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性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而要想改变以下这101个坏习惯,大约需要2121天,接近5年的时间。不过,幸运的是,101个坏习惯中的大多数来自于我们的不了解和误解,当你知晓坏习惯的前因与后果,改变它们并不是难事。当然,101个坏习惯中也有一部分比例来自于我们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改变这些坏习惯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甚至有些折磨的过程,但是想一想改掉这些坏习惯,你的财富将终身受益。 消费篇: 1、打折促销超量储备 许多消费者喜欢在商品“买二送一”、“半价优惠”等卖场折扣期间大量购入促销商品,但非理性的超量储备往往导致商品来不及被正常消化,出现储备品尚未使用便已过期的尴尬,造成“得不偿失”的浪费。 2、忽视需求“凑数消费” 在商家推出的各类假日促销中,诸如“买150送50”、“满300送100”之类的消费满额度即获返券的营销手段屡见不鲜。在实际购物过程中,部分消费者常常为了实现“赠券最大化”而选择一些自身需求外的商品进行“凑数”,最终抱回一堆不在预算计划内的“无用商品”。 3、盲目购物从众消费 每一季总会出现备受追捧的潮流新品,有些消费者往往因禁不住商家的大肆炒作或密集的广告轰炸,将不适合自身风格或日常使用率极低的“当季流行”买回家,在仅仅使用了几次或短期的流行趋势结束后便将商品束之高阁,造成浪费。 4、网络购物冲动消费 如今网络商家“晒”出的商品实物图或模特效果图往往异常精美,部分网络买家在这些PS效果图及模特美图的诱惑下往往控制不住消费冲动,在没有理性评估卖家的信用评级或自己与模特身形差异的前提下便匆忙下单,由此购入的商品往往容易与消费的实际需求产生偏差并或远远不能达到下单时的预期想象。 5、贪图小利“预付消费” 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都会以让利折扣为名推出各式“噱头”十足的预付卡及贵宾卡。但消费者无论是因眼前的折扣诱惑冲动购买,还是因推销者的软磨硬泡勉强消费,最终都会陷入被“套牢”的窘境。不仅被预付卡限制了选择范围,且真正能因自身自然需求而全额用完预付卡全额的可能性也着实不高。 6、互相攀比炫耀消费 部分消费者为了在朋友同事圈中获得炫耀或攀比的资本,常常“打肿脸充胖子”,勉强购入一些价格昂贵却华而不实的“面子”商品,不但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消费支出,也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负担。 7、同类功能重复购买 如今数码、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十分迅速,在众多标榜着“多功能”的升级诱惑下,部分消费者往往容易重复买入“大同小异”的同类功能商品。比如在家中已配备榨汁机的情况下又购入“升级版”的多功能搅拌机,但最终实际使用的功能却也仍只是用多功能搅拌机榨汁而已。 8、“潇洒”购物不索凭证 有些心急的消费者习惯在结账后提起商品就走,经常不索要消费凭证或将消费凭证随意丢弃。如此行为在商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容易遇到困难,很多在保修期的免费质保项目或部分可以由商家承担的维修保养责任最终可能都会演变成消费者自己的额外“买单”。 9、低价消费过于频繁 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入昂贵“大件商品”前常常会进行较为慎重的理性思考,但在“淘宝”或小店购买低单价“小商品”时却往往非常随意频繁。事实上,这种看似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支出容易在不经意间“积少成多”,形成“惊人”的“剁手”消费。 10、团购票券逾期不用 由于大部分团购抵用券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较长有效期,因此有些消费者在完成预付后常常不会即刻使用,且此后对于团购截至期限也不会特别重视。如此行为时常容易导致团购券被几乎被遗忘或想起使用时已经逾期,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11、临行匆忙购买机票 出于工作忙碌等种种原因,有些游客对自己的旅行缺乏一定的提前规划,往往是临行才匆匆忙忙地购买机票。事实上,出发当日在机场购买机票要比提前购买机票昂贵得多,一般情况下,购买机票的时间越晚,就越难得到的折扣。 12、冲动预定廉价航空 廉价航空公司常常会不定期地推出部分价格极为诱人的预售机票机型促销。有些冲动的游客常常经不住有限的低价诱惑,在没有充分确定出行可能的情况下便预先抢购机票,最终却容易因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思虑不周导致不能成行,造成机票浪费。 13、交通工具选择单一 有些游客在选择旅行交通方式时往往只考虑“飞机”这一种较为昂贵单一的选择。但事实上,如果不是要去很远的地方,或出行的时间非常紧迫,消费者可在旅游巴士、高铁以及游轮等多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中进行对比选择,不但可能少花很多银子,还能在路途中领享受与空中景色不同的秀美风光。 14、为“省”选择偏远酒店 同城的同等级酒店会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住宿费用。部分游客在预定酒店时往往处于节省支出的考量而选择远离市中心及景点的偏僻酒店,但却忽略了由于交通不便所产生的打车费用及时间成本。而事实上,这些被忽略的额外支出有时甚至可能超过酒店间的房款差价。 15、票券购买见“套”就收 国内外的许多景点及轨交系统经常会推出不同的套票组合,这些套票组合的价格也往往比单独购买套票所含的各项内容物优惠不少。有些没有充分考虑整体游览时间及具体出游安排的游客常常会因较为明显的票面优惠而见“套”就收,但实际却因无法高效使用套票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6、随身不带优惠证件 国内外的部分景点会针对老年人、学生、军人等部分特殊人群设有相应的票价折扣,但部分符合条件的游客却常常会因在出游时没有随身携带证明身份的学生证、军官证等个人证件而与这些“优惠待遇”遗憾地失之交臂。 17、旅行合同随意签字 旅行社提供的合同大多是格式合同,许多跟团旅行的游客往往对旅行合同不够重视,在尚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就随意在合同上签名,也没有督促旅行社将相关口头承诺写入合同的意识。而这种疏忽大意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消费者在实际的出游过程中遭遇支出增多、权益受损、索赔艰难的困境。 18、虚荣选购豪车大车 部分车主在选购家轿时往往没有以实用为标准选择节油舒适的微型小汽车,而是出于互相攀比的虚荣心态购入高档的大排量汽车。事实上,家用轿车不一定越贵、越豪华就越好,选车需要考虑自己的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状况和个性喜好诸多方面的因素,实惠型的中小型汽车不仅在价格上比豪车便宜,在使用过程中也比大排量汽车更为环保节油。 19、一次加满整个油箱 部分为图省事的车主总习惯在出行时一次性将整个油箱加满,但上述行为却会在不经意间增加汽车的自重及油耗,其每百公里的油耗会比“加半箱油”的合理方式多出三升以上。 20、车速不稳习惯不良 部分驾车者在行车中不注重保持车速平稳,时常频繁地加速减速,或在起步和加速时油门过猛,在减速刹车时过急过重。此类不良的驾驶习惯不仅会在无形中增加油耗开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 21、行车途中频繁变道 许多驾车者因为开车心急,喜欢在车流中不停地穿梭变道。但事与愿违的是,这种“见缝插针”的驾车行为非但节省不了太多时间,反而会因持续的加速、刹车以及不规则的驾驶路线而等原因比正常行驶的汽车多产生25%以上的油耗。 22、短时停车不愿熄火 有的车主因为贪图方便或因为担心重启发动机耗油而不愿在短时停车时熄火。但事实上,发动机空转超过1分钟以上的油耗将大于启动发动机的油耗。为避免发动机长时间空转,在排队或等人预计超过1分钟时就应熄火,因为节油试验证明,发动机空转3分钟的油耗就足以让汽车行驶1公里。 23、加油优惠不闻不问 一些车主有去固定的加油站定期加油的习惯,但却未曾关注过的相关的加油优惠。事实上,办理部分加油站的固定加油卡就可享受1%~2%的加油优惠,而结帐时使用部分银行与加油站合作的银行卡也能参与不少优惠活动,节省不小的开支。 保险篇: 24、认定保险就是“触霉头” 还真有人因为怕“触霉头”,或者觉得保险买了也没有用,习惯于不买保险。由于保险事故只是可能发生而不是肯定发生,因此让许多人认为保费投入可能会白搭,不愿意投保。但要知道,保险预防的就是意外,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才真正发挥保障、救急和弥补损失的作用。 25、给孩子买终身保险 不少家长爱子心切,在尚未给大人安排好保险的情况下,就给孩子先买不少保险,比如教育金保险、孩子的终身寿险等,希望早早就给孩子作好准备,觉得“再穷不能穷孩子”,孩子的保险最重要。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尽管我们非常肯定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价值,但从技术和经济角度上讲,他们是家长的负担,而不是需要上保险的财产和人物。作为家长来说,你大概不会指望靠你孩子的收入来保证家中的一日三餐,除非那孩子是终日上舞台表演的童星。失去了孩子,家长最大的痛苦和打击来自精神层面,而非经济上的。保险保障的是家庭经济和财务风险,所以为孩子买寿险并没有多少作用。 26、未优先为家庭支柱投保 与优先给孩子保险甚至终身寿险相似的一个坏习惯是,不少人并不清楚家庭成员投保的先后次序,没有想到及早为家庭支柱安排好基础保障。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寿保险?普通寿险的承保事故是死亡,而保障对象则是维持家庭生计的人(一般称为家庭支柱,Breadwinner)。因为当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不幸身故时,依赖其生活、受教育的家属会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如果事先安排了保险,家属生活的问题便能获得解决.这就是保险保障的最主要功能,也是人寿保险的初衷。 27、跟风买保险 不少人特别是女性朋友买保险时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跟风买保险。市场上“流行”万能险了,就跟着买万能险;市场热点转为投连险了,自己心里也开始“痒痒”了;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买分红险了,她也出手买点分红险。 其实也可以理解,中国人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盲目跟风。 可是,保险不是普通的消耗品,而是可能伴随你和家人一生的长期的、无形的服务类商品,所以必须因人而异购买和安排。即便是一款设计再好的产品,也不会适合所有的消费者,如果盲目跟风,十有八九会买到自己不需要的保险。 28、入了社保就不想买商业保险 “我们单位已经给我交了‘五险一金’,保障蛮全面的,我自己就不想再掏钱买商业保险了”。这是不少人对待保险的一个态度和习惯。 但商业保险与各类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功能是不一样的,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国家社保的一种补充保障,两者之间不存在互相替代的作用。 29、买保险不为保障为投资 很多人不愿意投保消费型的纯保障类保险,更愿意投保一些返还型的产品。目前很多保险产品的确具有储蓄和保障双重功能,但保险产品更重要的、最独特的还是保障功能。百姓投保也应更重视保障方面的作用。如果只注重保险的投资功能,必然偏重于储蓄投资类险种,而忽略人身意外险、健康险等的投入,这是不成熟的理财习惯。 30、出门旅游有旅行社责任保险个人不买保险 出门旅游特别是出境旅游时,一些市民不了解情况,以为旅行社已经有保险了,自己就不再准备购买旅游保险了。其实,旅行社自身投保的是责任保险,只对因旅行社责任导致的事故或人员伤亡等可以赔偿,而如果游客本身原因发生任何意外状况,旅行社责任险是免责的。 31、贷款买房不买房贷险 自从几年前按揭购房不再强制要求购买房贷险之后,不少购房族为了省几千块钱保险,不再添置房贷险。其实,房贷险或与按揭贷款年数相匹配的定期意外或定期保险,可以帮助家人抵御不小的风险,万一借款人发生意外,房贷险就能帮助家人偿还银行欠款,保证家人财务安全。 32、超额投保、重复投保 买得多就一定会赔得多?错! 无论是家财险、车险、企业财产险等财产保险,还是医疗费用保险,有些人习惯于“多多益善”,以为多投保,或超额投保将来可以获得更高的赔偿。殊不知,财产性质的保险遵循的是“实际赔偿”原则,如果是重复在不同保险机构投保,那么会遵循比例赔偿的方式处理各家保险机构的赔偿金额.但是无论怎么计算,总的保险理赔金额不得超过投保人的实际损失,否则就可能造成投保人通过保险获利。 33、为了面子买“人情保单” 当熟人向我们推销保险时,不少人会因为拉不下面子,而购买“人情保单”。正因为碍于人情,这类保单大部分时候并不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因此要慎重对待,用点技巧,尽力保护自己利益,又不伤情面。 34、总忘记明确指定保单受益人 在购买保险时,很大部分人会忽略“受益人”这一项内容,往往不会明确指定保单的受益人。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坏习惯,没有采用书面明确指定受益人的办法,而是在受益人一栏默认为“法定”,那么身故后的保险金将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进行分割,按《继承法》的继承顺序来做分割。将来如果家人意见一致,能够和平处分这笔保险金,问题不大;如果到时候家属对这笔资金分配意见不统一,不仅在理赔上耗时耗力,而且很可能就闹上法庭。 35、车险续保不及时 眼看着车险就快过期了,但因为工作忙或出差等各种原因,忘记及时为自己的爱车续保。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张车险保单总是有一个特定期限,在旧保单即将过期之际,新保单尚未生效之前,万一发生事故,可就无法获得理赔了。 36、保单喜欢代签名 有些人在买保险时,因为嫌麻烦图方便,或者听从代理人的建议,会让代理人代签名。而给家人投保时,由于家人不在投保现场或并不同意投保,就为家人代签名购买保单。无论何种情形,代签名都是不可取的,即便通过了保险公司的核保,但万一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极有可能根据保险法规定,认定该保险合同无效,从而拒绝理赔。 37、保费交现金给代理人 有些人为了省事,或者贪图营销人员承诺的返佣和种种小便宜,喜欢把保费以现金形式交给代理人代为缴纳。 根据相关规定,1000元以上的保险费,任何人都是不能在保险公司营业场所以外收取现金的,否则保费万一被有私心的代理人私扣了,没有交给保险公司,就会影响保单的后续效力及理赔。 38、投保时不如实告知 有些消费者抱着侥幸心理,或因为疏忽,在投保时不如实告知健康(特别是身体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财务、职业状况等,虽然可能核保成功,但万一两年后被保险公司发现存在“未如实告知”的情况,则很可能无法获得理赔,保单也可能被解除。 39、从不为保单做“体检”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后,往往都把保单“束之高阁”不再去管它,也不会想到每年或隔年给自家的保单做做“体检”,不到发生保险事故之际,是很少去关心它们的,但若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而导致保险权益受到损害时,又懊悔不已,这也是很不好的一个理财习惯。 房产篇: 40、买涨不买跌 追涨不买跌:股市中追涨不买跌的习性深入人心,已经影响到了房产消费。因而大多数购房者在买房过程中,也遵循这种习惯,在房价调整时期便陷入观望,并非趁房价处于调整时期出手。从历史经验来看,调整时期买房并无不妥,而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楼市至少还有长达10年以上的黄金期,所以即使房价下跌,也只是暂时性的。 41、攒够钱才买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准丈母娘问小伙子,“买了多大的房,贷了多少款,要还多少年……”这惟妙惟肖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害怕银行贷款。其实,只要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利用银行贷款可以早日实现住房梦,何乐人不为?我们给出的建议是,月供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便是合理的。最高不能突破家庭月收入的50%,否则会影响到原有的生活品质。 42、一次性到位 买房就要买大房,就要一次到位,想必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问题是,作为家庭消费中最重头的一部分,如果不顾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盲目追求一次性到位,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让自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进而变成“房奴”。 此前,我们一直提倡住房“梯级消费”理念,即可以从购买小面积住房开始,然后在自己的经济条件改善之后,逐步置换大房。虽然目前因为调控的原因,使得置换成本略有上升,但这种理念并未过时。 43、一味追求低价 因为买房成本太高,所以很多人在买房时,把价格因素看得过重,其实,房产的价格反映了其价值,单纯追求低价则有失片面。俗话说,便宜没好货,这话同样也适用于住房。纵观楼市,便宜的住房要么地段极差,要么本身存在瑕疵,比如楼层、朝向、房型等方面存在问题,或者周边环境脏乱差等等,不一而足。 44、草率下决定 有不少购房者在买房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想法,因此买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会因为某个因素而贸然做出购买的决定。比如有的是小区环境好,有的是物业不错,更离谱的还有看到装修效果不错便决心出手。这样的购房理念并不理智,尤其是“一见钟情”式做法不可取。 45、考虑不周全 买房仅仅只是考虑某个单方面因素,比如学校等,而忽略别的方面,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坏习惯。居住兹事体大,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子女教育、同住老人医疗、购物、出行等等,因此购房时,一定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并据此选择合适的物业。尤其是对成员较多的家庭,比如“三代同堂”,则更加应该综合考虑各方的需要。在买房时可以综合考虑户型合理性、项目周边配套(商业、学校、医疗)、交通便利性、园区景观、物业服务品质、区域价值的提升(地铁规划);价格的合理性等。 46、过于依赖他人 买房最怕没有自己的判断,听信片面之词,而从被销售人员或房产经纪人牵着鼻子走。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技巧,来促使购房者尽快做出决定并出手。但作为购房者来说,其实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做出的决定,总会留下遗憾。还有一些人盲目相信权威的判断,比如在2005年前后,关于房价“腰斩”、房价泡沫肯定会破裂的说法从未消失过,而现实情况是,房价虽然会经历调整,但总体依然向上。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在楼市整体向好的前提下,购房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该买的时候就不要犹豫,不管其时市场状况如何。 47、签订合同不细心 签订合同的时候粗心大意,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坏习惯。有些购房者会认为,格式合同对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偏袒某一方的可能。但问题在于,如果在没有完全了解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忽略了合同中规定应该承担的义务,一旦形成违约,将要承担违约责任。 而对于由中介公司提供的合同文本,如果不能做到细心,则更加不应该。一般情况下,房产中介公司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合同条款的设置往往倾向于自身,有些甚至还会出现“霸王条款”、陷阱条款,因此稍一粗心,就会让自己“吃药”。 48、隐瞒信息引纠纷 说好不说坏,或者避重就轻、蜻蜓点水,这种习惯在出售房产过程中,很有可能因未能起到如实告知义务而让自己身缠纠纷。有些房主在出售房产时,为了卖个好价钱,或者卖得更快一些,往往会有意隐瞒一些不利的信息,比如卫生间存在渗漏、窗户密封不严等等。还有的会故意隐瞒一些对居住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比如屋内曾发生过凶杀案等。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卖家很有可能会为自己的坏习惯付出代价,交易取消不说,还有可能要承担违约责任。 49、担心贱卖而“跳价” 房东习惯性“跳价”,尤其是在市场向上的过程中最为常见。很多人都有担心“贱卖”的心理,因此一看到有人买,就马上“跳价”。其实目前的市场行情已经不同以往,房价大幅上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只需在详细了解市场的情况下,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便可消除疑虑。 有些卖家因为一两万元的差价而不肯让步,其实这有可能会耽误自己的售房计划,比如影响到置换时间。其实,对于二手房而言,无法做到精确计价,只能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如果对方报价处于这个区间,就可以认为是合理的,而不必纠结一、两万元的差价。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能够及时抓住时机置换,反而有利于节约购房成本。 50、一心想要高价 房东不了解市场行情,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要求租出更高的价格,这其实也是一种常见的坏习惯。而这种习惯带来的坏处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因为价格高而导致长期空置,即使最后能够租出去,其实暗地里已经因空置而损失了不少。要改变这种做法,就应该在出租之前,了解周边行情,要重点了解同类物业的租金水平。 51、不了解租客 房东一般不会主动去了解租客,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其实房东与租客之间,如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能让房东省去不少精力,而且还能获得不少额外好处,比如租客在使用过程中主动室内家具家电,降低人为损耗因素等等。所以,房东应该找机会与租客多交流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从安全出租角度来考虑,房东也应该掌握房客的基本信息,比如从哪里来,目前从事何种工作?……这样可以让自己免去不少麻烦。 52、疏于维护“卖相” 出租房屋,其实应该注意“卖相”。有不少房东在出租之前,不大会主动打扫一下房间,殊不知,这样的习惯会导致住房的“卖相”差,进而影响到租金收入,或者延长空置时间,,得不偿失的。因,此房屋在出租之前,一定要认真打扫一遍,保持房内整洁,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53、频繁调换租屋 很多租房者频繁更换住房,其实搬家过程极为耗费精力,而且次数过于频繁,会让自己内心感到疲惫不堪。与其这样,还不如与房东处理好关系,长久租住下去。除非调换工作了,必须得搬家。 集藏篇: 54、买不懂的玩意 艺术品投资的门槛高、门道多是众所周知的,其特殊点就在于艺术品本身的相对专业性。一件你看不懂的艺术品,又该如何去区分其好坏,弄清影响它价值高低的因素呢?况且,时下艺术市场又处在高速调整的发展阶段,各种门类繁多、市场混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贸然进入收藏市场去买自己根本不懂、不明了的各式“玩意儿”,显然是危难重重的。 55、忽视风险 对于艺术市场的风险忽视也是不少初学者的通病。同时,除了收到赝品、次品之外,还有不少艺术市场的风险是需要投资者注意。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品,收藏投资的风险在于一旦买到假货,所损失的往往是近乎全部价格,这就不单单取决于市场的好坏和走势了。另外,艺术品收藏还有平时的保管、仓储和保养问题,一幅画、一个瓷瓶,一旦出现了受潮、裂纹等问题,其价值就会大幅度地缩水,这一类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56、爱人云亦云 都说收藏市场的水很深,于是往往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可是这样一来,却又有许多人反而容易被所谓的专家、学者、老手所忽悠和蒙蔽,弄得云里雾里。我们看到,在如今繁杂的市场中充斥着造假、谣言、诓骗,迷信他人所说的好坏对错也是草率的。“哎呀你这个买贵了呀!”、“这东西有瑕疵,便宜一点卖给我啦!”、“过几年就要不景气咯,赶紧脱手!”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市场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重要的,一味人云亦云,必是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投资方向的。 57、收藏不喜欢的东西 “我并不是喜欢我收藏的那些东西啊,我只是希望等它升值之后再卖掉。”确实,许多人进入收藏市场,看中的都是近年来市场的火热、价值投资的高回报。可是,他们没有认清的是,艺术品收藏首先是一种收藏,是有艺术价值和个人兴趣爱好在其中的,资本的回报并非投资艺术市场的全部。有时候一件东西,只要有人喜欢,往往就会卖出一个很高的价格。可以说,收藏市场中的价值评估是离不开收藏者群体的。另一方面,收藏的钻研需要长久的时间和兴致,如果对自己所投资的门类兴致乏乏,是绝不可能在专业性上有所造诣的。既然无法深入下去,那就又回到了看不懂、弄不明白的境界,自然也是玩不好收藏的。 58、只愿投机倒把 在收藏市场当中,还有一批人是不愿意走“正路子”的。因为正道是要多学、多看,要苦心钻研,是有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脱离了这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东西,想要在艺术品投资领域有利可图,就只能走一些“歪路子”了。比如,收到了假货再想着如何骗一个下家转手;比如,故意买了次品去以次充好赚取差价。当然,每个市场都会有类似的投机行为和猫腻存在,但对于真正想要可长可久地进行安全、理性投资的人来说,这样投机倒把的做法只会让自己越走越远。 59、盲目砸钱 盲目砸钱期待短时间内的高回报是不少转向艺术市场的人常有的毛病。可是,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多门类降低风险、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这样的投资准则有时候是并不适用的。一方面,艺术领域的专业性限制了多管齐下的投资方式,专精一样有时尚不免吃亏上当,又该如何控制遍地开花的风险呢?另一方面,一些收藏品动辄成百上千万的价格也是投资的一大障碍,投资者如果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循序渐进,一旦买错了、买贵了,就很难再起死回生了。 60、不懂流通性 流通性和变现性是投资艺术品必须认清的特性。考虑到艺术市场的收藏群体、艺术品的流通特点,是无法做到如一般投资品一样高买低卖、定期投资和回报的。流通性方面,一些收藏品会出现阶段性的热潮和低谷,若收藏群体较小的,有时候就会产生有价无市的情况,并且在专卖的过程中,还有税费、拍卖流程、真假纠纷等各种问题,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脱手变现的。因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一定要考虑到相应的资金周转周期等问题。 61、耐不住性子 耳根子软、耐不住性子也是投资收藏品的大忌。考虑到收藏的特点,包括流通性、市场走向,在市场走高的时候要避免轻易脱手,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也要能留得住手上的珍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这样,一方面是对藏品的负责,一方面也更是对自身回报率的负责。 62、怕吃亏 怕吃亏是收藏品投资者,特别是初学者很容易出现的坏习惯。许多人太过于在意收藏市场的风险、门槛,于是会越来越举棋不定,犹疑不决,并且无法亲身实地去尝试和把握艺术品收藏的市场,进行理性投资。由于艺术品投资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而也要敢于尝试,敢于看敢于买,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投资的方式。今天买错了,晚上就会加班加点补课,明天也自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63、做梦捡漏 不知为何,收藏市场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还有初学者会在大大小小的市场、拍场当中混迹游走,抱着捡漏、占便宜的心态希望能一夜暴富。大约是类似的传奇故事被传唱得有些太多了,所以在如今这个信息传递越发迅捷、知识研究愈发深入的收藏市场中,还会有这样懵懂无知的人存在。说到底,这年头初学者不被骗得太惨已是幸事,妄想一步登天看懂别的人都还没看懂的门路,真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银行信用卡篇: 64、乱开卡无节制 信用卡类型众多,各家卡中心的活动又各不相同,不少人为此患上了“选择障碍症”,皮夹里塞满各式各样的信用卡。要知道,这可能会给你带来无尽烦恼。 最大的问题就是记住这些卡片的还款日、还款金额,稍有闪失你就会损失利息,甚至影响信用记录。其次,刷卡金额被分摊到不同卡片上,不利于积分的累积,致使每张卡片的积分都没什么用处。此外,卡片到达一定数量后,反而会让银行对你的还款能力产生疑问,要想提高额度会更加困难。 65、弄不清最后还款日 糊涂的持卡人大有人在,你是否也弄不起每张卡片的最后还款日呢?这可得引起警惕! 每月的最后还款日是账单日之后,免息还款的到期日,在这一天之前将当期账单金额全额还上,是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的,而超过这一天还款,不少银行就会从消费当日开始计收利息,每天万分之五的比例可不低。不仅如此,央行征信系统上还会留下你逾期的“灰色记录”。 66、不记账单日 “好像都到最后还款日了,怎么我没收到账单呢?是不是不用还款了?”由于大部分持卡人记不清自己的账单日,所以当账单寄送环节出现问题时,也不易察觉,这很可能导致错过到期还款时间。 要知道,无论是发送电子版的账单,还是纸质账单,都有漏发、错发的可能,持卡人千万不要以为没收到账单就是当期无欠款。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在账单日后致电卡中心确认当期账单金额,并告知未收到账单,由客服人员登记以免再次发生。 67、信息不保护 “你用我的卡吧!密码是XXXXXX。”“我的卡片没密码的,你随便用吧。”你是否习惯将自己的信用卡随意借给他人使用?又或者在存有风险的网站递交信用卡的相关资料呢?这些坏习惯都会给卡片安全性带来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持卡人以为取款密码不泄露就能保证卡片不被盗刷,这其实是不对的。信用卡查询密码、卡片有效期以及卡片背面3位数的CVV2代码若被不法分子知晓,同样可以盗刷卡片。 68、不设密码 “国外信用卡不都没有密码吗?我也不需要密码。”不设密码的坏习惯让你的卡片少了一道安全防线,一旦卡片被不法分子捡到,很容易被盗刷,而想要通过报警、信用卡盗刷保险来挽回损失,都费时费力,也未必能够成功。所以,在国内这样对信用卡签名识别意识、识别技术还不成熟的时期,持卡人应养成在开卡时设置取款密码、查询密码的习惯。 69、忽视积分有效期 信用卡积分可不都是终身有效的。据了解,大部分的信用卡积分都有有效期,通常在2-3年左右,如果持卡人没有记住积分有效期的习惯,那么很可能你尚未使用的积分就在到期时清零。 70、没有销卡习惯 不少持卡人习惯于将已经不再使用的信用卡闲置在某个角落,或者在还未销卡的情况下将其扔掉。殊不知,销卡意味着用卡活动的停止,而未销卡的情况下,持卡人随意处置卡片容易泄露卡片信息,乃至被盗用。不仅如此,如今的免年费政策通常需要持卡人在一年内刷满一定金额或笔数,若不销卡又停用卡片,很可能因为达不到这些要求而被扣收年费。若未及时支付年费,还可能产生罚息,隐患颇多。 71、不管额度常常刷爆 “爽啊!想怎么刷怎么刷,信用卡好像没额度限制嘛,刷再多也能成功。”你是否像这样常常刷爆信用卡?可别太高兴,因为信用卡并非没有额度,而是你已经超额使用了。 尽管目前多数信用卡中心已经停止收取超限费,即对持卡人超过信用额度使用卡片收取手续费,但仍有部分信用卡可能会有此风险。所以,不记住自己的卡片额度,随意使用很可能为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72、向信用卡存钱 一些持卡人有事没事就习惯往信用卡里存点钱,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还款的麻烦,但实际上,这个习惯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一来信用卡里的存款不会有利息产生,连活期存款的利息都没有;二来,如果你需要再从卡里向外提款,还得支付溢缴款取现手续费,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73、不关注用卡活动 只要发个短信就能享受多倍积分,可偏偏持卡人不知道;报名以后的每笔刷卡金额都有机会返现,可就是刷再多都不知道要报名;去餐厅吃饭,明明有信用卡搞促销活动,可就是用了其他信用卡……你是否也是这样的糊涂虫?而这都是因为你不关注信用卡的最新活动,这种习惯性的疏忽会让你花更多冤枉钱,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无法享受。 74、增值服务白白浪费 免费洗车、免费代驾、免费保险、免费机场贵宾室、免费预约专家门诊、盗刷保障、高尔夫免费练习场……信用卡的增值服务千千万,可就是有那么多的持卡人不了解、不去用,你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呢? 增值服务是信用卡的一大特色,除去增值服务,信用卡的价值就很难体现,对持卡人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投资及银行理财篇: 75、投资渠道过于单一 股票、房产、债券、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渠道越来越丰富,可是不少人总是习惯于单一的投资渠道,喜欢把所有的资金都集中投资于一种产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坏处就在于,没有分散风险的机制和可能,当单个市场出现较大变化时,投资者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手段。 76、过度害怕风险 股市,有风险;房产,被调控;理财产品,不好说……风险意识没有错,可是过度放大风险就不是一个好习惯了。在投资的过程中,有的人由于担心承担风险,甚至不愿意对投资和投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就盲目地说“不”,他们主要选择的投资工具是储蓄,原因在于储蓄最安全。追求安全性没有错,但是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是匹配的,投资的过度保守是资产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77、投资无主见 很多人在购买几百元、几千元的商品时很谨慎,会认真比较产品的质量、价格,甚至不惜把网上的评价翻得底朝天,可是在面对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投资时,却总是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我听说”、“他介绍的准没有错”,根本不了解自己投资的是什么就贸然跟风,结果呢? 78、投资规划患“近视” 买车、买房,有的人看得见这些中短期的目标,却很少愿意花心思考虑远期的目标,像自己的退休金、子女的教育金,因为这些目标距离现在还有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需要的资金也比较庞大,“忽视”反而让自己的心理轻松。 79、没有应急储备金 家庭资产颇丰,却缺乏可随时调用的活期资金,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可能会给家庭财务带来很大的威胁。一般来说,在家庭资产中,必须留备6~12 个月的资金作为应急储备金,一是应对家庭出现意外时的资金用度;二是防范失业等风险出现时,家庭收入能力锐减,尤其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应急储备金更要准备充分。 80、只追求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是选择投资产品的“刚性指标”,不过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实现的机率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盲目听信了"预期收益率"的预测,你在投资中难免会栽跟头。 81、固定资产比例过高 升值能力强是人们青睐房产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不少人的资产表上,房产等固定资产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金融资产比例极低。但是房产的单个价值高,变现能力弱,过度的集中会给财务的流动性带来很大的问题。 82、投资过于分散 这里投一点,那里投一点,股票篮子里买了几十只股票,基金列表里有十几只基金。对于普通资金量的投资者毕竟不是基金经理,也没有专业的投资团队,管理这么多产品的代价往往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上那头。 83、不进行投资回顾和调整 投资前谨慎严谨,投资后就束之高阁,其实投资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市场的外部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定期对投资进行回顾和调整,及时纠偏才是好习惯。 84、拒绝网银 很多人都担心网上银行的风险不愿意使用。其实,许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渠道作为传统银行网点的有效补充,加上电子银行的运营成本低,经常推出众多的优惠活动。如在网上银行办理汇款、结售汇业务等等,等有较大的手续费优惠。一些银行的“理财夜市”、“理财早市”等,通过网银进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也高出同类型产品。 当然,对于网银的使用安全,使用者也需要预备较高的安全方案,如使用USBkey、手机认证,不在不信任的电脑上使用网银等等。 85、喜欢资金搬家 “A银行推出了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B银行的存款利率提高了”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勤劳的投资者喜欢把自己的资金搬来搬去。其实,如果这些高收益产品只是暂时的,资金搬家却需要耗费一定的手续费成本、时间成本,频繁的资金搬家并不是个明智的主意。 86、资产分散在不同的银行 在这家银行有存款、在那家银行购买了理财产品……盘点下来,全家的家庭成员是五、六家银行的客户。我们的建议是,一个家庭应当选择一家银行作为资产管理的主要银行,把存款、投资等集中在这家银行。原因是,资产的集中易于为客户带来VIP资格,可以获得多重的增值服务。同一个平台进行资产管理,也降低了理财的难度,提高了理财的效率。 87、不喜欢借贷,担心承担利息 害怕借贷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想到欠了银行那么多贷款,晚上都睡不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把负债的额度、负债的成本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借贷也能够带给我们好处——帮助我们提前实现生活目标,发挥资金杠杆的作用、借鸡生蛋等等。 88、有钱就还贷 快到年底了,“我该不该提前还贷呢”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有的人喜欢有钱就去还贷款。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衡量一下债务成本和投资的机会收益。举个例子来说,前几年很多贷款人都获得7折的优惠房贷利率,但是由于房贷政策的变化,大部分房贷不仅不能打折,还可能面临利率上浮,也就是说以前的7折利率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一旦提前还贷就不可能再拥有如此便宜的贷款了。 89、随便为他人提供担保 “帮我个忙做个担保”有些人在为他人担保之前,往往是出于朋友情面、邻里关系、哥们意义就在担保合同上签字,可是作为担保人,如果借款人不还款时就需要承担还款责任,一旦同意为贷款人担保就等于同意为其承担偿贷风险。不谨慎的担保行为,很有可能让你面临债务的风险。 90、公积金用年冲 很多人都觉得年冲很合算,因为年冲可以直接冲低贷款的本金,这样就可以省出贷款利息来了。但是,在组合贷款中,公积金账户余额冲还贷的过程中是有顺序安排的,无论是年冲还是月冲,都是采用先偿还公积金贷款部分,后偿还商业住房贷款部分。所以,要想继续保持公积金的低息贷款额度,购房者不必急于使用“年冲”,而可以通过“月冲”用账户上的余额先冲还商业贷款。 91、忽视信用建设 忘了信用卡的还款日,缴房贷时没有存够足额的资金、拖欠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用……这些理财的坏习惯,却可能在我们的信用记录上造成“污点”。现在,无论是申请房贷、车贷、信用卡,银行都会首先调用我们的信用记录,这些污点很有可能带来无法申请贷款、贷款利率上浮等严重的后果,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92、过度负债 拿今天的钱、享受明天的生活,提前消费的观念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度负债的话,不仅会带来个人和家庭财务的隐患,还会给生活带来过大的压力,不敢消费、不敢跳槽,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因此,举债不可怕,关键是要把债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93、零储蓄 很多年轻人的存款账户上的数字屈指可数,有的人长期保持“月光”、“年清”。刚工作一两年,收入较低,没有储蓄可以理解,但是随着收入的上升,必须保持一定的储蓄率,为将来的生活做储备和绸缪。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在疾病、失业发生时尚可以依靠保障体系度日,但在我们国家实现这一点还不现实,因此不要盲目“西为东用”。 94、不记账 因为怕麻烦而不愿意记账,对自己的收入、开支一笔糊涂账。其实记账的目的在于审视花费,记账能找出你花钱的漏洞。现在很多智能手机上都可以使用记账软件,电脑系统上也有这样的程序,大大降低记账的困难程度。 95、不清理休眠账户 由于疏于打理,不少个人或者家庭都持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闲置账户,账户上有多少资金自己并不清楚,时间一长这笔资产就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浪费了它们的使用价值。而且现在银行对于小额账户将按年或是按月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不经意中你的资产就变成了银行的收入哦。 96、小额外币不打理 对于旅游度假多余的外币,很多人图省事就直接扔在抽屉里。可是这几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美元、欧元等货币的汇率一路走跌,小额外币的损失也不少。最好的做法是,旅游度假回来直接就到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一些网银系统中也开通了结售汇的功能,下次使用时直接购买外汇也非常方便。 97、不愿意和孩子谈钱 带孩子学英语学乐器学下棋,不愿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和孩子们谈钱,担心他们沾染了金钱的“坏风气”。可是,正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小朋友对于金钱形成了不少错误的观念。其实,从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也是他们成长中的必修课。 98、按基金排名选基金 选基金,历史投资业绩固然很重要,但这绝不是选择基金的唯一标准。放眼国内的基金排行榜,上年的业绩冠军往往在第二年名落孙山。因此,在考虑基金投资时,同样需要关注基金业绩的持续性。 99、喜欢投资新基金 一些人认为,新基金每份1元,比较便宜,未来上涨空间较大;而且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通常会进行广泛宣传,投资者往往认为新基金更具吸引力。其实,虽然新基金净值比较低,但是如果两者盈利能力相同的话,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投资收益并没有差别。在市场走低的环境下,新基金初建仓,业绩可能较有优势,但是在震荡上涨的市场行情中,新基金的建仓成本就比较高。 100、喜欢高分红的基金 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实现的价差收入及红利分配均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基金分红等于左口袋放右口袋,并没有显著区别。对于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赎回一定份额来达到基金分红的效果,只是增加了少量赎回费用,因此开放式基金分红对个人投资者实际意义不大,分红多少与基金产品好坏没有直接关系。 101、投资黄金饰品 既美观,又能够保值,近几年来黄金的价格升幅显著,投资也成为了一些人购买黄金饰品的一个新理由。其实,黄金饰品在加工时由于工艺和制造成本,会在金价的基础上增加一大笔溢价,而消费者售回金饰时只能按照当时的黄金价格来计价,所以黄金饰品只能作为装饰用品,完全不是用于投资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