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气色,是养出来的!

 我_要认真学习 2013-01-09

    忙于生活、学业、工作的你,是否偶尔会对着镜子感叹自己的脸色不太好呢?容颜对于我们女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可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往往很多人会忽视一些利于养颜的好方法。在此介绍9种有助于养颜的好习惯,愿你天天拥有好气色!

        1、喝水最养颜。每天8杯水有益健康的概念已被大多数人知晓,除了充足补水外,还应当注意喝水的方法,专家建议,喝水时多次小口喝是最养人的,但果汁等饮料并不能代替水,因其含有较多糖分,过量饮用还会对皮肤不利。此外,早晨喝一杯温水,可以迅速补充一晚上丢失的体液。

        2、喝黄酒改善肤色。脸色不好有时是因为黯淡的唇色导致的。中医发现很多30岁左右的女性都有脾虚之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嘴唇发白,没有颜色。平日里化妆看不出来,卸妆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嘴唇长期以来只是口红油彩的画板。想拥有美好的脸色,从拥有红润的唇色开始。而拥有自然红润的唇色,需要注意补脾。

  3、每天喝一杯山楂茶。提到下午茶,很多人会想到西式的茶点:软芝士做的提拉米苏或一杯浓郁奶泡泡的卡布基诺。这些食品的味道虽然诱人,但热量高,营养成分单一,过多的脂肪会让肤色出现不均匀的状态。专家推荐爱美又爱健康的女士每天喝一杯山楂茶,因为山楂有明显地降低血清胆固醇、降血压、利尿、镇静等功效。可以强心、增加冠脉血流、扩张血管、让面色红润。可以说山楂是每个女人都该吃的“好脸色”食物。

 

  4、多吃美容蔬菜。美国最新研究发现,西兰花、白菜等蔬菜不仅是粗纤维的良好来源,还能在消化过程中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防止浮肿的发生。

  5、每天排毒。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会有部分废物和毒素需要排出,这些毒素是否及时排出对于面色很重要。食物进入人体后先经胃部消化,然后由小肠吸收,如果有便秘的情况出现,停留在小肠的毒素会经血液流遍全身,让肌肤发黄粗糙,影响我们的好脸色。因此,每天晨起一杯温开水,可以帮助唤醒沉睡的肠道,让我们的一天轻盈开始。另外,每个月定期清一次肠道,将滞留在肠道内的宿便清除出体外,也有利于养颜护肤。目前受医学认可的清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大肠水疗(比较痛苦),一种是舒泰清清肠(比较方便)。我个人是比较推崇舒泰清清肠的,因为试过,感觉效果挺好,也比较安全。

  6、午睡调气色。对于上班族来说,午睡是很奢侈的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每天中午小睡对健康的近期和远期益处。公司附近的足底按摩小店,都能让我们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即使是办公桌上的小憩也会对下午保持精力有帮助。

  7、睡前美容。我们都知道关于红葡萄酒的诸多好处:含有丰富的多种矿物质、富含抗氧化的多酚、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脏病、改善手脚冰凉等冷虚症、维C滋润肌肤、明目……如果,你总是不能习惯葡萄酒酸酸的口感,或担心过量酒精摄入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还可以把葡萄酒的健康益处直接用到脸上。

  8、舞出好脸色。枯燥的锻炼不容易坚持。不如给运动添加点兴奋的作料——跳舞。舞起来让我们血液沸腾,快乐地出汗,感受体内卡路里的燃烧。

  9、泡澡泡出好脸色。热水澡让温暖迅速包裹身体,同时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如果第二天有约会,前一天晚上睡前泡个热水澡,第二天会发现自己的气色格外好。 

 




中医诊断学
  • 中医诊断学01
  • 中医诊断学02
  • 中医诊断学03
  • 中医诊断学04
  • 中医诊断学05
  • 中医诊断学06
  • 中医诊断学07
  • 中医诊断学08
  • 中医诊断学09
  • 中医诊断学10
  • 中医诊断学11
  • 中医诊断学12
  • 中医诊断学13
  • 中医诊断学14
  • 中医诊断学15
  • 中医诊断学16
  • 中医诊断学17
  • 中医诊断学18
  • 中医诊断学19
  • 中医诊断学20
  • 中医诊断学21
  • 中医诊断学22
  • 中医诊断学23
  • 中医诊断学24
  • 中医诊断学25
  • 中医诊断学26
  • 中医诊断学27
  • 中医诊断学28
  • 中医诊断学29
  • 中医诊断学30
  • 中医诊断学31
  • 中医诊断学32
  • 中医诊断学33
  • 中医诊断学34
  • 中医诊断学35
  • 中医诊断学36
  • 中医诊断学37
  • 中医诊断学38
  • 中医诊断学39
  • 中医诊断学40
  • 中医诊断学41
  • 中医诊断学42
  • 中医诊断学43
  • 中医诊断学44
  • 中医诊断学45
  • 中医诊断学46
  • 中医诊断学47
  • 中医诊断学48
  • 中医诊断学49
  • 中医诊断学50
  • 中医诊断学51
  • 中医诊断学52
  • 中医诊断学53
  • 中医诊断学54
  • 中医诊断学55
  • 中医诊断学56
  • 中医诊断学57
  • 中医诊断学58
  • 中医诊断学59
  • 中医诊断学60
  • 中医诊断学61
  • 中医诊断学62
  • 中医诊断学63
  • 中医诊断学64
  • 中医诊断学65
  • 中医诊断学66
  • 中医诊断学67
  • 中医诊断学68
  • 中医诊断学69
  • 中医诊断学70
  • 中医诊断学71
  • 中医诊断学72
  • 中医诊断学73
  • 中医诊断学74
  • 中医诊断学75
  • 中医诊断学76
  • 中医诊断学77
  • 中医诊断学78
  • 中医诊断学79
  • 中医诊断学80
  • 中医诊断学81
  • 中医诊断学82
  • 中医诊断学83
  • 中医诊断学84
  • 中医诊断学85
  • 中医诊断学86
  • 中医诊断学87
  • 中医诊断学88
  • 中医诊断学89
  • 中医诊断学90
  • 中医诊断学91
  • 中医诊断学92
  • 中医诊断学93
  • 中医诊断学94
  • 中医诊断学95
  • 中医诊断学96
  • 中医诊断学97
  • 中医诊断学98
  • 中医诊断学99
  • 中医诊断学100
  • 中医诊断学101
  • 中医诊断学102
  • 中医诊断学103
  • 中医诊断学104
  • 中医诊断学105
  • 中医诊断学106
  • 中医诊断学107
  • 中医诊断学108
  • 中医诊断学109
  • 中医诊断学110
  • 中医诊断学111
  • 中医诊断学112
  • 中医诊断学113
  • 中医诊断学114
  • 中医诊断学115
  • 中医诊断学116
  • 中医诊断学117
  • 中医诊断学118
  • 中医诊断学119
  • 中医诊断学120
  • 中医诊断学121
  • 中医诊断学122
  • 中医诊断学123
  • 中医诊断学124
  • 中医诊断学125
  • 中医诊断学126
  • 中医诊断学127
  • 中医诊断学128
  • 中医诊断学129
  • 中医诊断学130
  • 中医诊断学131
  • 中医诊断学132
  • 中医诊断学133
  • 中医诊断学134
  • 中医诊断学135
  • 中医诊断学136
  • 中医诊断学137
  • 中医诊断学138
  • 中医诊断学139
  • 中医诊断学140
  • 中医诊断学141
  • 中医诊断学142
  • 中医诊断学143
  • 中医诊断学144
  • 中医诊断学145
  • 中医诊断学146
  • 中医诊断学147
  • 中医诊断学148
  • 中医诊断学149
  • 中医诊断学150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