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自由撰稿人”名义给出的十个进阶忠告(更新中)

 未来决定现在 2013-01-19
这边忙完书馆的周年庆活动,公司方面财务扎帐也不必多管,两三项约稿尚余一周,少年派懒得去看,周末竟奇迹般地闲散了下来。眼见友邻诸君最近都在做各种年终总结,想到似乎也应将今年一年的稿费收入核算一下,便用网银汇了一下明细,得到左图这一数值(约11万7000元)。
 
 
    此账户是专门注册来为合作的各杂志报刊财务汇稿费专用的,除《城市画报》连载专栏《行将报废的雪》和《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绘画专栏的稿酬外,各家款项均打入这一户头,本意是方便计算,但最终也没怎么打理,平日只取这户头上的银子为书馆添书、买酒、置古董,基本不留闲钱。一年下来,零零星星的稿费似乎也积累了不少。除去少数非稿费收入(约两万五千元,来自几家出版社的版税和译酬结算),一年为纸媒写稿的纯收(需算上城画和南都方面在别账户上的收入),折下来大概可抵一份税后每月11000元的全职工作。纸媒过来的稿费已是去掉了个人所得税的,唯独不包五险一金,而这方面我自己开办的公司又已按规定负责缴上了。如此看来,“自由撰稿人”于我,该算是一份运作得相当不错的职业吧。

虽然从国内“自由撰稿人”这方面的收入来看,是不及在欧洲搞科研时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漂亮的,我却觉得离开德国科学院里朝七晚十一没日没夜加班出数据的科研职业生涯后,可支配自由时间和生活总体质量均上了不止一个档次。常在微博上见到抱怨在国内做自由撰稿人如何如何艰辛的话语,或言稿费低廉、码字辛苦、健康受损云云,大概在他们那里确是事实,但归根到底,或许不过是职业经营不善的后果。

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不在于改变既成事实,而是想在表面上的“四面楚歌”中给有志入行者们一些信心——实际上,有很多自由撰稿人的收入高过我,但个人觉得他们为此所失的,同我不为此而所得的之间,相隔远到生死茫茫两不见的地步了。本来,世上安得两全法,每种职业都有自在快活的窍门。以下这些根据经验总结起来的忠告,或许全无普适性……全无普适性也罢,反正,我是一项一项恪守着走过来的,结果也正如上所述,放在这里,权作“自由撰稿人”名义下的年终总结一种吧xD

1)别以为你写的有多好,你的文字有多么不可替代。

在过去一年里,收到了很多希望能走撰稿人路线的文学青年们的询问豆邮,其中绝大部分的措词都是十分客气、友善的,但也有部分来信,从头至尾都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我写的东西比你好太多了,你趁早读了,由衷佩服我并自叹不如一下,能帮我四处推荐最好,等我入行,大杀四方、平定文坛之后,自会赏你一碗饭吃的。”

怎么说呢,绝对的自信往往源自绝对的盲目。其实写作这件事在我看来,根本没什么了不起,既不神圣,也不高尚。文字仿佛人的另一张面孔,长得是俊是丑当然有区分,可说到底,区分也不至于多大。而且阅读行为本身其实相当主观,倘是央我去读的文章,无论请求者态度如何谦虚忍让、不卑不亢、殷勤腹黑或者狂傲不羁,在心里都已不自觉地扣掉了三两分——写作者最忌讳的,便是推销自己所写的东西了。

为什么说这些呢?因为编辑们其实也都有上述经历,相比我而言,强度和频度大概都要上调好几个数量级。正因为此,他们面对类似询问时的处理方法,我们大致上也能猜测得到:石沉大海,脾气好的会回一封“正在读感谢来稿”云云的邮件以资鼓励。

优秀杂志总是亟需优秀稿件的,编辑们总是在四处找寻好作者、好稿子。文章写到一定阶段,出来的全是“好稿子”,不会因为你段落结构比别人别致考据比别人详尽形容词比别人用得好就拉开太多距离,在这时候,名声在外、长期合作、出稿稳定的“好作者”往往更为关键——牢记,编辑们差不多都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否则也做不上编辑。凭稿敲门的时候,若是认为编辑们对你只有观文叩拜的份儿,那还是趁早折笔改行为妙。

2)总结合作媒体的风格,根据不同风格撰稿。

自然,是顺着第一条来的。只有摒弃“自文天下第一”的恩舍式投稿态度,才可能认清“杂志风格千变万化”这一客观事实,从而有的放矢,具针对性的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去稿渠道。拿笔者长期合作的杂志举例,《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上海壹周》《城市画报》《新视线》等重要纸媒,每家都有自己的典型风格。一篇小清新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登上《凤凰周刊》;而《凤凰周刊》上的文章若要上《新视线》,就会显得乏味缓慢。

最清楚杂志上某个具体栏目风格的,显然是该栏目的当值编辑。若要给这一栏目投稿,首先必须彻底摸清该栏目刊登至今的文章路数、风格。如果编辑是轮值的,有机会最好找编辑要一份样稿——这份稿子不见得写得比你好(很可能是四平八稳的一篇文章),但却是最容易过稿刊登的,按此风格收敛、调整自己的文章,便可尽可能避免毙稿和改稿,顺利刊登。

请注意,调整风格并非丢弃自我风格,投稿说白了和结婚是一回事:爱的死去活来的情侣太多,但真正能够长久的,往往是可以彼此体谅的那对。这儿又有一个例子:某位在豆瓣上写东西受很多人追捧的男性,曾经受在下长期合作的某杂志约过一次长稿。那期杂志我也看过,其人写的东西确实风格鲜明,但却与杂志整体风格格格不入——结果是此人只受一次约稿后,便再也没在此杂志上出现了。文章自然是不错,但不得用就是不得用,就这么回事。

这条说起来简单,其实很多人都做不到,甚至包括读者,也往往忽略文章的“刊登语境”。前几日有人执著地批评在下某篇文章写得浅了,还专程找了篇“深”的过来教育我的“浅”,却不知栏目篇幅有限,针对的也是初级读者,需要的正是“浅”。不看需要而写艰深文章,自以为高端,毋宁说是幼稚。

3)给自己定一个最低千字稿酬,低于此稿酬的媒体不予合作。

千字稿酬往往反映一家杂志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读者群大,广告费用充裕,稿酬便相应提高;影响力越小的杂志,给的稿酬就越低。不仅如此,稿酬高的杂志往往给款按期及时,某些低稿酬杂志,拖欠稿费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即使找上门来,也最好客气回应,敬而远之。以上经验虽因为杂志所在地、编辑部构成等有所区别,却大致可称十拿九稳。

因为个人原因,也得益于某几位挚友的协作,一开始与纸媒合作的起点便已很高。目前在下给自己所定的最低千字稿酬是400——很多找我约稿的刊物,达不到本标准的都被我客气回掉了,其中有几位编辑很谈得来,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千字400看起来很高,其实也不过是一般,大刊如《城市画报》等,这两年来陆续调整稿酬标准,500-1000已经很常见了。只要能够完成杂志要求,哪怕仅与一、两家大刊长期合作,便已至少可以衣食无忧,安心创作。

不少刊物的稿酬是评级支付的,最高和一般之间相隔有一倍之多。如果刊物不错,个人建议以一般标准开始,长期合作之后,向主编要求加稿酬是很容易的——还是前面说过的话,优秀稿件永远不嫌多,而优秀的合作撰稿人,更是一家刊物的无形资产,编辑们是会想方设法留住的。

4)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撰文求速,全靠积累。

日报、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的编辑部节奏是截然不同的,日报编辑出稿如打仗,周刊编辑要稿似虎狼,月刊编辑定版前夕没日没夜,双月刊编辑退稿改稿实属平常。与某位编辑合作一段时期之后,往往会清楚某家杂志的稿件运作周期。比如某画报每月8号、23号截稿,某专题大刊每月18号是长约稿deadline,编辑催稿比死神催命都急。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其自我修养的最根本一条就是要明确“你绝对不自由”——牢记,千万不要拖稿,拖稿只会让你与原本亲密无间的编辑渐行渐远,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专栏拱手于他人。

但世界很大,拖稿客到底随处可见。如果你成稿速度飞快且质量过硬,很多时候编辑还会找你“救火”——那些拖稿的、需要改稿却玩消失的作者们的机会,渐渐便让渡给成稿及时的勤劳孩子们了。

至于如何求速,还是要靠平日积累,比如写书评必须多读书,写旅游专栏必须多旅游,写烹饪专栏必须会做菜等等,不一定精通,但至少需要知道个大概,在专题要求深入的时候,有办法缕清着眼点,跟得上与编辑讨论专题的节奏。需知成魔成仙的爱好,毕竟范围狭窄,最多也只能支撑十几篇文章而已,真正的细水长流,靠的还是博闻强识、长期积累。

5)少图算计,急人所需,和编辑做朋友。

有时感叹,编辑当真比撰稿人辛苦,遇到理解万岁的作者还好,若是碰到某些语不投机的大牌,可真就是杂志社出稿酬,编辑还要义务当秘书了。不知别人如何,我本人遇到退稿,也并不在意,如上某条所述,退稿大多并非因为文章写得不好,而是不符合杂志要求,这种情况下,稿子别处还可再用就用,不能用以后出文集的时候添上去就好。很难理解为退稿跟编辑部彻底闹翻的撰稿人的心态,写东西,无论是否有稿酬,至少满足了自己的倾述欲,这样已经很舒心惬意了,何必在意是否用稿、是否卖掉、是否有人认可呢?还是个欲望深重的执念作祟吧。

如果自己时间不够,相熟的编辑又要找人“救火”,不妨介绍靠谱有闲的朋友去写,千万不要硬占着版面,草草写些三流文章应付。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勉强去做,不仅不能保住自己“每期上稿”的地位,反而给编辑一种贪婪的印象,全无必要。铁打的杂志流水的编辑,五年前负责出我小说的责编,现在人已在北欧了,五年后你登文章的专版栏目,还存不存在都是个谜,果真力有未逮,不如急流勇退,把编辑当朋友,自己走了也别留个坑,给推荐个合适作者握自己的接力棒,对哪方都算是个交待。

如果之前刊登的文章结集出版,一定不要忘记送给过手这些文章的编辑一本:从选题到讨论,从约稿到出街,他们无疑是文章的催生者。不仅如此,回想那些赶稿不眠的夜晚,那条条认真查找、发送过来的专题资料、行文重点、主编要求,感觉完成不了时一句又一句鼓励、恳求、安慰的话语,样刊上认真改好的标点、别字、注解、措词……嗐,这么真诚的朋友,哪里去找?

6)永远不要在乎负面评价,读者喜欢你的理由通常正是另一些读者讨厌你的理由。

实际上,仅在为媒体撰稿这件事上,尊重编辑的意见远比尊重读者意见靠谱。众口难调,乃是常理,每个读者的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性格、脾气、对某一作者、某一风格的认可程度都是千差万别。相比之下,负责您稿件的编辑往往只有一到两人(最多上面还多一位负责的主编)——在这相对来说处于绝对少数地位的人群手中,通常来说,有着绝对来说处于相对多数的甄别力。

写作刚开始时,我们往往很在意负面评价,而因为网络方便,就会试着去搜索一下相应文章的关键词,看看陌生读者怎么说:评价高当然像吃了蜜糖般高兴,倘使遭骂,心里同样也堵得慌。见过多次作者因为不服读者的“狂妄”言论,从“善意提醒”开始,逐渐剑拔弩张,发展到全无逻辑的谩骂,见者心凉。

尊重读者,但一点都不在乎读者们的意见:这句话实实在在,便是本意。试想,如果每个读者的意见都必须听取,那干脆什么都不必写好了,唯唯诺诺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的。须知那些会提出意见来给你看到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提出意见”这一性格,才会将那些话传递到公众视野。这一性格显然不同于看过文章后愿意保持沉默,或默默觉得好,或默默觉得“不怎么样”的那些读者——评论者的评论因其评论行为本身而偏颇。评论对象显然是个体行为的结果,评论行为的产物是另一不同个体行为的结果,两相交会,根本全无公正客观可言(尽管,许多评论中都出现“尽量客观”的字眼)。想明白这点之后,还去在意评价做什么呢?不如多充实下自己,节约时间,笔耕不辍就好。

10)世上绝无持久不懈的热情、至死不渝的动力,心生倦意则尽早休整,待想动笔时,再写不迟。

(未完待续)

p. s. 写到一半看了看,觉得这文章写得着实不好,散、乱、冗、钝,除真诚之外别无一物。本想回笔改改,转念一想,这又不是在为哪本杂志撰稿,何愁文不佳呢xD。索性不改,权作一反例吧,至少倾诉的要求,是达到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