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索米”冲锋枪是由芬兰的莱迪在其设计的M26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并用其国家的名字命名(“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该枪问世后名气不大,但在苏芬战争中以其性能和战术使用而名声大震,并深深“伤害”了苏军,也影响了苏军的装备建设。大容量弹鼓,以及拉机柄在射击时固定不动的设计是该枪最大的亮点,也影响了其它冲锋枪的设计。优质选材和严格的加工工艺标准使“索米”的射击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连发时射击非常稳定,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二战冲锋枪的佼佼者。但也正因它复杂的加工工艺和昂贵的材料,不适合大量生产,在二战时期的总产量不超过8万支。该枪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有效射程200米,理论射速900发/分,配有多种供弹具,容弹量最多的为70发弹鼓。
苏联PPSh-41“波波沙”冲锋枪
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斯帕金有一句名言:“将一件武器设计得很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设计得很简单却是极其复杂的事情。” 他设计的“波波沙”冲锋枪正是如此。该枪用于取代PPD冲锋枪,外形明显有“索米”的影子,但在内部构造上却不同,只是借鉴了“索米”的70发大容弹量弹鼓,并增加了1发储弹量。该枪结构简单,大部分零部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枪管膛内镀铬,可靠性和耐用程度都很高。其枪管外的散热筒前端稍超出枪口并向下倾斜,具有制退和防止枪口上跳的作用,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该枪发射7.62毫米手枪弹,有效射程200米,理论射速900发/分,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冲锋枪,达500万支。
苏联PPS-43“波波斯”冲锋枪
苏联PPS-43 “波波斯”式冲锋枪于1943年正式列装,到二战后停产时约生产了100万支,有许多国家装备。该枪在外形、结构以及加工工艺上已具备现代冲锋枪的一些特点。它大部分零件采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而成,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可靠性和勤务性都很好。该枪发射7.62毫米手枪弹,没有配用弹鼓,由35发弧形弹匣供弹。有效射程200米,理论射速650发/分。
美国M1928 “汤姆逊”冲锋枪、 M1 / M1A1 “汤姆逊”冲锋枪
美国冲锋枪发展较早,第一支“汤姆逊”冲锋枪M1919式1919年问世。在二战中开始大量使用的是M1928A1式,其后在其基础上又相继发展了M1和M1A1式,M1系列汤姆逊冲锋枪在外观上与M1928汤姆逊冲锋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M1的拉机柄在机匣的右侧,而M1928的拉机柄在机匣顶部。M1A1枪管处无散热圈和枪口减震器,不能用弹鼓。M1A1式和M1汤姆逊冲锋枪区别,M1枪托上有一贯穿销钉。
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40多万支“汤姆逊”。该枪在中国也有许多仿制品,俗称为“汤姆枪”。该枪发射11.43毫米手枪弹,有效射程200米,配用多种供弹具,弹鼓最大容弹量100发,具有火力猛、威力大的特点。但缺点是结构复杂,太长太重,不易加工,造价高。
M1928
M1928A1
M1
M1A1
各型汤姆逊冲锋枪
美国M3冲锋枪(盖德冲锋枪),绰号“黄油枪”
二战初期,“汤姆逊”冲锋枪已然落伍,急需一种冲锋枪来替代,于是M3于1942年“走马上任”,其后又有了改进型M3A1。M3/M3A1大量使用金属冲压件,结构简单,制造工时比“汤姆逊”低一半有余,因此造价低廉,单价只有20美元。二战结束时,M3/M3A1大约一共生产了60多万支。M3采用折叠式枪托,发射11.43毫米手枪弹,由30发弹匣供弹。该枪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连发射击时更容易控制稳定性,但也被一些士兵抱怨射速太低。
德国MP38/40冲锋枪
MP是德语“冲锋枪”的字母缩写,德国最早的MP18因其枪管外的多孔气冷散热筒在中国被称作“花机关枪”。而MP38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折叠枪托和用钢材、塑料制成的冲锋枪,被称为最早的“现代冲锋枪”,战后许多冲锋枪的设计都受到了它的影响。针对MP38的不足,通过改进一些结构和加工工艺,又诞生了MP40等型号。MP38/40的各项性能和其它冲锋枪相比都很“中庸”,但整体性能优良,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20万支。该枪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由32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500发/分。
英国“司登”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拥有几个二战之最:结构最简单,做工最粗劣,造价最低廉,外形最丑陋。该枪是英国应对德国入侵威胁而研制的,有多种型号,其中的一型还是二战中唯一可以安装消音器的冲锋枪。该枪的几“最”也概括了它好和坏的特点。它的设计是“多、快、省”的代表,结构以及加工制造极其简单。但其供弹具和保险装置的不可靠也常常引来骂声。它在二战中产量达400万支。该枪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32发弹匣供弹。因这种枪从侧面插弹匣,因此在中国被俗称为“偏插梭”。
意大利贝莱塔M1938A 冲锋枪
意大利虽然是冲锋枪的发明国,但其后因对冲锋枪的战术使用不明确,因此较长时间内少有建树。M1938A是意大利著名的多产设计师图利奥·马恩戈尼于1938年研制的一型非常成功的冲锋枪,有Ⅰ、Ⅱ、Ⅲ型。Ⅰ型是原型枪,装有折叠式刺刀;Ⅱ型将散热孔改为圆孔,在扳机护圈内增加了一个连发射击扳机保险;Ⅲ型取消了刺刀,设计了新的枪口防跳器,并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双扳机机构分别控制单发和连发。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由4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150米,理论射速550发/分。
捷克斯洛伐克ZK383 冲锋枪
ZK383于1933年获得专利,二战期间不仅装备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军队,还是比利时的制式冲锋枪,一些南美国家也曾装备该枪。该枪特点 是射击精度较好、有两种射速可调,并能够快速更换枪管。通过更换不同质量的枪机,使该枪的射速在500发/分和700发/分之间转换。还有就是它还配用两脚架,不用时折叠到前护木内,这在当时的冲锋枪中很少见。该枪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由30发弹匣供弹,表尺射程100~800米。
澳大利亚“欧文”冲锋枪
“欧文”冲锋枪由澳大利亚陆军中尉欧文设计,1941年被澳大利亚军队正式采用。经过几次改进,该枪有几种改型。该枪射击精度高,风沙等恶劣 气候条件下动作可靠、耐用性能优良,性能远超同期生产的“汤姆逊”等冲锋枪。但其缺点是外形和枪重都较大,制造成本较高。该枪共生产了约45000支,在东南亚丛林地带作战中非常有效。采用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由33发弹匣供弹,采用世界上非常少见的弹匣装在枪的上方的方式,弹壳向下抛 出。该枪表尺射程为91.5米,理论射速根据型号不同而不同,最大为700发/分。
瑞典M45冲锋枪
瑞典M45冲锋枪通常称作卡尔·古斯塔夫冲锋枪,于1944~1945年由瑞典卡尔·古斯塔夫步枪厂(已并入FFV军械公司)研制,用于装备瑞典军队,曾向埃及、印度尼西亚、爱尔兰等国出口。目前,该枪已停止生产,但瑞典军队仍在继续使用。该枪发射9毫米M39手枪弹(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可配装36发或50发弹匣,射速600发/分。
日本百式冲锋枪
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方才开始式制冲锋枪,鲜为人知的百式冲锋枪便应运而生。该枪于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日军对此枪的正式名称为“100式机关短铳”,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百式冲锋枪共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产量分别是1000、1万和数百枝。该枪全长约900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4.2公斤,装弹量为30发,射速700发/分。由于该枪始终处于没有保险的开膛待机状态,因此走火的危险很大。
国际上设计冲锋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威慑,但日本陆军却对白刃战有着特别的执着,往往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拚刺刀。所以,直到战争后期,才有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部队装备了百式冲锋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这使得百式冲锋枪一直没有列为步兵标准武器。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原因也很简单,苏军对德作战是靠人海战术和武器数量优势,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而且对新手而言,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
百式冲锋枪这个怪胎,就这样刚刚产生,还没有来得及经过战争的考验,就和日本鬼子一起,被送进了历史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