那么它可以是所胜,也可以是所不胜。所以中医学出现的这个特殊术语——所胜、所不胜的关系,是讲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讲两行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那么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胜,又可以是所不胜,只是看它和谁相比较而言。这一节课就到这里。 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一、五行相乘。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木旺乘土,这个最经典的例子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地去读方剂的方解,古书的方解,认真思考方剂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这个思想读出来。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四、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什么样的科学观呢?它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有同还有异。相同的(是):其一、确立了有机的整体观。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说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人三才一体,奠定了这个基础。而阴阳学说从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角度来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天地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的状态。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详细地论证了世界万物和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科学的整体观念。具体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为纲。我们看刚才那个表,有时间,有空间,有自然,有人体,从时空、自然和人体,以五行的属性为纲,将时空、自然和人体复杂的事物一分为五,分为五类,这是一。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表述时空、自然、人体各类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这样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做出了贡献,只是在五行学说表现得更加突出。阴阳学说仅仅是两分法,而五行学说就是五分法。阴阳学说仅仅提到事物之间具有互根,相互联系,相互对立。而五行学说又进一步详细(地)阐明了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基础上它们有生克制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一用这个观点看世界,中医学认为世界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二看人,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具有生克制化这样复杂的关系。这是第一、进一步科学地、详细地论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基础。其二、发展变化观。五行之间是不断的进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而且特点又是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就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它变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我们这里没有讲到乘侮胜复,仅仅讲正常的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的运动变化而且循环反复不断的运动,奠定了中医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问题,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其三、联系作用的观点。五行生克制化,反应了五行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一种规律,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世界,来认识生命过程,来认识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思维方式,我们在这里称它为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记住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是什么呢?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中医学这个思维过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特别五行学说为我们建立个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看前面讲那个表的时候,事物的五行分类的时候讲,强调说以五行的属性,(用)事物类比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分类,分为五个系统,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说第一要观物,类比类比,那么首先要观察事物,观物,要取什么,要取这个物的形象。先观察,然后看,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类,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所观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复杂的现象一分为五。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就是运数,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叫求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确立的东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系统思维方式,它具体的过程,归纳起来叫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中医学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说明生命,说明健康,说明疾病,就是运用这样一个规律。比如,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先取其象,观物,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要看这个病人表现的异常生命现象,看他的象,状态,通过这个现象来取它的象。我们前面讲用五行分类,那些表现的正常、异常现象,分析它异常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看)它和谁象,分别纳入到五行那个五类里去。然后再找出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异常,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找出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求道,做出一个判断,辨证结论出来。比如,说肝脾不调,说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脾,那有肝气横逆的病理表现,根据这个表现,现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这个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它属于哪一类,它属于木类,我们才能判定肝气,肝气横逆。运数,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气横逆,木旺必克土,这是一个结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仅仅是木旺克土呢,还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据这个象来决定。运数,掌握这个规律,仅仅根据这个象,客观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判断求道,仅仅是累及到脾,没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结论木旺克土,肝脾不调。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是五行学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比气所奠定起来的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所奠定的那个系统思维方式更加缜密,更加严密,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五行分类方法。我们前面讲过阴阳二分法,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个五分法。因此,在中医学理论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纳入到五行变成五志,虽然我们讲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来说明的时候,讲这个情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和五脏和五志相对应,它不说五脏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两个,目的就是为了纳入这个五行系统,符合这个五行分类方法。(那)个七,它既不属于两分法,那么又不属于五分法,那怎么办呢?把那两个人为地去掉,变成了五分法。五分法就比两分法,从分类学来说分类更加细致,使人们的认识从抽象进一步到做到具体。这就是在中医学领域里面常用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从逻辑学来说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两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前两者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和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这个科学(观)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来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都是举例子,基本问题: 一、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一、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我们看前面事物五行分类的大表,把人体的结构分为五个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的五脏的结构系统,成为中医学的结构理论,系统的结构理论。所以中医学强调脏腑,奇恒之腑,脏腑经络是通过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经过类比来将人体的脏腑一分为五。那么脏和腑之间呢,脏和腑是以五脏为中心,有脏,有腑,有肢体官窍,就人体本身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的结构,形成了中医学的人体系统结构理论。二、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这句话应该进一步限定。中医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为据来类比五脏系统,类比五脏,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注意,部分的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的说明生理功能。比如说,木曰曲直,用它来类比肝,来说明肝主疏泄这样的功能。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释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释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论据就不是那样充分了。(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样,因此,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们把那个主要都去掉,从最一般的规律来说,中医学建立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生理功能这个学说的时候是以五行属性为据的,在建立结构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据五行的属性,类比脏腑有这个特性,它就有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我们今天看它就是以这个为据论述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第三、这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讲五行的关系仅仅讲到生克制化这方面内容,五行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五行互藏这样一个概念。五行互藏,什么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比如,木行,木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还包含其他四行,就存在的关系还蕴含着其他四行的关系。咱们的中医学,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面表述得最详述,最详细,在《内经》五行互藏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却把这个概念论述得很清楚,引入到医学是张景岳明确提出来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提出五脏互藏的理论。那么生克制化再加上五脏互藏就是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个系统思维的整体观不是一个平面的,也不是个线性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思维。说五行生克制化,每一行还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还有其他四行,那么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关系,每一脏自己,每一行自己都体现出了生克制化的关系。一纵一横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呢?就像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系统专家评价中医学五行思维是一个球形的、网状的思维结构,(是)最科学最高明的思维结构。英国著名的生化专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里面作出了很好的评价。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书,连他们外国人的眼睛,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考察中国人的五行学说,说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常高明,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当然在本科生教学大纲中我们只能讲到,仅仅讲到生克制化,或者说仅仅讲到了一个平面的关系,还没有讲到一个立体的思维关系。五行互藏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一个概念。这个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讲,那么在研究生,博士生当中去进一步探讨去。现在咱们国内的研究思维科学的一些专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维模型,研究脑科学的专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克制化研究脑科学,研究人的思维模型。第四、它论证了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我们看原来那个表,上面讲过那个图表,五行事物分类的表,以五行的属性为例,和自然的各种现象,时空的现象类比起来,形成五个系统,旨在论证事物的统一性,论证人体环境的统一性。这是从五行学说来论证。气一元论,从天地人本原于气这个角度来论证天地人三才一体,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统一这样的一个观点,从矛盾对立的观点认识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那么自然、人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这个角度论证了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五行学说,以五行属性为据将自然现象和生命各种现象一分为五,分别纳入了木、火、土、金、水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生克制化这个规律来阐述了人体和自然之间同一系统和另外系统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科学的整体观念。 第二、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这一点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病理变化: 一、用五行来说明发病的规律叫主时发病。给出这个表——五脏和五时之间的关系,这个昼夜的关系,了解就可以了。那么主时发病,说肝病,春季易于发生肝病,因为肝和春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个就叫主时发病,以下依此类推,说肝病旺于春,那么心病旺于夏。除了一般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非主时发病。那就受什么呢?受五脏之间生克制化规律影响。一般规律就记住主时发病,就一般来说,肝病在春季容易发病,心(病)在夏季容易发病,肾(病)在冬季容易发病。为什么呢?在五行分类,它们属于同一系统,这就可以了。讲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即有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又有的不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中医看问题非常全面辩证,既讲一般规律,又讲在不同条件下还会有特殊规律。 二、用它来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疾病传变规律:一是按照相生规律来传变,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这样来传变。那么先母脏有病以后累及子脏就称之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传心,肾病传肝。肝火旺盛,这个人肯定出现心火上炎的表现,这是必然的,由相生规律所决定的;说肾有病,肾阴不足,肝阴一定不足,因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盗母气,说子脏有病必然累及母病,这从相生规律说,肝有病,肝火炽盛,肝气郁结,也可以损伤肾的阴液,也会损伤肾精。说心有病,心火炽盛同样也会出现肝火的改变,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规律,那么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就是按照相生规律传变的结果,称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克规律传变:一、按照相乘的规律传变,二、按照相侮的规律传变。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传到脾,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金匮》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句话根据什么来的呢?理论依据就是按照相乘规律,只要有一脏出现太旺,它必然的结果,乘脾。太过的时候是这样,那么不及的时候呢?不及的时候,脾虚条件下肝也会表现为乘脾。那么肝太过可以出现,脾不及也可以出现,结果肝旺乘脾。相侮传变,正常情况下是金能够克木的,现在肝太旺,这个时候不仅金这个肺不能够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约,这种情况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这个著名的病理学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气虚的时候,肺本身功能虚的时候,虽然肝不旺,也会表现出来肺虚肝侮这样的一种状态。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过。最容易理解,乘,而难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时候。但是有一条必须记住,我们前面讲亢害承制菱形图,念这个菱形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旦发生相乘,任何一行,它最终结果乘侮同时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脏有病,一旦出现相乘,必然出现相侮,那就是说三脏同时发生关系。这个在病理上也反应出来整体的病理观。 总的就是这个图,以肝为例,讲它和其他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旦有病以后,通过生克,就是相生关系传变,乘侮关系传变会导致哪些病理结果。 第三、用五行学说来判定疾病的预后。一、按照五脏的节律来判定预后,预测病情按照五行,牵涉到五运六气了,那么按照五行的年节律,春夏秋冬,就五行和五气之间的关系,一年的变化,那么始病,就是容易在什么时候发病,我们前面讲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来说判定病情的轻重按照旬节律来判定的;那么病危都是按照日节律,在一天当中木、火、土、金、水谁当令,二十四小时分开,来判定这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轻重呢?是以十日为计来看。用它们的五行所属,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判定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相生的病轻,而相克病重,按这个规律。引证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一句话,他说“始病则以岁月期之”,年节律期之,“病重则以旬期之”,以旬节律来判定病的重轻,说垂死则以旦暮计之”,这个垂危欲死,以日节律来判定。这一部分内容仅作一个概念的介绍。那么本科生仅仅知道主时发病的规律。一般来说那么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么冬季肾易有病,仅此而已。年节律,旬节律,日节律就涉及到五运六气一些基本常识,作为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希望在这个阶段能够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它对于我们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有好处的。中医学在判断病情发生发展规律,判断预后的时候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有理论依据的。那么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以五行学说为据,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判定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第二个,用它来预测疾病传变的顺逆和预后。一般来说,按照相生传变称之为顺传,称之为轻,吉,预后较好。相反,按照乘侮传变,叫逆传,病情比较重,就是预后不好,这仅仅是个一般规律。至于说顺传和逆传,这取自于《难经》。什么叫顺传和逆传?在不同的著作里面解释不同的病理发展传变过程当中,它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面是就相生乘侮传变而言,两者相比较而言,相生传变病情轻,预后好,称之为顺。反之,乘侮传变病情重,预后不良,称之为逆。在这里面注意是在相生传变和乘侮传变这样的特定的条件下,说顺传和逆传,它的概念是相生传变定义为顺,乘侮传变定义为逆。舍此条件,这个顺传和逆传的定义(是)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中文讲语言学讲语境,讲语用,在这个语言环境下,顺传和逆传的语用,它的功能,顺传表示它是相生传变,逆传表示到乘侮传变,离开这个语境不能这样表达。学中医难,学中文也难,中医的表现符号,表达的符号是中文,中文讲究语境、语用。那么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它的语用发生变化,就它的义项发生变化。 我们今天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将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全部讲完了。重点需要掌握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气的概念。气是肉眼难以看到的,不断运动的,精细的物质。运动是气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种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又表现为形与气,聚则有形,散则无形,表现为形气的运动状态,这个形气的互相转化,这个运动过程称之为气化。升降出入称之为气机。气、气化、气机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我们移植过来来说明生命问题。阴阳学说,阴阳是表示事物属性的一个概念,是指阴气和阳气的物质及其物质的属性,这样的一个概念,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五行学说是用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这三个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一)承认生命是物质的。(二)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要遵循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奠定了中医学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就是根据气、阴阳五行学说所确立的自然观、医学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乃至于具体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论述医学的问题,从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于养生保健;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问题,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学理论。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理论本学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既有本门学科的术语,又有从气、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学说里面移植来(的)哲学术语。形式上是哲学术语,而内容上既有哲学的含义,又有医学本身的具体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含义。所以学习中医理论,无论学习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术语,必须搞清楚它它在什么层次上来说明问题,是站在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呢?还是站在生命科学讲具体生命过程问题来说明问题呢?这才能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清楚。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由于汉字具有多义性,而中医学必须用汉字这个语言符号来表达中医学的理论,因此也决定了中医科学术语的多义性。中医学的内容,语言很简练,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深邃。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就是任何一个概念术语义项的单一性,线性的关系。所以学习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逐步地建立起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好今天课就到这里。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