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特殊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劳务经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已不在少数。今年4月4日,景阳乡泥沟初级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在家服毒不治身亡,2009年5月份至今,景阳乡就有3名中小学生(均为留守儿童)在校(家)自杀身亡。在深感震惊和痛心的同时,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反思,试图探寻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景阳乡地处两省(湖北、陕西)三县(陕西白河、旬阳、湖北郧西)的交界处,水、陆、铁三路为鄂西北边陲的景阳人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便利。景阳乡有3万4千多人口,由于区位偏僻、信息闭塞、土地瘠薄、资源匮乏、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外面相差甚远。为创造新生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近三十年间,外出打工人数从当初不足百人到现在的9800多人,增长近百倍,户平外出1.2人。在外出人员中,已婚8500多人,占86.7%,在全乡5970名16周岁以下儿童中有4675名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78.3%。据调查,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着值得关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是存在认知偏差。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其它监护人难以起到较好的监护作用,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乡中心学校一负责同志说“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 其二是存在心理障碍。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孩子,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和教育,没有感情依靠,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上,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儿童由于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紧张,逐渐形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的方向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其三是存在行为异常。有的儿童容易情绪失控,导致冲动行为发生,存在盲目反抗和逆反的心理,因为总感觉缺乏保护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往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有 其四是存在易受侵害。由于留守儿童自我保护,防范能力相对较差,加之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真空”,使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景阳乡就发生一起未成年初中女生被一中年农民多次奸污案件。虽然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但给受害儿童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则可能是终身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家庭原因。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及父母亲情、家庭温暖促使孩子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是每一对父母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家庭,这些责任都是有欠缺的。在景阳乡,从调查情况看,对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由于祖孙年龄相关一般都在45岁以上,且祖辈大都文化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差异较大,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人形象地把隔代教育比喻为“隔靴搔痒”;二是单亲监护。在儿童时期,父爱母爱缺一不可。孩子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照看,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关爱不健全。一般来说,父亲处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在冷漠缺乏友爱等;三是其它亲属监护,父母外出把孩子托付给叔、婶、姑、姨或邻里监管,这类监护通常把孩子身体安全放在首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精神的需要。如果这类监护人也有孩子,难免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人”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二是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语言过激,也不能及时引导教育,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再一个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往往显得枯燥、呆板,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 ,只重视追求学生成绩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其三是社会原因。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例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消极观念极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 有些青少年看到社会上的某些不法分子屡屡得手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思维便向另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认为这种偶然现象是可以仿效的, 就铤而走险, 明知故犯, 也干起违法犯罪的事情。2009年泥沟中学一名男生在夜间潜入一个体经营户宿舍和商店,在盗取食品和衣物后正欲离身时,被街坊邻居围堵在作案现场。几年前景阳派出所曾侦破一起摩托盗窃团伙案,也是在校中学生所为。还有文化传媒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电视片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危害也很严重。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其四是孩子自身原因。留守儿童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动荡性和闭锁性,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全面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简单化,一遇挫折往往自暴自弃,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甚至酿成悲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的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违法犯罪。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调统一的机能,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调查研究表明:每年高考中的高考状元,他们未必出身知识分子、高干家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大多是出身农民或者工人家庭。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受到父母良好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令家长头疼的毛病和缺点 ,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长欣赏的长处或闪光点。另一方面 ,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 ,考得好 ,得到赞扬和奖励;考得差 ,便是训斥和打骂。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思想 ,敬而远之 ,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定期不定期与留守子女“温馨对话”,可以利用电话或书信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要 其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 ,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建议教育部门一是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是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里健康教育,就如,语文课包含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适应力、锻炼意志力。三是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室。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一是要引导学生合理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心理教师应理解他们,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途径。二是要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是社会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普及,使青少年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政教配合,对“问题儿童”有针对性地采取乡村干部、教师及其亲属帮教帮培方式方法,必要时敦促外出父母返乡创业,对留守儿童给予亲情关照。重点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教育、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