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作传神显个性》

 雁南飞香 2013-02-01

[作文课例]《动作传神显个性》

时间:2010-07-18 19:42来源:未知 作者:www.5156zuowen.cn 点击:226次
[ 课例一 ] 《动作传神显个性》 一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常言道:人物个性毕现于言行。高尔基也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
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课例一]《动作传神显个性》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常言道:“人物个性毕现于言行。”高尔基也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也就是说写人离不开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而动作描写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等服务。那如何才能把动作描写得精彩呢?我们一起来回顾“孔乙己”的动作。

 

  二以“读”悟“写”,指导技法

 

  技法1.具体写出他在做什么。

 

  (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小结:这是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用了一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了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

 

  技法2.具体写出他是“怎么做”的。

 

  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小结:这是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来到限亨酒店喝酒时付钱的动作。有了“从破衣袋”的限制,就清楚地交代了他是怎么做的。写“怎么做”,就是要写清楚动作产生、演变的过程。

 

  技法3.将动作描写与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式结合在一起。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

 

  小结:作者成功地将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结合起来,写出了孔乙己此时的尴尬。

 

  三.课堂练习,验收效果

 

  1.限定写话。要求用动词“扭、哭、握、睁、回、蒙、咬”连成一段话,表达一个中心。

 

  (精彩片段)于是,我再次扭过头去,我不想让自己哭出来,握紧了拳头……待我又一次回过头来,睁开眼睛,仍不见回血,护士那双原本清澈的双眼,顿时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紧张而变得更加笨拙的双手,有些颤抖,那针管简直就像一条小虫,来回扭动着,咬得我钻心的痛。

 

  2.自由写段。不规定动词,但要求能连用几个动词,扣题写一段话。

 

  (精彩片段)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他把球交到右手猛地向篮板抛去,球“呯”的一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蹭”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里……

 

  吸收:于细微处品砸 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让动词给我们的文章造型。这节课的第二环节,解读了精美段落中精彩的描写,使学生体悟到细节描写的妙处。现行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感情,领会主题思想,并用之作文。例如《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一文,作者巧妙地选取了多种喻体极力状写云、风及与之相关的事物,切事切境、凸现特征、显示变化、各得其妙。于细微处品砸要注意的是:1、对文本的解读视角要小。《孔乙己》一文,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技巧的指导。可以作为“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为例,可以作为“场景烘托”为例,也可以作为“人物描写技法”为例。但我将视角聚焦在动作描写的玩味上,力求突出一点。2、对文本的品析要细。我不仅仅让学生找出动作描写,还让学生品味动作描写中关键词的精妙所在,一个“排”字,一个“摸”,尽显人物个性和心境。

 

  倾吐:于精彩处仿写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强调了“表达”的重要性。“表达”就是倾吐,而“表达”离不开语言的训练。于精彩处仿写要注意:1、写作指导要细。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设计的“吸收”,就是为第三环节的“倾吐”要铺垫。于是,我在第二环节从三个角度对“动作描写”技法进行了指导:具体写出他在做什么;具体写出他是“怎么做”的;将动作描写与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式结合在一起。2、仿写训练要实。为了使学生轻松仿写,我先给了一些动词,让他们“限定写话”,再让学生自由写作。学生在吸收文本写作精华后,通过扎实而有效的片段仿写训练,锤炼了语言,使其化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扫描局部 仿烘云托月

 

  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典型段落,为写作积累素材、提炼技法。这种挖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创造性研读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读写沟通,将课内与课外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