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力课堂:做有灵魂的教育

 肖小雨 2013-01-24
——江苏省丹阳市活力课堂的追求和探索
韦立忠说:要实干,做行动主义者。

  丹阳市的活力课堂建设始于2009年春天。3年来,“活力课堂”从一个短语,变成了一场改革热潮,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课堂追求,从理论到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学生面貌、教师面貌、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曾经失落的对生命的全面关怀正在回归课堂,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正在回归课堂,有灵魂的教育正在回归课堂。

  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决定兴衰。以第六中学、云阳学校为代表的生本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镇江日报》等报刊杂志和江苏电视台、镇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先后对“活力课堂”作了长篇报道。

  区域教学改革的推进策略

  教学改革在一个县市区从幼教到高中、从职教到特殊教育全面实施,如何开展起来,如何持续下去,如何卓有成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经过实践,我们找到了区域推进教学改革的做法、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做法。

  一、区域推进的做法

  1.行政干预,区域联动。

  任何改革都是艰难的,改革教学行为习惯更艰难,何况是我们很多教师还满足现状呢?因此,行政干预十分必要。我市教育局思想统一,雷厉风行,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意见》、《关于成立活力课堂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推进活力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个文件,把活力课堂建设纳入校长目标责任状考核之中;举办了专家云集、众多教师参加的课堂研讨活动和教学展示活动。市教科研训四位一体,教研、科研、培训围绕课堂问题而展开;创建活力课堂专题网站;市活力课堂办公室穿针引线,相互协调,互为支撑。教科研训以强大的合力发挥了服务指导、评价管理作用。

  活力课堂是在部分学校推开,还是全面推开?经过深思熟虑,我们选择了区域联动。改革是吃螃蟹,有风险;如果选几所学校先动,那就不能形成强烈的氛围、强劲的态势,就会在畏首畏尾中偃旗息鼓。因此,我们在确认25所重点实验学校的同时,把全市各校纳入到实验学校之中。

  2.统一思想,健全组织。

  改革之初,不少人有顾虑,在观望。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宣传、大发动、大培训活动在全市铺开。

  市教育局局长韦立忠主持召开了由我市部分校长、名师和外聘教授、专家参与的活力与定力研讨会,会议纪要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

  接着又举行华南会议,部分校长、骨干教师对课堂进行了深度反思。暑期,市局又组织了百人校长辩论会。当时的教研室举办了千人骨干教师培训会,又举办了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培训。

  与此同时,各学校、各幼儿园的大宣传、大发动、大培训、大辩论、大反思也在全面铺开。

  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的认识渐渐统一。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组织建设。市局成立了活力课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负责常务工作的活力课堂办公室,办公室之下设立研究策划组、教师培训组、信息宣传组、学科研究组,又设立了顾问组、专家指导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尔后,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组织网络的建立保障了上通下达,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3.课题引领,专家指导。

  课堂问题由来已久,既要治表,又要治本;这就需要教研的力量、科研的力量,两种力量双管齐下。

  我们坚持课题引领,申报了《构建活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之下各校有自己的活力课堂子课题和学科组二级子课题。同时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高校、学术团体专家教授和国内著名特级教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扬州高级中学王雄分别担任活力课堂顾问组组长、专家组组长。周彬教授全面设计了改革规划和策略,帮助吕叔湘中学探究求真课堂,熊川武教授到云阳学校蹲点,指导自然分材教学。

  我们用教科研的方法破解课堂问题。改革从问题出发,从理论学习、专家指导入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又在课堂实践中加以考证,不断实验、反思、总结,逐步形成课堂操作技术统,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教学改革如何深度实施,一直是困扰很多学校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注重抓好25所重点实验学校这个点,每年评比活力课堂先进学校,利用培训活动、研讨活动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发现培植教师个人的典型,每年评比活力课堂先进个人,组织展示课、示范课、研讨课,发挥他们的引路作用,并将他们改进课堂细节的做法通过活力课堂专题网站加以推广。

  二、学校推进的办法

  1.干部垂范,骨干引领。

  许多学校领导率先学习,率先研究,率先尝试,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骨干教师从本学科入手,着眼于课堂活力,在实验中探讨学科活力课堂的建构。

  2.创新制度,保障改革。

  市局机关、部门把活力课堂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之中,纳入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之中;学校尤其是重点实验学校把活力课堂建设纳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和教师考核之中。

  3.系列活动,纵深推进。

  各校从自身条件出发,开展了多种活动。如请名师上示范课、组织校内教师上研讨课、每周举行公开课以及校内评优课等。各校把活力课堂实验引入家常课中,同时减轻教师压力,反对急功近利,不要求完美,不要求刻意准备,只图每天有一点改进,积小胜为大胜。

  4.推门听课,互帮互学。

  实行推门听课,学校行政干部每周坚持听两节课,并选择典型的课在每周一的教师会上用活力课堂的理念一分为二地进行评议;还评课权于授课教师,听课者、被听课者共同研讨,在相互切磋中集体攻关、合作共赢。

  5.课堂实验,课后反思。

  很多教师写教学反思。到目前,我们已经收到教学反思1200多篇,有的已在刊物发表。

  活力课堂改革的收获

  一、初步实行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

  1.改革了学科德育。

  我们力图纠正学科德育的三个误区:教学就是教知识,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用学业成绩一把标尺衡量学生。

  解决的办法是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从教案落实到课堂。

  学科德育从七条路径展开:一是从教材入手,挖掘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渗透;二是从过程入手,教学以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三是从课堂要素入手,以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影响学生,建立学生、教师、学科三者之间的和谐而亲近关系,从而形成美好课堂氛围的感染;四是从学生心理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兴趣、爱好,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感悟;五是从评价入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个性化的评价帮助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从而实现德育感化;六是从课堂互动入手,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中进行德育熏陶;七是从教师转变角色入手,从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出发进而缩短心理距离,当好“孩儿王”,不当“王孩儿”,从而产生德育的影响力。

  学科德育防止的偏向是:忽视德育的潜移默化的特点,大搞德育说教,德育空谈;另辟蹊径,随意拓展教学内容,为德育而德育。所以,要把握好德育的“度”,即与教材、生活、学生实际的结合度、力度、适度。

  2.改革了科研备课。

  我们纠正备课的四个误区:照搬教参,按教参理解教学内容、目标;照搬教材,一字不漏复制教材的内容、结构;照搬外来教案;重知识、轻能力。

  解决的办法是,树立正确的备课理念,即:为了学生的学而备课;课程标准决定教学范围、教学难度,而学生决定具体的教学范围和教学难度;教学对象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手段本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适合的才是好的,一切教学手段终究是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备课的基本策略是:一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有年级的共性,又有班级的个性;既满足生命发展需要而多元化,又满足学生的可接受性,任何教育理想都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调整教材局部顺序,使之更有知识的逻辑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由浅入深的渐进性;改编教材,有取、有舍、有增地处理教材;替换教材,保留教材知识、更换的阐述性材料、例子、例题;拓展教材,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接轨。总之,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沟通、与学生认知结构链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生动。三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科特点,体现课堂的互动性、知识能力的生成性,体现学科特色,体现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思路,用学生的方法教学生。四是选择适合课堂应变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变动不居,无论怎么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适应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因此教学设计为互动生成、为调整预设留有余地。

  3.改革了教学过程。

  我们重点纠正上课的四个误区,简单任务型,认为教师教完等于完成教学任务;勤劳包办型,教师包办一切;空虚思维型,灌输式教学,虚假互动;目标精英型,关注统考、中考、高考下的合格生,暂差生边缘化。

  活力课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过程。

  具体路径,一是调动一切手段和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二是营造民主、互尊、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精神愉悦中学习;三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话交流,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四是鼓励暂差生展示自我,开展优生帮困活动,让学生当老师;五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节奏、进度,让课堂结构与群体认知结构同步前行;六是调动、整合教材的、生活的、学生心理的、授课现场的多种资源,让学生在资源整合中激活思维的时间长度、学科的思维宽度和问题思考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体验、欣赏的形象思维能力,运用概念、定理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已经形成习惯,改变之难不言而喻。一般情况下步子不宜过大、过快,以防教师无所适从,可从改革细节入手,每天有所改进,每周有所巩固,每月有所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也可从针对课堂问题、构建教学模式入手,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验,逐步形成激发活力的操作系统,在群体参与的氛围中,在模式内涵的发展、功能的扩展、过程的优化中加速一个团队、一所学校的教学改革。

  4.改革了教学作业。

  纠正了作业的三个误区:认为作业多多益善,事实上害苦了学生,劳累了教师,结果与预期相距甚远;作业没有发挥诊断作用,学生做了,教师批了,也就完了;作业设计重知识轻能力,简单重复。

  实践表明,课前作业、课后作业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巩固极为重要,它们与课堂学习构成了学生缺一不可的三个有机的学习过程。

  我们已经探明的有效作业的路径:一是作业具有选择性,克服不同班级齐步走、基础不同一个样,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习题,让学生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的选择;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补充“提示”。二是选择满足实施课程标准需要的典型题,力求减负增效。三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习题,使习题与学生生活、心理接轨,学以致用。

  课内外作业的设计要反复斟酌、推敲而定,要能够回答为什么是这样一些问题,而不是其他一些问题;坚决克服照搬练习册、练习资料的盲动、低效的做法。

  课前作业由教师设计,课外作业以教师为主命题,鼓励学生从易错、易误解的角度参与命题。

  师生共同参与作业批改,教师从宏观角度掌握整体情况,反思教学得失,改进教学;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错自纠,或者小组合作互帮。

  5.改革了教学管理。

  我们重点纠正教学管理的三个误区,如重可测性数据,轻全面性质量;重时间投入,轻效益产出;重工作态度,轻执教能力。

  我们倡导,教学管理服务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重教师教学的执教力,更重教师对学生人格、学养、能力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学生改变也越大。二是重教学的绝对成绩,更重教学的相对成绩,鼓励冒尖,关注增量。三是重实干,更重教学智慧,鼓励教师在活力课堂框架下的不同尝试索、改革和创新。四是重教师素养,更重教师教学的身心投入,引导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二、初步形成了改革课堂细节处理的操作策略

  我们从课堂细节入手,改革课堂。

  活力课堂专题网站“课堂展示”“课堂感悟”两个版面收录了处理课堂细节大量的教案和教学体会。《活力课堂建设108个感悟》汇编成集,先后在网站、活力课堂会议材料发布;《课堂故事》汇集了76个案例,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各地书店上架。每个典型教案体现了对长期形成的不合理教学细节处理的破旧立新,每个教学感悟、课堂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演绎了解决课堂一个环节或一个细节的新办法,是一个个通向活力课的路径。与现在许多同类书稿、刊物相比,其创新点是,它们不仅通过课堂故事说明一个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在说明了道理之后,试图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操作。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了一个桥梁,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草创了活力课堂多种教学模式

  我们从教学模式入手,改革课堂。

  教学应反对模式化,但不应排斥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突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适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系统性地纠正课堂多种顽症,给提高质量带来结构性、系统性机会。

  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渗入活力课堂理念中发展了内涵,焕发出新的活力。省丹中的自主学习更好地解决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第五中学的有效教学在基于问题生成方面更有成效;横塘中学的“四步八自”条理更清晰,更有操作性;实验小学的“智能课堂”注入了更多学生发展的元素;正则小学“五环一线”脉络更简约,功能更齐备。

  团队对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活力课堂旗帜下的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界牌中心小学把生活引进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成效卓著,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荆林中心小学把阿福童教育引入课堂,创建新生活课堂;吴塘初中探究“学、问、讲、练、创”的关系,构建自主、和谐教学模式;吕叔湘中学把吕老的教育思想和活力课堂理念融会贯通,求真课堂呼之欲出。王国忠名师工作室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体性生成的教学模式,实验学校的“诱思—体验”教学模式,华南实验学校“集中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第八中学的“全程合作教学模式”,陈跃红名师工作室“体验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开发区中心小学“以情促知、以知激情、以情导行、以行抒情”教学模式,正则幼儿园经典绘本阅读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激活了课堂。

  第六中学“生本课堂”、云阳学校的“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异军突起,各领风骚。第六中学高举教学改革大旗,以生本理论为支撑,在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探索校本化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扶摇直上,以荆志强为代表的一批教师迅速成长,名闻遐迩。

  云阳学校在经历了近几年因区域学校布局调整而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质量滑坡困境后,把握活力课堂的机遇,聘请熊川武团队指导,引进“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大张旗鼓,坚决果断,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克服重重困难,移植外来模式,及时研究、回答教师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实际工作的困难,使“拿来”的模式在课堂扎根,实现了自然分材教学的校本化,特色化。课堂改变之大,在省内外引起了许多学校的极大关注,来访者、学习者、追随者络绎不绝,校园内充满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朝气和活力。(江苏丹阳市教育局 韦立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