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克斯“冰败”中国之旅
2009-12-14 08:00| 查看: 4742| 评论: 0|原作者: 路胜贞
摘要: 品牌与质量名实不副,杀入二级市场有量无利,重回高端竟遭车轮大战……叱咤世界家电市场的伊莱克斯,却在中国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然而,但凡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都是宿命的必然。
从1997年进入中国那天起,就宿命般地成了中国家电市场淘汰赛的牺牲者,一连串的“救赎之战”,却总事与愿违,2009年2月,伊莱克斯,这个在全球叱咤风云的国际家电巨子不得不关闭其在中国最大的生产线——长沙中意冰箱基地,其后在国内冰箱市场日渐萎缩,甚至在大部分城市消失。10余年的中国之旅落得如此狼狈不堪,正是一系列的失误造成的。 瓦伦堡家族在全球商界可谓叱咤风云,爱立信、ABB、沃尔沃、斯堪尼亚重型汽车公司、SAS航空公司……这些公司的最大股东是同一个家族,即瑞典瓦伦堡家族。1990年代中后期,瓦伦堡家族在斯德哥尔摩股市所占份额超过了40%,其龙头企业伊莱克斯电器在全球年销售额也达到1380亿元人民币。 1996年10月,伊莱克斯做出兵进中国的“作战命令”!
第一局:绥靖之祸(1996~1997年) 为了快速布局中国,缩短投资回报期,伊莱克斯公司借鉴当时跨国企业的普遍做法:收购竞争实力不大的本土制冷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还可绕过政策上的限制。
★绥靖中意 为了寻找到跳板,伊莱克斯找到了长沙中意冰箱厂。中意此时正连年亏损,濒临破产。“一个锅要补,一个要补锅”,没费什么工夫,伊莱克斯便以4亿元人民币轻松获得长沙中意60%的股份。依靠这个信手拈来的生产线,伊莱克斯产能迅速提高。默默无闻的中意冰箱摇身一变,成为闻名全球的伊莱克斯,一时之间,伊莱克斯推出的新静界冰箱源源不断从长沙流往各地,品牌知名度甚至达到32%。 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此时的中国家电品牌已经多年征战,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手法,海尔、美菱等国产品牌已经非常善于利用概念战、功能战、价格战来对付外资品牌。 美菱率先推出纳米概念冰箱,迎战伊莱克斯的新静界,海尔紧随其后推出变频冰箱,科龙则不失时机打出生态保鲜牌。这些新颖的概念,在消费者眼里时尚而卓越,毫不逊色于伊莱克斯的新境界。 仓促上马的伊莱克斯显然还没有做好与本土品牌对决的准备。为了应对本土品牌的概念战,伊莱克斯采取了跟随老对手西门子的策略,推出智灵系列和省电奇兵系列。 面对伊莱克斯,本土品牌毫不犹豫地开始阻击。 海尔率先采用电子温控技术,推出一款日耗电量仅0.48度的全频冰箱。这款冰箱几乎只有伊莱克斯冰箱能耗标准的一半。海尔还在各地大规模投放“噪音一半,省电一半”的广告,从气势上压倒了伊莱克斯。 同时,新飞、长岭也纷纷打出节电牌。 伊莱克斯因为采用的是中意生产线,还没来得及进行技术升级,不得不继续使用机械温控技术,但这种技术生产的冰箱根本无法和海尔相比,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经销商纷纷对伊莱克斯提出加快技术投入的建议。然而,此时欧洲市场战意正酣,伊莱克斯总部无暇顾及中国市场。
★危机初现 此时,伊莱克斯产能继续扩大,质量问题也开始频繁出现,在缩小投资的战略前提下,伊莱克斯冰箱的技术也没有进行升级。尽管伊莱克斯的技术人员马不停蹄,但质量问题依然成为品牌的致命伤。1997年11~12月,质量投诉一度达到11.2%。质量成本大幅度上升,也加剧了伊莱克斯品牌低端化的不良传播。 在冰箱生产材料的选择上,伊莱克斯也出现疏漏,因为内胆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测算不准,材料不过关,冰箱频繁出现内胆裂纹现象,这不但导致水分渗漏,生锈,而且还导致耗电剧增,一时间,投诉四起。 品牌与质量的名不副实,导致伊莱克斯信誉度直线下降,甚至一度被市场认为是个只耗电不干活的废物,1997全年伊莱克斯卖出了1万台冰箱,亏损1.5亿元。伊莱克斯陷入困境。
第二局:全盘“中国化”(1998~2003年) 1997年12月,伊莱克斯做出撤出中国的决定。撤出的代价是至少要再投入6500万美元才能收拾残局。面对这种肉包子打狗式的投资,瓦伦堡家族毫不客气地否决。 此时,摆在伊莱克斯中国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扭亏为赢,而且是在拿不到一分钱投资的前提下! 背水一战,伊莱克斯选中了时任百事可乐食品(中国)总裁的刘小明。投桃报李,刘小明给了伊莱克斯总部一个承诺,不要瓦伦堡家族一分钱,保证让伊莱克斯咸鱼翻身!两者一拍即合。 刘小明中选的原因只有一个,中国市场需要一位熟悉中国本土文化的人来打拼。 刘小明最清楚自己的身价,他提出要求:市场他全权负责,伊莱克斯每年收取销售额4%的品牌使用费。条件苛刻,但困于市场泥潭中的伊莱克斯,已经缺少讨价还价的资本。
★舍弃高端,保住市场 在刘小明看来,伊莱克斯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质量欠佳的印象,重回高端却无资金,逆水行船不如顺水推舟,将销售重心由中心大城市移向二、三级市场,在中低端市场寻找新出路。 1998年1月,刘小明宣布了他的市场方案:利用品牌势能,挖掘中低端市场价值。别无选择的伊莱克斯总部默许了刘小明的策略。 为了在中低市场取得份额优势, 伊莱克斯首先进行了渠道变革。伊莱克斯不惜给经销商高于海尔等其他品牌5%以上的年终返利,并且保证冰箱经销商都能得到8%以上的纯利。在国际品牌中伊莱克斯给经销商的返利是全行业最高的。 依靠巨大的返利诱惑,伊莱克斯先是和国美签订了20亿元的订单,随后海尔、新飞等品牌的一些经销商也被拉进伊莱克斯的代理阵营。 在营销策略上,为了迎合中低消费人群的文化心理,伊莱克斯采用适合二、三线市场的亲情化、平民化的路线,推出“超值弃旧,以旧冰箱折换一台伊莱克斯吸尘器或电水壶行动”,甚至送饮料、送一年电费、送购物优惠卡等。 在价格策略上,伊莱克斯毫不迟疑地祭出降价大旗。伊莱克斯将冰箱平均售价降低到比西门子便宜20%~30%的水平。这对于那些喜欢洋品牌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价格。一时间各大卖场抢购风潮迭起。 让利、平民化、价格战,三大策略让伊莱克斯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市场预期,1997~1999年,伊莱克斯市场份额大幅上涨,年增速达到100%。
★高歌猛进,多元扩张 1999年,渡过了最初的难关后,伊莱克斯在中国高歌猛进。尝到了充分放权的甜头后,瓦伦堡家族在随后的日子里选择了袖手旁观。 刘小明的政策极其务实:多卖,多占市场。 依靠伊莱克斯的品牌带动在冰箱行业初试身手之后,刘小明认为应该继续挖掘伊莱克斯品牌势能,把利益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伊莱克斯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并购与合资,产能快速扩张。刘小明引进香港风投,以3800万元人民币并购南京伯乐冰箱厂,又租赁生产线,贴牌生产洗衣机、小家电和整体厨房。 2000年,伊莱克斯与杭州东宝空调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增加空调业务。 伊莱克斯的多元化扩张得到了不错的市场回报,在很少投资的情况下产品线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类不断丰富。2000年其冰箱市场份额升至6.5%左右,2001年更是高达8.9%。 4年时间,伊莱克斯果真咸鱼大翻身。
★冰山放水 1998年的第一次价格战,让伊莱克斯尝到了甜头。为了巩固战果,伊莱克斯决定再次祭出降价大旗,而此时伊莱克斯空调业务开始进入市场,需要一个开门红。 2000年7月,伊莱克斯在北京、上海首先开闸放水,空调价格降幅最大达35%,随后跌破业内人士认定的成本价2300元,伊莱克斯冰箱均价也降到2450元左右,甚至有些产品降至2000元以下。 面对伊莱克斯的挑衅,西门子率先迎战,推出2000~3000元的中档空调;TCL随后卷入,180升冰箱的市场价格由2000元降到1580元。 海尔、科龙、美菱、新飞当月市场在价格战的威胁下出现大幅波动,科龙当月销售下降了3.3%。 应对不一的本土品牌似乎给了伊莱克斯崛起的机会,2002年伊莱克斯的市场规模扩大到了30亿元人民币。
★王子变农夫 进军二线市场、价格屠刀政策以及低成本扩张,给伊莱克斯中国公司争取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但是巨大的销售费用事实上吞噬了伊莱克斯的利润空间,在规模膨胀的背后,伊莱克斯连续6年亏损。2002年,伊莱克斯小家电每100元销售额竟亏损55元。 不仅如此,伊莱克斯的市场操作模式、产品价格水平、企业文化及品牌形象,几乎与中国二线家电品牌没有什么区别。2002年,伊莱克斯高端市场全线沦陷,伊莱克斯的形象从王子变成了农夫。 另外,伊莱克斯投资建设的洗衣机和空调出现巨额亏损,到2002年12月,空调亏损接近6000万元,2003年严重亏损的杭州空调厂在瑞典总部的直接干预下被关闭。至此,伊莱克斯全线扩张策略已经事实上失败。
第三局:高端救赎 丢利润保份额、舍品牌套市场战略的弊端不断显现,伊莱克斯总部不得不考虑重新调整中国的市场整合。伊莱克斯必须回到国际品牌高端形象的定位上来。 2003年1月19日,在瓦伦堡家族的决议下,刘小明辞掉了总裁职务。
★压缩渠道,提价保高端 2003年2月,接替刘小明的总裁白桦志宣布摒弃价格战。为了配合形象塑造,在“不惜一切代价改进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或未产生足够价值的业务”的思路下,伊莱克斯对原有的上百个品牌进行了整合,最终只保留了6个。 为了集中力量塑造形象,白桦志在渠道上选择收紧策略。白桦志认为中小城市的消费能力有限,与伊莱克斯的形象塑造需求冲突,把早期刘小明建造的二、三级市场全部放弃,而是把主攻点放在北京、上海等4个直辖市及8个省会大城市上,并且制订出比同类产品高10%的售价策略。 在高端就是高价的定位指导下,伊莱克斯首先推出了日耗电量0.62度、价格为3500元左右的自选、智冷双全两大冰箱系列。伊莱克斯希望两款新产品能在价格上给消费者造成一个高质量的印象。 此时在中国的高端市场基本已经形成了海尔、西门子两家独大的战略态势,伊莱克斯杀回高端无疑是虎口夺食。 伊莱克斯推出两个系列新品还不到半个月,西门子突然宣战,推出4000元上下的新概念型宽带冰箱、零度冰箱。因为两家卖场基本重叠,而伊莱克斯的自选冰箱、智冷双全冰箱在外观和质感上都逊于西门子冰箱系列,消费者一进商场就被吸引到了西门子的展区,伊莱克斯显得冷冷清清,鲜有人问津。 海尔也毫不客气,就在伊莱克斯与西门子杀得难分难解之时,趁势推出自己的高档对开门冰箱、风直冷混合制冷功能三门冰箱、双门镜面外观冰箱等不同规格3大系列30多个产品。 而且,针对伊莱克斯的产品节电诉求,海尔针锋相对打出自己最擅长的节电牌,2004年7月推出的208L变频冰箱更是创下了节能纪录——日耗电只有0.49度。海尔变频冰箱上市几个月便占据了全国3500元以上高档冰箱最畅销前5个型号中的2个席位。 三大巨头的争斗,引来其他品牌纷纷参战。新飞大张旗鼓地推出欧洲节能标准“A++”系列30多个品种,科龙电器也毫不犹豫地携旗下3大品牌80余款冰箱参与这场混战。 伊莱克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落入车轮大战中,在西门子、海尔等众多家电品牌的阻击下,伊莱克斯不但没有改变低端印象,甚至在中小城市,几乎已经看不到伊莱克斯这个品牌,很多二、三线经销商都以为伊莱克斯已经退出市场。
★失算的高端回归 开局不利,但重回高端的决心不变。伊莱克斯在2005年10月又推出市面上少有的6档精确控温技术、温度和湿度同时平衡的双保鲜冰箱,且价格在4000元以上。 正在伊莱克斯逆市提价的关键时期,中国冰箱市场降价风潮突起。 为了在淡季夺取市场, 新飞突然在广州高调宣布,对其旗下15款主销型号冰箱降价。科龙电器随即响应,旗下80余款冰箱同时降价。 新飞、科龙的举措无疑点燃了冰箱市场的战火,几乎所有品牌都被拖入其中。 在国内主流品牌大幅度降低价格的同时,诸多外资品牌在巩固了其高端市场份额之后,开始向中端市场发力。西门子推出一款1686元的宽带冰箱,直接杀入中低市场,紧紧拖住伊莱克斯的后腿。 LG、松下则纷纷在高端市场推出价格低于伊莱克斯的特价机,并且全部打出6档精确控温招牌,在高端市场形成钳制之势。 伊莱克斯在集体的价格绞杀面前落魄惶然。 这一年,伊莱克斯亏损6000万元,此后两年一蹶不振,2007年伊莱克斯白色家电亏损上亿元,2008年长沙基地生产和销售的冰箱数量不足50万台。伊莱克斯元气大伤。
★失利家电下乡 2008年,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家电行业出现整体性危机。 然而喜从天降。中国政府发起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民购买家电进行补贴,中国市场的家电企业为争取下乡名额挤破了头。 然而,执意回归高端的伊莱克斯却认为,家电下乡是以适合农村消费的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为主,虽然能够得到政策支持,但伊莱克斯依然确定走精品化产品路线。伊莱克斯宁可舍弃低端的利益,也要坚守住高端这个定位。 另一方面,伊莱克斯即便愿意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抛售库存的中低产品,但由于早在2004年砍掉了几乎所有的二、三级市场经销商,也已经丧失了渠道。 与伊莱克斯的自相矛盾相比,家电竞争对手们早已忙得热火朝天。 通过下乡和适度的传统渠道竞争,2008年,海尔、美的和格力等白电企业净利润都过20亿元,此时伊莱克斯冰箱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萎缩至不到1%,包括洗衣机在内的其他产品市场占有率更是在10名之外。伊莱克斯失去了一次千年难遇的救赎机会。看着巨大的农村市场为别的企业带来的滚滚资金回报,伊莱克斯是不是悔青了肠子,外人不得而知。 2008年12月,入不敷出的伊莱克斯不得不在中国裁员850人。2009年2月,伊莱克斯销售进一步恶化,长沙冰箱工厂被迫停产,700名员工失业。
后记 2009年9月,除了保留江苏、浙江等8个核心省份4个直辖市的市场外,伊莱克斯冰箱在中国的二、三级市场,基本全线沦陷,在很多区县城市,已经鲜有人知道伊莱克斯这个品牌。而伊莱克斯的另一个主营业务洗衣机项目,因为无法承担巨大的渠道费用,也开始从各大渠道撤柜,向苏宁一家集中。 这一连串的举措表明,伊莱克斯在中国10余年的征战并未获得其想要的效果,瓦伦堡家族布局东方的梦想是那样遥不可及。 今天的伊莱克斯依然在中国局部市场艰苦奋战,最终反败为胜还是逐步收缩清理并曲线退市,目前尚无人知晓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