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著名学者 陈澧 书法欣赏

 率我真 2013-01-13
陈澧

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少时读书于东厢书塾,晚年自题著作为《东塾读书记》,故学者尊称“东塾先生”。番禺(今广州)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与卢同柏、桂文耀、杨荣绪被誉为“四俊”。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陈澧先后向张维屏学诗、向侯康学史、向梁汉鹏学数学。25岁起他转到以经史等为主的学术研究,迭出成果,声名遂著。广东巡抚郭富焘曾说:“到广东只有会晤过陈澧的,便不枉此行了。”陈澧以9年时间著述最具经学思想的《汉儒通义》。他集汉代义理之说,论证了汉学与宋学门户之见毫无依据;提出不能以训诂(即汉学)和义理(即宋学)来衡量学术上的分野;主张打破门户之见,互为补充,各取所长。他还考证出《后汉书》作者范晔谋反被处死是一起冤案,以丰富的史实写了《申范》一书为其平反,在史学中独树一帜。他研究了《水经注》,著《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纠正其在温水、浪水、若水、淹水、沫水、青衣水、叶榆水、存水等水系地理状况的说误。他考证了我国最早的历法汉代“三统历”,著《三统术详说》。《汉儒通义》快成书时,陈澧投入了《学思录》的著述。《学思录》略仿顾炎武《日知录》形式,但更扩展为对经、史、子、文字学等作全面和系统的考证和论述。该书每章都作史料搜集、前人议论和自己考订、阐述、论辩,均能独立成为评传、史论或学术史是陈渔学术研究的崭新开拓。1865年,应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郭富焘之聘,与学生赵婴齐测绘广东省全图。他们搜集大量资料和数据,绘制成《广东图》20卷及资料详尽的《广东图说》90卷,在当时处绘图学的领先地位。



陈澧 篆书轴

陈澧《篆书轴》,101.7×5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是轴节录自唐乾元二年所刻《城隍庙碑》,是碑乃李阳冰为县城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书刻石。原碑字体瘦长,中锋行笔。此书以藏锋迴笔书之,更形劲健。

本幅为陈之迈先生捐赠故宫博物院。

陈澧《行书团扇》,广州美术馆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二》(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10)。

陈澧 行书扇面

陈澧《行书扇面》,广州美术馆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二》(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10)。

陈澧 行书扇面

陈澧《行书扇面》,广州美术馆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二》(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10)。

陈澧 致伯瑜手札

陈澧《致伯瑜手札》,广州美术馆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二》(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10)。

陈澧 致陈良玉手札

陈澧《致陈良玉手札》,广州美术馆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二》(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10)。

陈澧 致何崑玉手札

陈澧《致何崑玉手札》,广州美术馆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二》(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10)。

何昆玉(1828-1896),广东高要人,字伯瑜。清代篆刻家,篆刻师法秦汉,旁及浙派,所作谨严浑厚,时出新意。尤擅模拓彝器,尝客山东潍县陈介祺家,得见陈氏所藏古物,赏奇析疑,见闻日广,鉴别遂精。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