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鹅 口 疮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鹅  口  疮
    鹅口疮是指口内一片白膜,状如鹅口,故名。多见于婴儿,白膜不易拭去,幼儿拒
食,哭啼不休。本病又名“白口糊”、“口破”、“雪口”。现代医学称为VI腔白色念珠菌病。
    祖国医学对该病论述颇多,如隋《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六》云:“小儿初生口
中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痞,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为本病最早描述。唐《备急千金
要方.少小婴孺方》谓:“凡小儿初出便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
明《外科正宗.鹅口疮》说:“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
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外科正宗.大人口破》又云;“口破者,有虚
火、实火之别。虚火者,色淡而斑细点……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
    [病因病机]

    1  胎热上攻  由于心、脾二经积热,胎热蕴蓄,复因外感湿毒,热气循经上蒸于口,
致使满口皆生白斑雪片。
    2  气阴两虚  体质虚弱,先有先天不足,又有病后失调,尤其是热病之后,气阴两
虚,外邪乘虚而袭,虚火上炎,与津液相搏熏蒸于口则生疮.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口任何部位,但以两腮软腭、舌及舌下等部位更为多见.
口腔粘膜舌体有豆腐渣样或凝乳状的白色薄膜片,刮去时基底发红,容易出血,自觉疼
痛,部分伴见口角发红、浸渍、脱屑,甚则糜烂,并有皲裂及出血等现象.有的感到灼
痛,婴儿拒食,流涎,烦躁不安,兼见低热等症。
    病程长短不一,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或病重患者,可蔓延至咽喉、食道,伴有吞
咽困难,婴儿啼哭时声音嘶哑。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哺乳的婴儿,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婴儿更易发生本病。
    2.2  白屑常散在于颊粘膜、舌、齿龈、上腭等处,蔓延迅速,随拭随生,不易清除,
甚则蔓延到鼻道、咽喉或气管。
    3  鉴别诊断
    3。1  口疮  以青壮年较多见,损害为溃疡散在,上覆盖浅表或灰白色的薄膜,不
出血。
    3.2  口糜  青壮年常见,满口大片糜烂,早期无膜,1—2天后溃疡覆盖微黄色膜状
物,出血,疼痛剧烈。
    3.3  口疳  婴幼儿常见,急性发作,伴恶寒发热,口内溃烂,小如针尖,大如黄豆,
不出血,灼热疼痛。
    [辨证]
    1  胎热上攻证  口腔白屑堆起,周围红晕较重,面赤唇红,烦躁拒奶,吮乳啼哭,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滑而数,指纹紫滞。
    2  气阴两虚证  口腔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显,颜面色红,五心烦热,形体虚弱,
精神倦怠,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胎热上攻证  治宜清热泻脾。方用泻黄散加减。
    1.1.2  气阴两虚证  治宜益气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2  外治法
    2。l  先用纱布一块裹食指,蘸新汲水拭去白斑,以净为度,重拭出血亦无妨,随即
外吹冰硼散、锡类散。
    2.2  以甘草、黄连各3g,水煎取浓汁,轻巧拭去白斑,然后外涂青吹口散,每日
4次.    。
    2.3  青黛、硼砂、牙硝、生甘草各等份,研细末吹患处。
    2.4  2%白矾水含漱。

  2.5  槟榔烧枯,研末涂之。
  2。6  冰片;枯矾各等份,共研末涂之。
  (预防与护理)
  1  平时注意口腔卫生,经常以温开水或淡盐水洗涤婴幼儿口腔。
  2  哺乳用具尽可能煮沸消毒,保持干燥清洁。
  匠现代研究}
  夏岳文等自拟午制散(粽箬叶灰、冰片),刘厚斋自拟蔻砂膏(蔻仁、硼砂、白矾、
冰片)外用,均取得较好疗效.
    杨大贤在人中、下关、颊车三穴按压,治疗本病有效,统计治疗500余例,一般2—
5天即可治愈。
    [述评]
    鹅口疮是发生于I:1腔粘膜的真菌病。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泄泻、肾功能衰竭病人及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容易发病。临床上除积极对症治疗外,
预防亦具有重要意义。平时注意婴儿室护理,防止交叉感染;慎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
素,对因药源所致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