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浮肿1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经行浮肿
  [概述]
  经行浮肿是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面目及四肢浮肿为主症的疾病。《叶氏女科证治》称“经来遍身浮肿”.《竹林女科》谓:“经来浮肿”。
  [历史沿革]
  古代妇科专著有关血分肿满与水分肿满之论述。如《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血分水分肿满方论》云:“妇人经水不通,则化为血.血不通,则复化为水。故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致小便不通.名曰血分。…..。若先因小便不通,后身面浮肿.致经水不通.名曰水分.……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肿满.亦名血分。”但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浮肿,经后逐渐消失者,古人论及较少。《叶氏女科证治》提出其病因是脾虚。云:“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变为肿。。《竹林女科》提出用木香调胃汤治疗。本病。现代妇科专家哈荔田氏认为本病是“脾阳不振.寒湿凝滞”所致。
  [病因病机]
  凡浮肿之症,莫不由脾.肾两脏相干为病,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经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经行浮肿之由.亦责之于脾肾两脏。况经本于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素本脾虚或肾虚,值经期经血下拄,脾肾益虚,水湿无以运化.泛溢为肿。亦有因气滞血瘀.气不行水而出现经行肿胀。
  一,脾肾阳虚 脾主运化,肾主温化,若湿邪困脾,劳倦伤脾,或先天不足,房劳、多产伤肾,致脾肾阳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不运,经行血气下注.气随血下,脾肾之气益虚,转输,运化失职.水湿溢于肌肤为水肿。
  二。气滞血瘀 七情郁结,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气滞血瘀,遏阻遂道,经行以气血通畅为顺.气滞经行不畅,则滞而为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本病每值经期肿胀,属虚者,多在经期或经后面目四肢水肿,晨起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属实者,多在经前肿胀,按之随手而起。
  (二)检查:化验检查小便以排除因肝肾疾患引起的浮肿。
  二、鉴另。诊断:若浮肿严重者,当结合内科检查排除肝肾功能不良而引起的浮肿。

  [辨证论洽]
  经行浮肿总因脾肾阳虚或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当明辨虚实.分别治之。
  一,脾肾阳虚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经行面目浮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 月经推迟, 量少色淡。
  2。全身症状:脘闷纳少.腹胀便溏,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弱。
  3.证候分析:脾肾亏虚.水湿泛溢则经行浮肿。脾肾虚衰,精血不足.则月经推迟量少,色淡质稀。余症皆为脾肾阳虚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健脾,温肾、利水。
  2.方药:可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加减。
  (1)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补骨脂、川芎、巴戟。
茯苓 白术 桂枝 甘草
  方中自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川芎行血中之滞,补骨脂、巴戟温肾助阳以增补肾化气行水之力。
  (2)真武汤(《伤寒论》)加巴戟天。
  白术 茯苓 白芍 附子 生姜
  方中自术,茯苓健脾利水,册子、巴戟温肾化湿,生姜温中除湿.芍药和里.全方共奏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
  二、气滞血瘀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或经行肢体肿胀不适.乏力,按之随手而起,月经推迟.色黯有块,伴经行腹痛。 .
  2.全身症状:胸脘胁肋闷胀,善叹息,舌紫黯.脉弦涩。
  3。证候分析:气滞血阻,遏阻水道,则经行肿胀,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月经推迟或经行腹痛。肝郁气滞则有胸胁肋闷胀,善叹息等症。
  (二)治疗
  1.治则:理气活血.佐以消肿。
  2.方药:八物汤(方见痛经)加泽兰、茯苓。泽泻。
  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延胡、川栋、木香、槟榔行气化滞,使气行血畅则肿消经调。泽兰活血调经,茯苓,泽泄淡渗行水。
  [预防护理]
  本症因于虚者. 当于经前调理以治本;因于气滞者, 当调情志以防本病发生。
  [结语]
  经行浮肿文献记载不多.但常为经期伴见症状,虽有虚实之异,每多虚实夹杂.如气滞血瘀兼有脾肾阳虚,治疗当经前调理与经期治疗相结合.
  [文献摘录]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脾阳不振.寒湿凝滞.行经期间.气血运行不畅,体液调节障碍,水湿泛溢肌肤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