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2)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2)

在生理状态下,运化是脾的主要功能。病理状况下,运化失健则是脾的主要病机。导致运化失健的原因很多,如喂养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病后伤脾、失于调摄,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及环境改变、气候、精神影响等等。为了分析脾胃病发展因素,江氏曾对584例疳证和93例厌食症患儿进行临床调查,经统计,由于喂养不当而发病的占总病例数的572%;病后失调及疾病过程中呕吐、腹泻损伤脾胃,未能及时调理者占32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而发病者107%。由此可见,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小儿脾胃病最重要的病因。
 
江氏认为由于时代变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小儿脾胃病的发生原因与旧社会常因饮第四卷365食不足而发病的情况显然不同。许多病儿饮食不当的原因或由于婴儿期未能按时添加辅食;断乳后脾胃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由于母乳缺乏,又未能掌握正确的人工喂养方法;或由于家长缺乏卫生知识,不适当地给小儿增添所谓高营养食物、补品,增加了小儿脾胃负担;或由于家长溺爱独生子女,恣意纵儿所好,使之贪吃零食、偏食,饥饱不匀伤脾等等。这种种情况影响和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而发生当今小儿脾胃病,表明脾失健运仍是现代小儿脾胃病的主要病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在江氏指导下对近两年来门诊诊治的115例小儿疳证又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属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疳气证有113例,属脾虚夹积、运化不健的疳积证有2例,未见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的干疳证病例,说明了以脾胃亏虚为主要病机的干疳证在临床已少见。他们又对近几年来门诊诊治的小儿厌食症300例患儿进行了病机证候分析,属脾运失健证者占603%,脾胃气虚证占347%,胃阴不足证占50%。这些临床调查统计充分反映了运化失健在现代小儿脾胃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脾健贵在运”治则的实践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氏“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是从当今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及小儿体质特点出发,经过对古代医家有关论述的探讨和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认真揣摩研究,而提出的治疗法则。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之功用。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之目的。
 
运脾法与补脾法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补脾不当,反为药误,如徐大椿曾说:甘草、人参虽补,误用则致害。而小儿脾常不足之体,更易受害。江氏提出:“健脾不在补”之用意在于调治脾胃时首重维护脾气。
 
由于小儿脾胃病有很大比例是由饮食不当所引起,因此对饮食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江氏针对厌食症患儿由于片面强调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食品,而表现长期食欲不振,又经使用一些开胃药物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提出“胃以喜为补”的观点,即先以患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暂不考虑其营养价值,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需要渐加补给。如许多厌食患儿厌恶进食甜食和鱼、肉之品,对咸蛋、咸菜罗卜、乳腐等却颇感喜爱,可投其所好,诱导食欲。这种方法在临床上颇见成效,使许多顽固性厌食患儿改善了食欲不振的症状。这种“胃以喜为补”的方法可以起到醒脾开胃,促进运化的作用,与运脾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氏在运脾药的应用中,首重苍术,该药味微苦,芳香悦胃,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黄元御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止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张隐庵亦指出:“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江氏以苍术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或制成散剂、合剂、冲剂,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有人对苍术心存顾虑,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而江氏赞同叶天士之说:“脾为柔脏,惟刚药可宣阳泄浊。”通过临床观察数千病例,最长疗程1月以上,并未发现因使用苍术而伤阴耗液者。因此,江氏认为只要掌握了脾失健运,而无阴伤见证者,即可放胆用之。
 
为了观察“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这一学术论点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第四卷366院儿科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就几种常见的小儿脾胃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验证观察和实验研究。
 
1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和实验观察临床观察中采用运脾为主的儿宝冲剂(以苍术、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药组成)观察治疗脾运失健的小儿厌食症178例;补运兼施的健儿糖浆(由党参、茯苓、陈皮、神曲等制成)观察治疗脾气不足的小儿厌食症136例。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合维生素B液),同时通过尿D-木糖排泄率及对实验家兔肠蠕动、多种氨基酸及葡萄糖吸收率影响的实验观察,通过血T淋巴细胞比值和唾液SIgA含量测定,以及实验小鼠的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溶血素生成试验。结果表明,运脾法及补运兼施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增进机体对微量元素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改善食欲,增加体重,达到治疗的目的。显示运脾法治疗厌食症有明显的优越性。
 
2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和实验观察泄泻是以脾运失健、湿浊不化、清浊不分、合污下流为主要病理。临床观察采用江氏经验方Ⅰ号止泻散(以苍术为主要成分)燥湿运脾治疗湿泻9例;Ⅰ号止泻散加鸡金粉、陈皮粉、麦芽粉治疗伤食泻3例;Ⅰ号止泻散加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泻38例;以温运脾阳的Ⅱ号止泻散治疗脾虚泻18例。疗效统计:痊愈882%,好转88%,无效30%,总有效率970%。结果表明:以燥湿运脾之苍术为主的方药治疗小儿泄泻具有独特疗效。Ⅰ号止泻散服用方便,收效迅速,是本院多年使用的协定方,也是江氏运脾法的代表方。
 
3运脾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观察缺铁性贫血在儿科的发病率较高。中医认为与脾失健运、气血不足有关。临床观察中,治疗组91例用江氏制定的运脾养血散(由苍术、陈皮、皂矾等组成),对照组85例用复方枸橼酸铁铵糖浆。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13%。统计学检验,运脾养血散疗效显著优于复方枸橼酸铁铵糖浆(P<001)。实验研究表明,运脾养血散在提高尿D-木糖吸收值和降低FEP/Hb方面均优于复方枸橼酸铁铵糖浆,说明运脾养血法在促进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方面比西药补铁生血治疗为优,提示了运脾方药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作用机理,主要是促进了机体对有关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不在于直接补充营养物质本身。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方法,为本病的防治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4补运兼施法治疗疳证的临床和实验观察目前临床所见疳证以疳气证居多,其病理关键在于运化失健。故在临床观察中应用补运兼施法治疗,药用黄芪、党参、苍术、陈皮、决明子等组成的壮儿饮观察40例;对照组用补脾的健脾糖浆(广西梧州地区制药厂生产)观察30例。治疗组显效率为575%,总有效率90%。
 
统计学处理,壮儿饮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健脾糖浆组(P<001)。实验研究也表明,壮儿饮可以增强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及其在肠中的吸收,还能提高实验动物血清胃泌素含量,有助于对消化道分泌、吸收、运动以及代谢活动的调节,并能增强实验动物的细胞免疫功能。其结果说明,补运兼施法治疗疳气证是通过健运脾胃、恢复其脾胃受纳、腐熟、吸收、转输的生理功能,是治病求本的根本治法,进一步证实“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重要临床意义。
 
通过以上几种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的治疗观察和有关实验研究验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是有其充分的理论根据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第四卷367二、斟古参今,创立疳证、乙脑、麻疹肺炎的证治分类(一)疳证疳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小儿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古代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是历代儿科医家重视的病证。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命名和分类缺乏统一的认识,发病机理各持一说,造成学说纷呈、概念混淆、命名繁多、分类无序的情况,使后学者无所适从,直接阻碍了疳证的临床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还给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了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