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县抗联战地服务团

 苏迷 2013-01-18
   苏常抗日游击区出版的《江南》杂志
  抗战时期,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都有一支集宣传队、战斗队、工作队与干部培训队于一身的战地服务团。这支被抗战将士誉为“铁军轻骑兵”的文艺小分队,多才多艺,文武兼备。参加战地服务团的大多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和喜爱抗战文娱的热血青年,他们风华正茂、斗志昂扬,以音乐、戏剧、美术、讲演等形式为武器,为开展地方工作,密切军民关系,活跃部队身心,鼓舞抗日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9月下旬,随江抗部队一起东进抗日的战地服务团离开苏常抗日游击区,随军西撤,但战地服务团充满活力的宣传形式和积极开展地方工作的良好效果给苏州县抗联和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一个地方性的战地服务团应运而生。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1939年10月1日苏常抗日游击区出版的《江南》半月刊上就有《苏州各界抗日联合会战地服务团招收团员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全文如下:(一)战地服务团任务为进行宣传与组织民众工作队及慰劳、运输、情报、救护等战地工作。(二)招收战地服务团人数自十五人至二十人。
  (三)团员具备条件:
  1、不分男女,年龄自十五至三十岁。
  2、能讲苏州方言,天性活泼,无不良嗜好。
  3、能演剧、歌唱、绘画以及其他宣传技能者。
  4、能吃苦耐劳,思想纯正,体格健全者。(四)如符合上述条件,自愿参加本团者,请向苏州抗联各单位团体负责人接洽。(五)录收团员如系家境清贫者,均由本团供给膳食。《通告》中的“苏州”是指新四军第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抗日期间于1939年9月建立的“苏州县”。苏州县境域指常熟的白茆塘以南、苏虞公路以东及吴县的消泾、陆巷地区。与部队的战地服务团相比,地方上的战地服务团是个新生事物,初创伊始,除缺少文艺人才、工作经验外,还缺少武装保护,但他们具有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决心以饱满的激情在实践中学习,在锤炼中提高。由于团员都是来自本地的热血青年,他们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事,语言相同,思想相通,情感交融,虽然演技稚嫩一点,但还是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有篇战地通讯这么描述:“草席围着的舞台,点上两盏灯笼,看着一个个年轻人在活泼地、高亢地唱着。”戏演完了,来自四乡的农民“都哗然了,心头是莫名的痛快,高兴地走开去”,因为台上演的“真是自己的写真”。
  苏州抗联战地服务团草创时,缺少演出剧本,团员们就自己动手,用铁笔、蜡纸刻写和翻印抗日戏剧丛刊。据不完全统计,由苏州抗联战地服务团翻印的剧本就有《巴豆》《完粮》《信号》《打鬼子去》《口供》《收成》《自卫团的开始》《反正》 等八种。
  1940年八九月间,常熟、苏州两县的人民抗日自卫会相继建立。为了向广大群众宣传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意义,粉碎敌人企图将抗日游击区伪化的阴谋,战地服务团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做好宣传工作的责任。由于演出的节目多,团员中大多一个人要饰演几个角色,有的要帮助同伴化妆或管理道具,有的则兼有演讲任务,虽然骄阳似火,挥汗如雨,但团员们全然不顾,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抗日宣传工作。有记者报道:“‘不做奴隶只有干,同胞们总动员!’几十条沙而有力的喉咙,冲出了雄壮的歌声,遮盖了嚣杂的市声。中午的阳光像火一样,但谁都不怕热。最使人兴奋的是,第一天的目的地,正是匪伪顽固分子经常活动的区域。每个人为了民族解放,不顾一切危险,抱着伟大的牺牲精神……”
  战地服务团非凡的斗争业绩充分体现了这个战斗集体无所畏惧、英勇抗日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诚如常熟籍新四军老战士周文在将军在追忆烽火岁月时所说:“文艺战士首先应该是战士,文艺鲜花永馨,战士精神长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