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之法-精、气、神

 散淡无为 2013-01-14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保精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肉坚而毛发长。”就是说,人的生成首先从精开始,由精而后生成五脏六腑、皮肉筋骨、血脉经络等,由此可见,精是生命的基础,是充养身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少则病,精尽而死”。

保精的要诀在于房事有间,施欲有度。如果恣意放纵,过度频繁的进行性生活,就会损肾耗精,影响健康,正所谓“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夫一妻如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为乾坤,所以男女婚配,阴阳交合,这是人类繁衍生息,传宗接代,连绵不断的生命根源所在,故人欲不可无,人欲不可绝,但性欲又不宜过早,不宜放纵,不宜逞强。彭祖说:“美色妖丽,娇姿盈房,以致虚损之祸,知此可以长生。”

那么如何做到“行房有度”呢?对此古人早已做了专门研究,告诫人们因人因时,量力而行,以利保精养生。《黄帝内经》中说:“春二、夏三、秋一、冬无”。就是说男女性爱行房之事,要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春季万物生发,每月可行二次房事,夏季万物茂盛,每月可行三次房事,冬季万物衰谢,则不宜房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孙思邈在《千金备要》中对行房有度从养生保健的角度上做了如下告诫:“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超过人者,亦不可以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痛疽”。可见由于年龄和身体强弱不同,性爱的要求也有差异,所以房事不能离开年龄和实际精力而恣意行事,否则就会戕害身体,损人寿命。

惜气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耗,思则气结。”就是说,人生百病多是由于气血瘀滞所致,情怒气血就逆而上行,喜乐心情就愉快和悦,悲观遇事就消极泄气,畏缩精神就发抖丧气,惊愕情绪就紊乱散气,思虑过多就结滞郁气。

宋朝刘河间在《原道论》中,强调气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他认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指出当时常用的养生法如调息、导引、内视、咽津等,其机理在于调气、定气、守气、交气,起灌五脏和阴阳的作用。

明代御医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也指出:“令人忿怒惊恐悲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以伤其气。故人痰多从气而生,致有中埋腹胀,积聚喘急,五膈五噎,皆由于气也。”

清代徐灵胎在寿命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寿命在受生之时已有“定分”,这定分就是元气。寿命的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所以强调“谨护元气”是养生治病首先要注意的事。

人生艰辛,难免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儿,这就需要心平气和。冷静对待,宽宏大量,泰然处之。切勿斤斤计较,苛求于人,主动营造一个自然祥和的环境氛围,处理好人际关系,妥善解决各种问题。王充在《气导篇》中说:“圣人秉和气,故年命得正数,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可见心平气和能增寿、添岁、加福,是精神保健养生防病的关键一环,是免于怒气的一个法宝。这就要求人们,自觉地经常调和自己体内的气息,不要受外界功名利禄、喜怒哀乐的影响,使体内阴阳二气始终保持平衡,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经常保持稳定平和,做到不生怒气、闷气、怨气、妒气、泄气、达到惜气、爱气、食气、和气之目的。

安神

《黄帝内经》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者寿”。“主明”就是指心安,心藏神,主神明。心喜静,所以力道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核心内容,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存,心安则神全。

寡欲以清心。《菜根谭》云:“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马,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人鞭答。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实物乎?”告诫人们要做“欲”的主人,不要做“欲”的奴隶。及时要自觉的寡欲、少欲、无欲,以达清心养神之目的。所以养生者皆以“清心寡欲”为精要。

中和以平心。人有七情,遇事即发,喜、怒、忧、思、悲、恐、惊,随客观情况变化接踵而来,七情失调,心神则难平和。喜过则伤心,怒过则伤肝,忧过则伤肺,思过则伤脾,恐过则伤肾。所以说,心平气和利于寿。东汉荀况说:“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可以养神也。”心平则神安,这就是他的“秉性中和”论的养生观。

宁静以养心。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够宁静自如,这样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除烦、祛热,静可以使意定神安。

知足以安心。大千世界,千奇百态;富贵贫贱,千差万别。各行其是,各守其道,知足则常乐,常乐则心安。千万别去攀比,因为“人比人气死人”,得陇又望蜀,人欲无止境。“愉愉快快知足过,苦苦甜甜心自安”。

乐观以怡心。对生活要充满客观态度,使心情得到怡悦,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十年老。

食物以补心。现代医学认为,摄入补养心脏的食物,应遵循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各占50%的比例为宜,各种食物应合理搭配,宜杂事,不可偏食。维生素E、C是强壮心脏的“双保险”;补钙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高钾高镁食物有利于减少心率失常,铬、锰、碘三种元素不可缺少。

苏东坡在《答杨君素书》中神安之于长寿的要义作了精辟的阐述:“优游自得,心怡体舒,必享龟鹤之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