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痫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子 痫
  [概述]
  妊娠晚期或正值临产时、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手足搐搦,全身强直,双目上视.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症。。 本病往往是由于子肿,子晕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以年轻初产妇,多胎妊娠、葡萄胎、羊水过多等孕妇,发病率较高. .
  [历史沿革]
  子痫可发生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篇》,其中新产三病中“痉病”,就包含有痫症在内。其特点是以抽搐、角弓反张为主,故以痉病名之。痉病的范围较广,包括有破伤风、血虚筋脉失养之抽搐等。《诸病源侯论.妊娠痉候》首先指出了:“……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一名子冒也”。《妇人大全良方》分别有“妊娠中风方论”。“妊娠风痉方沦”“妊娠痪寂方论的论述。病因上多认为是。体虚受风”,并与心肝之火内炽有关,用钩藤汤加减治疗。《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娠似风》认为病因一为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医学心悟》中说:“此证必速愈为善,若发无休,非惟胎孕骤下,将见气血涣散,母病亦难保全。。综上所述.前人对子痫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及其预后等方面,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主要是责于孕妇素体肝肾阴血不足,值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产后,由阴血聚下或阴血暴虚,精血愈亏,孤阳失于潜藏,复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则肝阴暴虚,气血逆乱,筋脉失养,神不内守而发生筋脉痉挛.四肢抽搐.神志昏迷诸证.根据子痫发生过程,临床上可分为:
  一、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孕后胎赖精血以养,肾精益感不足,心肝失养,肝火内炽,风火相煽,遂发子痫,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或因阴亏不及,肝阳内风暴动。” ,
  二、痰火上扰 阴虚热盛,煎熬津液,炼液成痰,痰火上扰、上蒙清窍.发为子痫。《胎产心法》说,“孕妇忽然僵仆,痰涎壅盛,不省人事,乃血虚而阴火上炎,鼓动其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一)临床表现 子痫发作前多有前驱症状,如剧烈头痛,脘腹胀闷而痛,恶心呕吐等,抽搐发作时先是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头常扭向一侧,面部肌肉跳动.经数秒钟后.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搐,两臂屈曲,两手握固,下肢僵直.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眼球上翻,十多秒钟后,全身肌肉发生强有力的抽动,可见口吐白沫或血沫,经0.5~2 分钟后,抽搐渐止,肌肉松弛,青紫渐退,呼吸深.发鼾声.陷入昏迷状态。如病情轻者,抽搐后可很快清醒或抽搐l一2次后不再抽搐,重则陷入深度昏迷,并可再继续抽搐。子痫一旦发生.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二)检查
  1.尿液检查。主要是了解肾功能损伤的情况,必要时留24小时尿作蛋白定量检查.如每1000毫升超过蛋白含量5克.即为重症.如镜检有红细胞. 白细胞及管型(以前未有发现),则表明肾功能损害较重。
  2。血液化学检查;①尿酸增加。②电解质紊乱。
  3.眼底检查:本病严重时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反映体内重要器官的小动脉也有改变。:、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子痫的抽搐,尚须与癫痫,癔病相鉴别。癫痫与癔病平时也有发作.因此.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一般而言.癔病发作缓慢.抽搐不典型,无紫绀,呼吸正常而癫痫病人过去有癫痫发作史,发病多为突然跌倒,发作时口吐白沫。但这两种病均无高血压,蛋白尿或浮肿。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本病为产科危重急症,一旦发作,以镇痉熄风,安神为主.必要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立即控制抽搐为要。
  一,肝风内动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晚期,突发四肢抽搐,昏不知人.
  2.全身症状:颜面潮红,心悸而烦,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3。证候分析。素体肝肾亏损.孕后精血聚以养胎,肾精益感不足,肝阳失约, 筋脉失养则突然四肢抽搐. 昏不知人,孤阳上越则颜面潮红,心肝火旺则心悸而烦.热灼阴津则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均为心肝热极生风之候。
  (二)治疗
  1。治则:平肝熄风。
  2.方药:可用羚角钩藤汤或天麻钩藤饮。,
  (1)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 钩藤 桑叶 菊花 贝母 竹茹 生地 白芍 茯神 甘草
  方中以羚羊角,钩藤平肝清热;熄风镇痉;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竹茹、贝母清热化痰;生地、白芍养阴清热;茯神宁心安神;甘草和中缓急。全方共奏平肝育阴,熄风镇惊之效。
  (2)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 栀子 黄芩 川牛膝 钩藤 夜交藤 茯神 石决明 桑寄生 杜仲 益母草 、
  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清肝熄风.栀子,黄芩清热泻火,川牛膝、益母草通利血脉引热下行使热由小便而出,杜仲,寄生补肾生血润肝之燥,使肝木得润,肝阳得清.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以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效。
  二、痰火上扰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晚期.或正值分娩时.卒然昏不知人.. .
  2.全身症状:头晕头痛、胸闷烦热,气粗痰鸣.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

  3。证侯分析:心肝火旺.灼津伤液,炼液成痰.痰火上扰清阳.则见头晕头痛.甚或昏不知人,痰热互结.扰及心胸,则胸闷烦热.气粗痰鸣.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均系痰热内盛之证。
  (二)治疗
  !.治则:清热,豁痰、开窍。
  2。方药:可用牛黄清心丸加竹茹或安宫牛黄丸。
  (1)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牛黄 朱砂 生黄连 黄芩 栀子 郁金
  方中以牛黄、竹沥清心化痰开窍、黄芩、黄连、山栀以清心肝之热.朱砂安神镇惊,郁金苦寒以解心包之热;使痰除热清则抽搐自平.
  (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芩 黄连 雄黄 山栀 朱砂 梅片 麝香 珍珠
  方中牛黄味苦性凉,其气芳香.既能清热,又善豁痰开窍.熄风定惊.犀角主清心,肝、胃经之热,善透包络之邪热,麝香芳香走窜,通达十二经.善通全身诸窍,辅以芩,连、栀子清热泻火,雄黄去痰解毒,梅片芳香走窜,善通诸窍,郁金辛开苦降,芳香宣达,通窍开闭.朱砂镇心安神.珍珠善清心肝之热,尤能坠痰镇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豁痰.开窍之功。
  [预防护理]
  及时有效地治疗子肿与子眩是预防子痫病发作的重要保证。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在早期妊娠时.就应对孕妇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包括血象、尿常规,血压、体重,以便以后定期检查时作对照。如一旦发现早期征象.即应及时治疗。
  子痫病人入院时应住单间病房,避免强光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绝对安静.治疗时操作亦须轻柔,床边加档,以防抽搐时坠地。患者如有活动假牙.应取出。备开口器,或用压舌板缠纱布,抽搐时插入臼齿间,以防咬伤唇舌。昏迷者,取头侧卧位,禁食.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通畅. 以防发生吸入性肺炎。必要时,间歇时输氧.宜安插导尿管,保留并保持开放,以便了解尿量及按时验小便.应有专人护理,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记出入水量。
  [预后]
  子痫属产科危急重症之一,一旦发现,宜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治疗抢救及时,处理得当,能控制抽搐,则母子可保无虞.若抽搐频繁,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危害母子安全.预后不良。
  [结语]
  子痫系产科危急重症,往往由子肿、子晕发展而来,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精血亏虚是病本,因孕后赖精血以养胎,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如脾虚水湿不适.或肾阳虚损,膀胱失于温煦.水道不利,以致浮肿.或脾虚湿困,津液失于敷布,而致阴精不足,肝阳偏亢,或肝血肾精不足,以致肝阳上亢.进而肝风内动,酿成子痫.因此及时治疗子肿、子晕是预防子痫的要着。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妊娠痉候》: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绎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妊身阴虚,以精血凝聚下元,无暇旁及,致令全身阴分偏于不足,至理名言,必不可易,不才因此悟及子痫发痉,即从阴虚而来,盖痫之痉厥,猝然而作.亦可倏然而安,近人脑神经病之真理,早巳发明,实属万无疑义,脑神经之所以为病,无非阴不涵阳,孤阳上逆,冲激震荡,扰其神经,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常度。若产后得此,明是阴夺于下,阳浮于上,其理易明,独妊娠之时,真阴团结,似说不到阴虚二字,何以而阳亦上浮,至于此极,今得尧封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三句.为之曲曲绘出原理,乃知阳之所以升浮名,正惟其阴聚于下,有时不得上乘.遂令阳为之越,发生是证。……尧封阴虚失纳.孤阳逆上,及阴亏不吸,肝阳内风暴动四句.说明痫证根源,早巳窥透此中癥结。

原著选读: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