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脊诊整脊之初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2-04
以下内容转自本人当初发于清阳纯中医的贴子,及某些网友回贴,特此借用,顺序错乱,不再整理!

自学正骨整脊之路

我与正骨,算是有缘吧,原本所学专业实在是跟正骨打不着,甚至跟中医关系都没多少,后来渐渐喜欢上中医,重新返校,机缘巧合下又选修了针灸推拿(其实我与针灸更有缘吧,详见糊涂行医频现神奇事 ),工作后也慢慢从药变针,从对整脊一窍不通,甚至认为是骗人的把戏,渐渐自己摸索领悟此道,这里先大体讲讲我是如何入门的,望大家指点我在摸索中有无走偏了路子,请及时斧正,多谢

当年实习时,骨科门诊十之六七都是颈肩腰腿痛的病人,除了常见的无菌性炎症就是颈椎腰椎之类,虽然ct之类做了,查得也明白了,可是治起来基本没什么好办法,最初看老师只是开几样药,以为很简单,渐渐的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没有办法,根据课本的理论,西医和学院派中医是毫无办法的,听患者说某民间医者能摸准其是哪一椎间盘突出,当初还坚持课本和老师的说法,“椎间盘离体表远着呢,且在棘突椎管后纵韧带等组织之前,说能摸到纯属骗人”后来看得多了,也渐渐听说一些某某民间高手一次即能治愈之类的事情,可是心中仍然坚信自己所学的理论医学知识。
随着几次上学进修深造,也长了些见识,也渐渐接受了些比如软外之类的另类学术理论,选修针灸推拿专业后,更是以为扳法就是所谓的一次治愈的绝技,可是还是坚持在原来所学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并不明白什么筋出槽骨错缝。所以后来临床上也不明白扳法该如何用,用在什么情况下,而且有时候用了效果也不好,渐渐的回到西医的椎间盘之类的理论中去,认为手法不是解决的良方,因为根本按不到椎间盘,怎么把它搞回去。
一次听老弟说晚上电视上会有一位高手的访谈节目,如期而看,正是冯天有的访谈,仅是谈得他学习的经历,他当初的困惑正是我现在所遭遇的情况,虽然上面没有讲如何触诊,如何手法,但仅是这样的经历就已经提醒我治疗这类毛病还有其它的路子。
于是我开始自己探索,每来个病号我都会仔细触诊,虽然之前没学过,可是摸得多了心中开始有了些感觉,配合问诊,渐渐的开始越懂越多,比如一开始我只会沿棘突一条线摸,摸到这个棘突间隙比上下的宽度不同,于是就会按压此处问患者有无压痛不适。后来慢慢摸明白了棘突偏歪,摸明白了肌肉僵硬条索物……我是先从腰椎的触诊学习的,颈椎由于斜方肌等影响,始终摸不太明白,后来在颈部按摩中渐渐的学会了横突的触诊,诊断精确度大增,通过ct等现代手段验证,我对自己越来越自信。后来根据一些资料中的神经定位诊断反向实施,摸到某一患椎的病变,就问患者有无类似症状,如摸到第6胸椎异常,除局部症状,还提示会有腹胀,胃痛,胆结石等异常,如此常令患者叹服神奇!
渐渐懂了触诊,也慢慢回忆当初所学的手法,由于有了精确定位,疗效比当初那是好太多了,可是渐渐体会到了手法的匮乏,如体胖的病人腰椎有些扳法很难实施,也领悟到了推拿学后面所讲的练功的重要,有些手法还没法领悟,始终操作不成,如胸椎部我所知道的手法又少又难操作,于是我开始查看资料,慢慢的也发现了网络这个宝库,下载了很多相关书籍和视频,慢慢研究,仔细体会。
手法也慢慢进步从一开始好多个才有一个成功,到后来体会深的手法基本都能成功。渐渐手法也从当初的蛮横渐渐轻巧些了,可是还是有些手法领悟不了,毕竟光是从书上和视频上看那一点,而且还不能乱用于病人身上,想领悟还是很有难度。
呵呵,我也挺佩服自己的聪明,一时的灵感,我去弄了一段猪脊柱,带着肉也分不清腰椎胸椎,我要把肉去掉研究椎体与其连接和运动力学等,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煮掉肉,不敢用高压锅煮,怕把骨头之类煮坏,用普通锅慢煮,然后用手撕肉,边撕边吃,看着没多少肉的一段骨头,结果把我撑得够呛,腻得我现在想起来都恶心。结果到最后也没吃干净,大体轮廓出来,把我气坏了,原来是切去一边横突的,因为有一部分是胸椎,带着肋骨茬,带肉时真得难分清楚,当然没法像整的那样好研究了,且我看到它就恶心,只有丢掉了。(后来问卖肉的,原来现在猪肉是食品站统一供应,每只猪杀掉之后去掉头和内脏,身体都是沿脊柱纵向分成两半,一半有椎体,另一半没有但有部分横突,每半叫做一扇,想找完整脊柱还真是很难)
现在我依然在每天练习触诊和手法,依然在慢慢进步,可是仍然听患者讲述某一高手轻轻一推就好了;某一高手拉着胳膊踢了屁股一脚就好了,更有神者说把人高高抛起拉住腿往下一扯,全身关节咯咯作响,颈椎腰椎啥都好了;甚至还有不接触身体的隔空治疗,说是离着老远能拍得你腰椎生疼作响……虽然很离奇,可是我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坚信那是骗人的,更愿意相信人外有人,高手都在民间,也更加迫切的想到民间寻访一位真正的高手拜师学习,可一是放不下手头的生活费来源,更不知道哪里才有我所向往的高手,可有志同道合者同往?呵,还是先请哪位知道的赐教何方有高人吧

我从看冯天有的访谈节目开始,平均天接触此类病人三四个,我坚持触诊学习,不足一个月我已经初步明白了脊柱的触诊诊断,基本能够说出哪一椎的病变。不足半年,文中所讲的触诊法已经能运用的很好,问诊验证自己的触诊诊断加上ct检查验证,准确率在80%以上,现在虽然仍在进步,可是进步已经缓慢了,虽然算不上遇到瓶径吧,但感觉非常需要找位名师指导一下
不懂此道又想学习者,完全不用恢心。初学者可以按我的方法自己练习,不出半年肯定会小有所成的,可是想再进一步,我也没办法了,呵呵

此文内容均系原创,为个人真实经历,因系个人摸索没人指点,难免有些自己尚不知道的错误之处,还请观文者仔细辨识分析,发现问题也请不吝赐教好令我及时醒悟
 
个人体会整脊正骨的触诊就像是脉诊,练习得多了自然能摸出个所以然来,
一次个人值班,影像科大夫还没来,来一桡骨前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个人凭整脊学习总结的触诊(传统正骨中摸法,也有叫寻按法的,各正骨流派都有此法,而且均相当重视此法),摸出断处除前后两个断头外,另有三块小的碎骨,因常帮骨科进行手法复位,个人也大胆了些,且断处未影响关节,于是自己与学生手法牵引下将其复正,用教材中的正骨八法(当时没想全,想到哪个用哪个)调整一翻,再触诊自觉满意,夹板固定,等影像科与骨科大夫回来一拍片,结果对位对线90%左右,只不过碎骨不是我摸的三块,是四块,其中两块仅有裂纹未分开,骨科和影像科大夫均呼欲抢其饭碗,呵呵!
 
不会整脊,或是相应手法没有研究明白,且不可随意乱用,我们还有很多治疗方法可用,不一定非用整脊才治病!就像现代医院里治疗脊柱脊病,哪有几个用整脊来治疗的,同样也解决了很多疾患。
当然不是说整脊可有可无,做为一项科学的,疗效确切的医疗技术手段,我们有义务将其继承发扬,也有兴趣将其继承发扬,是不是清阳网友们?
这里发几个我的病例,都是典型的需要整脊治疗的患者,可是我却没有用整脊手法,但同样让她立刻恢复了健康!

患者女,49岁,自诉晨起后无故腰痛,仰俯活动受限,咳嗽、起坐均不同程度受影响,平素健康,无腰痛病史,无劳累外伤史,臀腿部无不适,西医体征检查无明显疾病意义,触诊腰部无明显压痛叩击痛,腰四棘突明显右偏(但局部无压痛)
大家认为该如何诊断?呵,其实很多毛病是书上没有的,单独看症状,有些像急性腰扭伤,但是患者并无外伤史,如果病变部位在颈,大家肯定会诊断为落枕,呵,我们不能诊断为“落腰”吧!
这个患者如果用整脊的腰椎定点旋转扳法,应该效果不错,可是当时病号比较多且该扳法我还没十分把握,于是先给其按腰扭伤施针,选右侧后溪一穴二寸针刺向合谷方向,得气后嘱其活动腰部,五分钟后行针一次,结果十几分钟手患者仰俯起坐均无任何不适,出针后再触诊腰椎,居然摸不到任何偏歪了,于是我认为,针后溪穴能正腰四棘突偏歪,或是后溪穴能正脊,或是针灸能正脊
以后又遇到几例单纯椎体篇歪或仅是脊柱疼痛无其它异常者,应用针灸,也试用了其它穴位,大多验证了上面的结论,所以,不会整脊术,同样能正脊
 
患者女,21岁,无故胸背部疼痛一天,现胸背部疼痛,右上肢活动受限,颈部仰俯环顾均受限,深吸气、笑、咳嗽等均明显不适,伴憋闷感,饮食正常,触诊颈7至胸4多节异常,局部肌肉僵硬,胸二三等处右侧压痛,右侧肩外俞处压痛明显,诊为胸椎小关节紊乱。
整脊有一句俗语:“神仙难整胸二三”,我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但对我来说确是这样,我还没有什么好的手法,有知道的请不吝赐教!
当时我跟她说可以针灸,配合药物应该三四天就行了,患者怯针,怕得厉害,本想针患处局部的,改为针胳膊,在其右侧手三里,支沟,养老,中渚,列缺,间谷(三间和合谷连线中点)施针,(考虑病人怯针,且身材瘦弱,担心晕针,没有针后溪)。行针两次后出针,点揉阳陵泉,拿捏委中穴,嘱其仰头抬臂伸懒腰,结果听见“咯咯咯”的几声骨节错动声,症状完全消失,局部触诊无明显压痛点。当时患者自己活动确认确实痊愈后,大赞针灸神奇,当即电话联系朋友游玩。
说来惭愧,我虽然治好了她,却没有总结出什么经验,也许是巧合吧,因为以后用此法施治几例均效果一般。
 
引用:
针对楼主病例说几句。
譬如“落枕”,颈椎手法治疗,通常一次即愈,不治疗,也通常几天就自愈了,说明小关 ...
csd123 发表于 2010-3-29 21:35
引用:
其实众所周知,整脊前提都是要先做放松手法的,肌肉放松疼痛有所缓解后,才具备整脊成功的有效条件和保障,否则,整复不但难以成功,而且容易出现问题。
说得相当及时到位,初入此道新手且莫硬来,手法当轻巧。
患者放松的状态下,施用手法很容易成功,患者紧张状态下很难完成手法,勉强施用反而可能引起新的损伤。比如颈椎斜扳法,患者紧张状态下硬施手法,很可能造成胸锁乳突肌或斜方肌的拉伤(自己一手扳头一手摸颈部受力部位,感受一下哪些肌肉和关节等参与该手法,我都是先在自己身上模拟体会的),重者可能损伤寰枢关节甚至延髓等重要组织器官。
应用手法时,首先选用适应该疾病的、安全性最高的、你最有把握的手法,局部轻手法松解按摩,待患者放松配合的情况下再施手法,患者紧张时,可反复预演以摇法用心感受,待患者放松状态下,或分散其注意力,多选患者呼气将尽时(须用心体会,与受术者的呼吸感觉等融为一体,常运针感受针感得气感者更容易体会)最容易成功实施手法。
 
 
自学脊诊“触诊”之路
相信大家对正骨整脊已经有了一些认识,虽然我认识的也不多,但我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多认为手法是次要的,触诊才重要,触诊明确是整脊的前题,精确的触诊才可能有疗好的效果!而触诊也是比手法更加难学的,因为正脊手法网络视频多的是,虽然良莠不齐,但多少能让我们学着点,可是讲触诊却很少,有的也多是文档,而且只是讲了方法,没讲如何诊断认识。
我在自学正骨整脊之路一文中,讲述了我对正骨整脊的认识和学习实践的过程,只是类似故事的一个文章,虽然文中略提到了一些,后面跟贴讲了一些,但没有系统的将我如何悟懂脊诊触诊讲明,这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因为不方便归纳,而且我也不想归纳,网上书上那些名家归纳的远比我的要好,可是归纳好了对大家并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大家哪个看那些名家讲的触诊方法而学会的??),我只是一步一步的讲我是如何学会弄明白的,大家如果按我说的一步一步的实践,相信也一定能学会

一楼我不准备写正题了,我想跟大家提个醒,虽然此文是我用心所写,而且也是自我实践的经验之谈,可是我还是不希望大家去学(不是我不自信,虽然拿不出手,也是我的一翻心血,根据我的实践,也是确实有用的;更不是我想藏私,如果我要藏私就不拿出来了),因为我学习的时候就全凭自己摸索,没有参考别人的方法,如果你们参考我的方法,不一定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也许能从我杂乱的语言中学会点东西,可是恐怕还很难有自己的成功!还是我那句话:触诊就是多摸,摸得多了自己心里就明白了先学会了诸多别人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好事,有自己的研究才最能理解要不然研究生都要做课题写论文,而不是要你背诵前人的东西。
再提醒一下,你要参考我的方法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决定好了吗?如果真要参考我的方法,请继续看楼下,如果要自己走出一条路,当然我更加真心支持,并希望你能将你的经验公布在清阳供大家交流!
 
下面开始一步一步讲述,此步骤是我回忆当初自己渐悟的过程,因为一直没总结,所以语言可能比较杂乱(我之所以没有总结,因为每一个心得都是我自己慢慢体会出来的,用不着再总结在纸上了,我的心里已经牢牢记得并且清楚异常,可是真让我按清晰的步骤讲,限于个人文学水平,还真是讲不好,呵呵!),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的,乱点你就将就着看吧!

记得我先是从腰开始的,最初开始多是摸腰间盘突出,大家知道腰间盘突出多在腰三四,腰四五,腰五骶一最常见,且腰椎一共只有五节,我先令患者站立,面对床弯腰手扶床边(自然站立,两臂两脚平行),站其后先定位腰四,再从胸十二向下,一一摸各椎棘突,我最初是只用一个拇指摸的,自上而下摸起来,大体上应该距离均远,高度基本一致,如果某一节高起或凹下,再按下该节上下两个间隙及左右两边有无压痛,再稍向外摸该棘突周围的四个夹脊穴有无压痛,多能找到压痛点。如果某两节距离明显与其它距离不同,多是此处疾患,按前法触摸其周围四点。
最初多是边摸边询问患者(怀疑此处有问题了再按压询问,不必每处都问难辨主次混淆自己的认识,到处按压也会令患者自身感觉出错,最后弄得处处都痛了),患者说此处有压痛时再仔细感受此处有何异常。
后来又渐渐摸椎间隙的不同,如果某个椎间隙突然变宽或变窄,其本身或两旁多会有压痛,甚至其上下节椎间隙也会有压痛。
再后来想到了西医脊柱望诊的按压棘突变红,看过几次无法仔细辩明,于是改变策略,先轻轻的摸到棘突的最中线,用指甲掐一下,再摸到下一节最中线掐一下,整体掐完,如果相领的两个掐线差距很大,多说明有问题。而后又学会将两拇指相对,分别放到上下相邻的两棘突上,指腹最中点摸到棘突最中点放放置好,如果两棘突不在同一条线,很容易从对顶拇指的位置看出来。我又想到了摸棘突的两边,沿着棘突一边自上而下摸,如果突然明显偏出,即考虑有问题,可后来发现有些下一棘突确会明显较上一棘突粗宽,于是学会了两个拇指一起沿棘突两边触摸如果两边均增宽且幅度一致,即无问题,如果两拇指均突然偏向同一方向,大多是有问题。后来参考了一些资料,试用三指触诊,中指放于棘突上食指无名指放两边自上而下的摸,检查曲度和棘突偏歪。
在用双手拇指沿棘突两边触诊时,发现病变部位的夹脊穴附近往往肌肉紧张,甚至有些条索样物质,于是总结出双手拇指触诊时,不仅可用桡侧来感觉棘突的偏歪情况,更可将拇指垂直于脊柱,前后推寻按感受肌肉紧张度和有无病理反应物,如有,多是此处有问题。
站立位摸完了再做西医的体征检查(如拉塞格征等),然后再卧位检查,姿势要求放松摆正,如身体偏歪,多是不能放松的一侧为患侧。卧位检查同站位一样,一一选用触诊手法,我现在多是先用三指触诊,再用双手拇指触诊法和单拇指触诊相互结合的触摸,在怀疑异常的位置再用双拇指相对和寻找病理反应物等方法触摸,各触诊法相互印证,站立和俯卧位相互印证,反复检查并最终确认
胸椎的检查法基本同腰椎,很多胸椎的棘突间正中会有压痛
颈椎最初用腰椎的方法,发现许多不灵,后分析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且颈旁肌肉隆起高过棘突,用双手触诊时不方便。后来总结用单手拇指自上而下压触,如果很容易摸到的 多是患椎(第七颈椎除外)。
后来在颈椎按摩的过程中,发现指下横突明显异常的,附近多有压痛,于是想到颈椎横突的触诊,一开始是用按摩的方法触摸,后来参考腰椎双手拇指触诊法摸到异常横突再摸该椎棘突,参考触诊,后又根据一些资料的双拇指横突触诊改进,使触诊准确率更高!
现在对颈椎的触诊多是先单手拇指摸颈椎棘突,再双手拇指触摸颈椎横突,触到异常横突时再触摸该处棘突,相互参考结果。
后来又根据一些神经的分布规律,以及参考一些资料的脊神经与疾病分布图等,根据疼痛的部位和一些疾病来判断哪节脊椎的改变,即神经定位诊断,后又将其反面施实,在触诊定位基本确认时询问患者是否有一些相关疾病,多令患者惊讶,现在我的很多患者都认为中医不仅有摸脉诊病还有摸脊诊病。
还可根据肩、髕的高低和腿的长短来分析可能哪一边的疾病,我现在正在研究如何据此分辨何段椎体异常,不过具体定位的方法还没有头绪。
 
很多触诊问题较重,但主诉临床症状轻,部分临床症状重,但触诊印象明显轻于临床症状
这个情况很普遍,个人认为与发病方式、部位、时间等发病因素有一定关系,外力引起的急性发病肯定症状较重,长时间姿势不当引起的可能触诊较重但症状不一定重。
与患者自身体质也有很大关系,如年龄、胖瘦等因素。最常见的如同是腰45椎间盘左侧突出0.3,但也许一个痛得厉害,另一个甚至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与椎管粗细,局部神经分布,发病方式等均有关,触诊也是同理。
脊柱触诊本身也是隔皮猜骨,而且这个骨还特复杂,难免有些偏差,比如我在颈部触诊时,刚开始学会横突触诊,觉得好用,准确率高,就忽视了棘突的触诊,结果按压自认为有问题的地方问诊验证,慢慢发现也不尽准,后与棘突触诊联用感觉更好更周全准确,比如有些疼点紧贴棘突旁,有些痛点却在夹脊附近,有些有病理反应物(如条索)的多在反应物附近。应该多方面综合触诊验证,体验多了自然经验多了,准确率应该能更高。
个人总结一般情况下棘突距离的变化引发的症状可能较轻,高低位置变化稍重,偏歪更重些。如是脊柱的偏旋或弯曲,即使症状不重,病情也是重的,当是舍症从诊,不能因为症状轻就以为没事,还当结合西医的体征检查等,有条件的与影像学检查相对照。
且不可因影像学资料丰富忽视触诊,有些情况较轻影像学并不明显,稍有问题也可能不报的(比如平片上两相邻棘突略有偏离,你猜影像科会报吗,而触诊的话可能非常明显),而我们非影像专业的看得非常高明的也不多,且不可像一些西医那样离了检查不会看病。
 
csd123:
很宝贵的经验,很精辟的讲解!
颈椎横突的触诊我其实一直未窥门径,更多时候还是主要依赖棘突及其周围整体和局部指下感觉印象判断,而正如楼主所言,颈椎棘突分叉且无固定规律,除2,7 外其他很难触摸清楚,所以个人感觉指下软组织信息及压触时患者感应及二者相关性情况有时在诊断时的价值甚至不亚于甚至超过骨骼信息价值。横突触诊有待进一步实践积累。因其压触时导致的患者不适感觉反而影响操作和判断。
就颈椎病书本目前共识概念而言,人群中多数尚不符合。
对于触诊印象和症状不符情况,就诊断而言,尚须分辨骨骼先天如此还是病理代偿平衡,有道是有诸内必形诸外,脊柱病变是因,周围软组织定会有相应变化,即便日久代偿平衡仍会遗留蛛丝马迹,先天畸态往往缺失这些信息。所以就脊柱疾患而言强调触诊重要同时,不可厚此薄彼地疏忽症状本身所蕴涵的病理矛盾价值。患者症状不重,医者大可不必徒担风险只为追求脊柱整齐而整脊,人体功能平衡有许多不同存在形式,或许患者当下的就是对他最好的。万一脊柱整齐了,患者症状加重了,谁来为我们开脱?
   脊柱触诊需要采集的信息至少包括如下元素:脊柱骨性形态,脊柱周围软组织形态,患者对压触的感觉,且以上均须回归结合症状体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