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秦:励志成才的典范

 杂货店伙计 2013-02-17

励志是一门学问,很难读懂、学精、研透、用好,但又令人孜孜以求、穷追不舍,至今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所谓“励志成功学” 学科。励志,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实现理想的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激发追求和创造的热情。励志可以使弱者成为强者,进而成为成功者。一个人只有激起从内心深处爆发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古今中外励志成才的人物很多,苏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最善辞令,曾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他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弥久不衰。其成语悬梁刺股、世态炎凉、前倨后恭都与他有关。他是中国知识分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读书入仕的典型,可以说,中国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没有人不被家长和老师用苏秦的事例教育过。

苏秦师求学毕业后,自恃满腹经纶,首选大国秦国求职,尽管获得了秦王的亲自面试,也展示了不凡的演讲才能,但是并未能打动秦王。后又多次上书,最终也未能达到目的,只能悻悻回家。这时,黑貂皮大衣穿破了,百斤黄金也用完了。这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连织机也不下,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十分难过,但是他并未埋怨、迁怒亲人,只是自找原因,仰天长叹:“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然而他不甘沉沦,发奋复读。当夜就把书全找出来,摆开几十只书箱,特别是重点攻读姜太公的《阴符》兵书,埋头诵读,反复背诵、研究、做练习。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他坚信:没有游说不了的国君,自己一定能凭借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授予卿相之尊。苦读一年,自己认为学业大进,“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任何国君了!”他来到赵国,见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才华竟展,赵王大悦,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 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苏秦前往楚国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赶紧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前行,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真的不能忽视的吗?

苏秦的故事应该是一个最典型的励志故事。苏秦的才华以及成功后的作为,历史文献记载很多,他的历史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在人民群众中传颂并且可能要继续流传下去的只有上述故事。尽管现在对于为过分追求成功而拼搏、奋斗有非议,但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没有这种精神是不行的。安于现状、超然物外只适合少数无所追求或者已经成功的人。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特别是年轻人,没有理想、不勤奋、不拼搏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行,即使你是富二代、官二代。当然,励志也要面对现实,不能不顾自身条件和客观坏境盲目血拼,更不能好高骛远奢望一步登天。苏秦成功自有它特备的条件,从今天的角度看,苏秦的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

一是个人秉赋有过人。他理想高远,肯学习、能吃苦,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能够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它能够通过读书,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决断天下事。

二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他的老师鬼谷子王诩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奇人,他的学生除苏秦外,还有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大家。良好的师传是成才的重要前提。

三是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故事中虽然描写了亲人对他前倨后恭,似乎有点势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是对他的一种激励。他的家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家庭,两个哥哥也都学以成才很有成就。苏秦虽然遭遇失败,虽然受到冷遇,但家人并未阻止他,还是支持他脱产复习迎考。成功后则受到了亲人的恭贺。奖罚分明也是一种教育形式。

四是遇到了一个好时代。苏秦所处的时代非常有利于人才成长。那是个没有户籍、学籍、资历甚至国籍的限制,只要有才,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就业,可以直接向国王自荐。苏秦就是由一介布衣书生直接取得赵国宰相职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