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率先试点世界遗产监测警告

 苏迷 2013-01-16

苏州率先试点世界遗产监测预警

系统核心功能已开发完成

   拙政园东花园
  本报讯(记者 邵群 摄影王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给予中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黄牌警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的监测预警再度成热议话题。昨天,记者从我市文化遗产管理相关部门得悉,苏州已完成世界文化遗产国家试点项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下简称“国家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核心功能开发。该系统运用地理信息平台技术,对遗产地核心区、缓冲区每一个细微变化进行“捕捉”,可视化效果优良,能更好地对世界文化遗产实施监测和预警。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将建立高效的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作为全国率先开展世界遗产专项监测的城市之一,苏州于2005年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专门机构,并于2006年率先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启动了对9处世界遗产园林的全面监测。经过几年努力,已建立一套数据全面,评估、分析、预警及时的监测平台。目前,监测基础数据库已有包括210余座古建筑、3200余件陈设品、2200余株植物、总长19.8万米的管线等在内的图表、照片、文档共2万余件。“2011年4月,国家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苏州试点项目获准立项,这是全国第一家,成为苏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昨天,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负责人薛志坚告诉记者,根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各种类型特点,项目研发团队围绕系统软件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系统界面结构、视觉效果、层次关系、操作功能、监测数据,以及国家、省、市各级监测管理部门职责等多个方面。
  昨天下午,在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记者登录国家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电脑屏幕上跳出七个类型文化遗产,分别是古建筑、古遗址和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园林、历史村镇和历史街区、文化景观、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进入“苏州园林”,键入“拙政园”三个字,一幅高清苏州古城卫星照片上,拙政园所在位置即显示为一个醒目的圆点。继续点击该“圆点”,拙政园逐渐被放大……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放大以后,拙政园测绘的石阶、铺地、假山的位置,还有停车场旅游大巴、小汽车都看得清清楚楚。与原先堆满图纸、表格的监测平台相比,这套系统更直观、监测效果更好。”
  薛志坚说,在对前期成果进行调整、提升后,目前系统核心功能开发已全面完成,实现了监测指标管理、任务安排、数据上报、预警流程、协同处置等遗产监测各功能模块的成功运作。“围绕项目建设计划,下一步还将继续做好辅助功能开发、数据上传、监测指标体系的补充等”。记者了解到,已建成的信息平台,可对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功能进行整合和智能分析,将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利用效率。
  试点建设国家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是我国在全球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率先实施的一项国家级项目。通过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所需的监测进行分析研究,建设一套符合各类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实际的通用信息平台,对更加科学地保护、管理和永续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到“十二五”末,我国将初步建成覆盖全部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薛志坚向记者表示,能够承担建设国家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试点项目,是苏州遗产保护多年积累的一项优秀成果。同时,也有利于积累、宣传、推广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提升苏州世界遗产监测的水平。

  相关链接
  我国仅37%遗产地建监测预警平台

  1986年,我国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1987年至2011年6月,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1处,其中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各29处、8处、4处,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世界遗产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37%的遗产地建立了监测预警平台,大多数遗产地基本采用较传统的人工使用相关专业仪器和统计的监测方式。大部分遗产地尚无较全面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无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未形成以预防性为主的保护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