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美丽传说》 最凄美的一部情色电影经典,一个女人刚结丈夫就去前线打仗。一个小镇连13岁的男孩都唾延她的美色。两个追求者在她家门口斗殴,将她卷入一场无妄的官司。为了官司,她求助律师帮她,但她赢了官司却输了对丈夫在忠贞。之后,镇上所有有权有势的男人们凭着手中所拥有权力与财富。玛莲娜急需的各种生活资料而将她占有。她也逐渐成为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最终发展到和德国人睡觉。 的确是很美! 多少个男人败在她石榴裙下。 二战后期,美军攻入意大利解放西西里这一天,在盛大的美军入城式上,一大群早已对玛莲娜恨之入骨的女人在私恨和国仇的怂恿之下将她拖出来剪发游街示众。而所有占过玛莲娜便宜并将她逼到深渊的男人们都默默无言。之后,玛莲娜带着浑身的伤痕离开令她伤心的故乡-----《西西》。 她真心没想到,竟然有这种场面…… 多年后,她和她传闻已战死的丈夫又回到了西西里,此时的她已被岁月洗尽了美丽姿容,她像所有中年 女人一样,脸上开始起皱纹,而腰枝也不再苗条。又重新和丈夫在一起, 虽然丈夫手臂在抗战中断的一只,但依然的恩爱! 在这个时候,包括恨她的女人们在内的故乡人们又一次接受了她。所有人对她问好! 最后一句话道出我们的人生 :只有重返就地,才能拾回尊严! “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们又何偿不是呢? 《西西里美丽传说》:逝水年华真性情 我偏执的认为这部电影是属于男人的,对于所有经历了雷纳托那样懵懂少年时代的男人都感同身受,女性观众永远无法体会出那种炽烈、迷惘、灼痛和略带罪恶感的情怀。特别是对于在内敛含蓄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曾经的中国男孩子和现在的男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是一个既遥远又亲近既飘渺又现实的传说。 四面环海的岛屿总是孕育出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文化,如英国、日本、台湾,西西里岛也如此。多样的历史印记让这里在文化上开放兼容,但是传统的家族观念又让这里具有自我约束的文化机能。所以亲和与封闭并存,所以玛莲娜能那样肆无忌惮地美丽,所以小镇上的男人能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所以玛莲娜才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禁锢,所以雷纳托只能将记忆埋藏心底化为传说。 影片视觉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大量的仰角镜头,空旷辽远而又静谧,就如雷纳托那仰望成人世界的眼睛一样。当风华绝代的玛莲娜从海边长提的尽头款款而来时,背后是碧海、蓝天和空旷的街道,天地之间仿佛只有于她,芸芸众生俱为她俯首,这种夸张的影像手法把玛莲娜刻画为神,在彻底征服少年雷纳托的同时也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意大利导演,我们似乎能从托纳托雷的电影中寻找到他的前辈费里尼的影子,特别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那些自然流畅的镜头转换,而那段关于玛莲娜的绯言绯语在小镇众生中交颈流传时的长镜头更是让人想起了费里尼的《八部半》。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讲的是特定时代下的悲剧,但是导演却用夸张的镜头语言将人们所有正常的行为变形夸大,营造出一种忧伤的喜剧效果。雷纳托那惊天动地的自慰,法庭上律师那手舞足蹈般的辩论,雷纳托之父疾风暴雨般抽向子女的耳光,以及男人和女人在玛莲娜面前所表现出极度夸张的邪恶和嫉妒,都成为导演尽情地谐谑着小镇上的芸芸众生手段,像用一面哈哈镜把人世间丑陋的一面放大并铺展开来。 我们无从知道外国观众如何看待本片,但是能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特别是男观众一定被电影对雷纳托青春性萌动大胆而诙谐的揭示而触动,因为它几乎表达出了每个青春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这种性幻想曾经一度被我们视为罪恶而难以启齿,《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把我们曾经压抑的情感放肆地宣泄出来,尽管类似主题的影片很多,但很少如本片一样直白而不淫恶,戏谑而不轻侮。雷纳托的父亲带着儿子去嫖妓,从伦理上讲有悖人情常态,从人性上讲却至情至性,这曾经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世上最无耻的违背人伦的事情,在电影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颠覆了。我想没有多少人觉得荒唐,相反,更多的人会被那赤裸裸的真性情所打动,因为那是我们追求了多少年都得不到的东西,它叫本真。 雷纳托对玛莲娜的眷恋真挚而又纯洁,既是赤裸的需求又是简单的爱护,那种爱恋产生于性爱而又不仅仅是性爱,在一定程度上玛莲娜成了雷纳托心目中的女神,他对她既爱且敬。由于身份的悬殊和年龄的差距,使得他只能终日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哪怕自己的女神倍受欺凌也无能为力,唯一能安慰他的就是那些个英雄救美的幻想,只有在幻想中他自己才是高大和勇猛的。因此,对于玛莲娜的爱恋过程,也是雷纳托自己的成长过程。最后当他帮玛莲娜捡起掉在地下的水果时,终于说出了多少年来他一直想说的话:祝她好运。此时玛莲娜韶华已逝,而雷纳托却真正地长大。恐怕只有此时他才真正明白玛莲娜不仅仅是自己心中眷恋的女性,而且更是他生命成长中的守护者,尽管她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 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玛莲娜在本片中几乎没有几句对白,然而在托纳托雷精心设计的剧本和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下,竟然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许真是“沉默才煽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她的美丽是她不幸的根源,人们喜爱美丽的东西,但有时又不愿意让美丽的东西存在。最后她被众人殴打时那撕心裂肺的惨叫似乎将先前所有的沉默都宣泄出来,几乎是对始终伴随人世的这个奇怪准则的诅咒。 |
|
来自: 太阳初照 > 《评论 讲座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