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民图》——蒋兆和

 碧纱笼 2013-01-09
2007-10-29 10:10

《流民图》——蒋兆和

  

《流民图》2800mm×2000mm 1943

这幅画描绘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难民生活。传统人物画,画家大多采用根据程式或默写进行创作。尔蒋兆和为了将这些如真人般大小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更深入、具体,每个人物都使用了模特。没有任何的理想化、程式化的描绘,以其写实性和反映现实的深刻性,在当时的国画界开风气之先河。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青年时代的蒋兆和在北平度过了沦陷的八年。 1937年后至1942年间,蒋兆和在沦陷区北平创作了《男儿当自强》、《甘露何时降》、《拜新年》、《囚徒》、《轰炸之后》、《卖子图》等一系列表现沦陷区人民生活困苦,期待光明的作品之后,开始酝酿创作巨幅《流民图》,将耳闻目睹日寇飞机轰炸、武力侵略国土,使国民遭受空前灾难的直观印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在《流民图》上。 从1942年至1943年蒋兆和历经一年完成《流民图》。巨卷长28米,高2米。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北平太庙展出几小时之后,被日本宪兵队禁展了此画。1944年《流民图》在上海展出,又遭变相没收与流失的命运。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所幸的是在北平展出前蒋兆和为防不测,洗印了50套《流民图》全卷照片,每套10张,才使《流民图》得以流传下来。 《流民图》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画家身处沦陷的特殊背景之下诞生的直接揭示战争灾难的作品。它表达了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对难胞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控诉。《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代表作与力作。它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艺术品,它同时是历史的见证。

        《流民图》是—九四二至—九四三年在北京创作完成高2米,横长26米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是激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动机。 —九四二年,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但创作全图时,还是请了许多模特儿、其中包括画家的朋友如国画家邱石冥、木刻家王青芳等。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

       《流民图》全以毛笔、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之具体、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传统人物画由于一味追求写意性,加上公式化,近儿百年来很少有深刻描绘现实的作品。蒋兆和把西画素描手法引入中国画、每画一个人物都必求有生活依据,有相应的模特儿作参考。他适当吸取光影法刻画人物面部,但又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来,在人物画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果。蒋兆和是一位着眼于现实的艺术家,他说自已“混迹于茫茫的沙漠之中,看着慢慢奔走的骆驼,听听人生交响的音乐……”,说他的艺术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以献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的大众。 《流民图》正体现厂这一主张。

     1998年《流民图》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