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没有后援的民间远征
撰文/单之蔷
这张带着怀旧色彩的照片拍摄自1984 年,是中科院南海所1984 年第一次进行南沙科考时拍下的。他们立下了带有主权标志的考察碑,史诗般的南沙综合科考从此拉开帷幕。自1984 年以来,南海所的科学家们自发地对南沙群岛进行了完整、翔实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我们仅选取1984—1994年期间主要考察的岛礁,制作了这张考察路线图。他们考察的范围涵盖了南沙群岛最主要的岛礁,但这张地图只简单勾勒了他们往返的路线,事实上,每一个航次都长达数月,其间过程难以用地图描摹。
1984 年7 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会同全国32 个科研机构,调动了300 多名科学家,开始了为期10 年的南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他们用这10 年的翔实考察,一点点揭开南沙的神秘面纱,并促使海军进驻南沙,使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有了立足之地。
许多首创性的事,是从民间最先迸发出来的,比如对南沙群岛的考察,就是由地处广州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的科学家最先酝酿并提出来的。研究热带海洋,谁不想去南沙呢?
“去南沙考察太费钱,船一开,就相当于10元、10元的钞票往海里扔……所里的一些领导不同意,一些领导支持,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一直开会到凌晨两点,还是决定不下来。最后,坚持去的人拿着报告去了北京的中科院,没想到中科院的一位领导全力支持。他说:‘你们不仅要去南沙,还应该去太平洋。’于是,我们提交报告,层层审批的程序开始了。”南海所的赵焕庭先生和我们回忆道。他就是当年那位跑到中科院去报告的人。
1984年2月22日,南海所向中科院地学部提出“赴南沙群岛邻近海域进行侦察性海洋综合调查”的请示。注意,他们的用词是“侦察性”。
同年5月5日,中科院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赴南沙群岛邻近海域进行海洋学考察的请示”。
6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中科院递交的报告上签下这样的话:“拟同意。请万里、尚昆、鹏飞同志批示。”16天以后,国务院批准了这份报告。
7月8日,南海所实验3号船(南海所那时有2号、3号两艘调查船,2号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3号为综合科学考察船)启航开赴南沙群岛,由此拉开了中国科学家南沙综合科学考察的大幕。
那是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人气最为旺盛的10年:共有32个科研单位、300多名科学家参与;科学家在南沙考察的每一项重大成果都在媒体上发表,甚至每一次出发和归来都有迎送队伍;出版了40多本专著和论文集,召开过两次大型学术讨论会。
在1990年2月召开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有几位与南沙有重要关系的人物参加,他们或者做了现场发言,或者做了书面发言。
现场发言的是著名地质学家郭令智先生,他于1947年随我国第一位研究珊瑚、也是第一位研究南沙群岛的科学家马廷英一起去南沙群岛考察(马先生在那次南沙之行后发表了专著《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郭先生则发表了论文《中国南沙群岛郑和群礁的地貌学》),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南沙群岛的地质构造格局是世界上罕见的”的讲话。
做书面发言的是曾在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上任副舰长的何炳材先生,他于1946年12月收复南沙时带领官兵登上南沙太平岛。他在会上做了题为“开发南沙势在必行”的发言。
曾在1946年时参与收复西沙、南沙群岛的官员,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也参加了,并做了《我热爱祖国,情系南沙》的书面发言;4位时任学部委员的学者涂光炽、叶连俊、曾庆存、高由禧也出席会议并做了发言;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先生是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的组长,他每会必到……那时南沙的研究考察,真是让人感到名人荟萃、群贤毕至、胜友如云。
一个学术会议能聚集如此多科学精英和著名人士,主要是因为南沙的魅力吸引了大家,英雄所见略同,都愿意为南沙献力。
10年南沙综合考察,可以说是对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本底调查。地质方面,初步搞清了南沙海域的岩石构造和地层情况;海洋物理方面,摸清了南沙海域的洋流、水温、盐度及化学元素的分布;珊瑚方面,揭示了南沙群岛珊瑚礁地貌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珊瑚生态方面,从珊瑚的分类、生长、繁育,一直到珊瑚种群的分布区划,都有深入研究;生物学方面,共鉴定了2833种生物,其中新种30种、新记录237种;实验2号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是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服务的,它初步探明了曾母盆地、万安盆地、礼乐盆地等沉积盆地的油气储量……其中一些区域,如前后考察了4次的曾母暗沙,赵焕庭说:“我们已经把它摸透了。”总之,神秘的南沙开始揭开面纱,不再那么神秘了。
考察队会在登上的岛礁设立科考标志,比如舰长礁,一座酷似船头的岛礁。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海所还没有高端的考察仪器和专业的潜水设备,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始了南沙群岛的综合科考。这些实地考察内容,详细记录在了他们日后出版的几十本关于南沙群岛的专著中。
但这10年也有深刻的教训和遗憾:考察没有与开发结合,成为纯科学考察。后来这方面出现过一线曙光,1992年,南沙储油盆地的勘探数据吸引了美国人,中美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订了一个共同开发万安滩石油的合同。但当1994年我们的科考船前去执行合同中的勘探任务时,被5艘越南武装船只围攻,最后因为接到某个指示而撤回,这就是著名的“万安滩事件”。这是最大的遗憾:十年科考竟这样结尾。
与这10年科学考察同时进行的,是周边国家对南沙群岛的疯狂占领:仅在1988年—1989年间,越南就新占我国13个岛礁。1988年3月14日与越南之间的赤瓜礁之战,虽然我方取得胜利,但因为没有乘胜追击,而没能阻止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的继续侵占。 但必须肯定的是,南海所于1984年开始的南沙综合科学考察,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民1983年驾驶帆船勇闯南沙捕捞的举动,以及民间持续不断的呼吁,促使政府在1988年时决定在南沙有所作为,因此才有了赤瓜礁之战和在永暑礁建高脚屋的行动,海军开始进驻南沙:先是永暑礁、渚碧礁,然后是华阳礁、南薰礁、美济礁、赤瓜礁、东门礁……从此,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才有了立足之地,也才开始有了话语权,这可以说是南沙科考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