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神经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由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为多见。起病急骤,以口眼
喁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灵枢》称“口喁”,“僻”.。卒口僻”;《金匮要略》谓;。喁僻”:《诸病源候论》专列“风口喁侯”;至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有“口眼喁斜”之称,此后各家著作多延用此称,或称“口僻”;俗称吊线风。歪嘴风等。
  口眼喁斜,各家著作中多列于中风门下,中风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面神经炎多归属于风中经络所引起的口眼喁斜症,故风中脏腑或中风后遗症所致的口眼喁斜皆不属面神经炎的讨论范畴。在明.楼英《医学纲目。口眼喁斜》中说:。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喁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喁斜者.”可见他所观察到的有单纯口眼喁斜而不伴偏瘫者,此即属面神经炎所致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统炎临床症状明显,不易误诊.一经发现,及时治疗,皆可痊愈。
  [临床表现]
  面神经炎,多由面部感受风寒之邪后,引起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复因面神经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促使原有的缺血、水肿加重,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出现以面部表现改变为主的种种临床症状. 。
  风邪善行速变,故起病急骤,在晨起洗漱或进食时突然发现或被人发现一侧(极少有双侧)口眼喁斜而不能闭合。额纹消失,皱眉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令其鼓气则患侧嘴角漏气,饮水则常外溢,固体食物常滞留于患侧颊龈沟内,茎乳孔区有自发性疼痛或压痛。
  不少患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肌肉酸痛等表证,多见于触冒风寒,急性发病者。缓慢发病者,则多见疲乏无力,头晕目眩、汗出,饮食减少,或面部肌肉抽功,蚁行感等气血亏虚、瘀血阻络的症状.
  [诊断要点]
  ①突然口眼喁斜,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
  ②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病机分析]
  面神经炎的发病多由于风邪乘虚入侵手足阳明之脉,导致风痰夹瘀,流窜经络,阳明络脉壅滞不利,则发生口眼喁斜。因此其病的形成,多由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的病理基础。
  虚:即本虚。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而发生。证见自汗,恶风,少气敝言,面色苍白,面肌松弛,眼脸无力,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苔薄白.因此虚为此病之本。
  风:即风邪。它包含着外风与内风二种含义。外风即六淫之风邪客于面部阳明之脉,使气血运行夕失常,脉络失荣,临床常伴见外感衰证,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舌淡苔白薄等。内风指肝风内动,肝阳化风上扰面部.损伤阳明脉络,常见面部肌肉抽功或筋惕肉困。内风与外风有病变上的区别和病机上的差异,临证必须详辨,一般外风有表证可见,并多发生于青年;内风常有肝风内动之兆如眩晕.肢麻。耳鸣等,好发于老年人。
  痰,即痰浊。痰无处不有,无处不生,痰之为病.变化莫测,风邪入侵与痰搏结,痰动生风或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络脉。上扰面部,则气血不利。气郁扰痰,气结痰生,痰气互结而致风痰气郁,面部脉络失荣则口眼喁斜,常见面色晦滞,眼圈黑亮,目胞虚浮,面肌麻木,脉弦滑,舌体肥大.苔浊腻或白滑。
  瘀;即瘀血。风痰入络.气机不畅,气阻则血瘀,血瘀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交结为患.常见面肌僵硬,按之板实,或有疼痛,脉涩迟,舌淡,苔白滑。
  虚、风,痰、瘀往往互为因果,由于本虚而致风邪外袭或内扰,风与痰瘀搏结,络脉空虚,流窜不定而致气血痹阻,则面部脉络失养发生口眼喁斜。所以本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面神经炎,按临证所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常药物与针灸并施。中医辨治常用宋。杨倓《杨氏家藏方》牵正散,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本方由全蝎,僵蚕.白附子组成。重在祛风化痰。根据面神经炎虚,风.痰,瘀四者的病理变化,气虚风袭加黄芪之属(许公岩经验);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活血行血用当归、川芎之类(庾通如经验),故临床治疗面神经炎常用牵正散加补虚益气,活血通络之品,如郭云露氏加味牵正散(黄芪100克,当归15克、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0克水煎滤汁加白酒10毫升)就是如此组方.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有祛风化痰,补虚益气,活血通络三方面药物组成,所异者或取其一、二或变更其同类药物。此外,如防风。钩藤、蝉衣、海风藤、羌活、蜈蚣.象贝、天麻、南星、荆芥等祛风化痰药,亦为临床所常用.
  补虚益气者除黄芪外。尚有党参.太子参,但以黄芪为常用,重用之品。
  活血通络除当归。川芎外尚有丹参、地龙、黄酒.丹皮,赤芍。但以川芎,黄酒为常用。
  面神经炎的专方首推牵正散,主药则为白附子.如面瘫丸(白附子,僵蚕,钩藤、蝉衣、海风藤、防风各30克,川芎27克,制马钱子9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一日三次,每次一丸);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防风各10克,全蝎。羌活,蝉衣、地龙、僵蚕.甘草各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 5克/日三次)。曹素贞氏认为;牵正散中,白附子用量可由15克逐渐增加到30克,疗效显著,并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抓住了专方主药之后,就胸有定局,再结合临床辨证则收效更著.
  根据临床表现,风邪外袭型常以牵正散合葛根汤加减, 以祛风散寒,方中可加防风。荆芥之属。若兼风热证者以牵正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以疏风散热,方中尚可加焦山栀、夏枯草之属.若兼风湿证者以牵正散合羌涪胜湿汤,方中尚可加苍术、苡仁之属。风痰夹瘀型以牵正散合适窍活血汤治之。尚可加水蛭、鬼箭羽、穿山甲、白芥子、胆星之属。气虚风袭型以牵正散加黄芪、防风治之,重用黄芪60一120克。气血两虚型以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尚可加杞子.党参,白术、炙甘草之属.总之根据证候随证加减。
  除内服药外临床常针灸并施,刘冠军治疗面神经炎方法:发病一周内局部有炎症、水肿,患侧浮肿者,用局部温灸,使之汗出;隔日在口腔患侧腮部用锋针泻血,配合针刺合谷、足三里。炎证缓解,患侧局部无浮肿时,取局部经穴f沿皮刺)为主。配以循经取穴,交替选用颊车.地仓、承浆,迎香、下关、四白.丝竹空、瞳子穋、禾缪、攒竹、颧谬、合谷。风池。一般弱刺,用补法,并在针上通电以有麻木感为度;远隔穴位强刺,用泻法,留针10--30分钟。如病程长,肌肉萎缩,肌力极差者加拔罐。一般1—2天一次。聂汉云用面部穴位迁刺,常用穴位:阳白透鱼腰.地仓透承浆,迎香透人中,百会透四聪,取患侧直刺、斜刺或横刺,平补平泻;合谷、曲池、风池.足三里健患测交替使用:大椎穴点刺放血.
  针药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蒋伏云用复方牵正散注射液穴位注射,用50%复方牵正散注射液(当归.僵蚕,全蝎、自附子、蜈蚣)于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轮流作穴位注射,每日一次。每次三穴,每穴注射0.6毫升。戴德军用马钱于外敷,其方法:用生马钱子温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按面瘫菹围大小,一片片摆满在氧化锌贴膏上,敷贴在患者口角侧, 向左(右)歪斜敷贴在右(左)侧,每日换贴一次,至病愈为止。陈安辉用面麻膏药治疗面神经炎,每味膏药含马钱子粉l克、樟脑粉0.3克、膏药脂4克。经加热调匀后涂于7×7厘米的膏药布上,用时将膏药烘软并贴在患侧耳垂前神经干区域,四天换药一次。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应用面瘫膏治疗面神经炎,其处方:南星50克,马钱子100克。松香450克,蜂蜡135克。花生油150毫升制成膏药。用时先稍加热烘软,剪成二片,一片贴患侧耳后翳风穴.一片贴患侧耳前方下关穴至颊车穴区域,每隔3—5天更换一次。
  面神经炎一般起病急骤,及早治疗效果好,易痊愈;病程延长,失治则不易治愈,如在6个月以上不愈者有可能成为终身面瘫。因此及早治疗和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本病关键。就当前来说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中药与针灸配合是较理想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