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艺术之名让她们休息

 fifizhao 2013-02-18
以艺术之名让她们休息 
——换个角度看柬埔寨“世遗”吴哥窟 



■ 巴戎寺建筑形式复杂,有人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 吴哥窟中保存最好的是小吴哥,建筑结构和雕塑艺术的完美,使它成为吴哥古迹乃至整个国家的象征,出现在柬埔寨王国的国旗上 


■ 屹立在巴戎寺门口残存石雕,仿佛在述说吴哥窟的历史 


  话题缘起:今年怎么过春节?当然是走出国门旅游。我们选择了历史上的今天——柬埔寨的吴哥窟,这神秘的宗庙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那里,我们被震撼了!“精彩绝伦”都不足以形容那些建筑物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可是,我们常常也为游客太多而无法近距离观看那些精美的浮雕而遗憾。由此联想到中国也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只重旅游不重保护而被警告的事实,不禁为这些人类艺术精华的处境而担忧。

  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最著名的宗庙建筑精品,吴哥窟约建于1150年,是高棉王国境内千百个宗教建筑之一。有意思的是,吴哥窟神秘失踪了四百年,19世纪中叶被发现后,大热。199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接着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于是德国、日本、中国的专家纷纷前去抢救。

  被抢救回来的吴哥窟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五座手法高超的石塔严谨均匀地排列构成传说中的须弥山,建筑群里随处可见的雕塑、画廊,虽然沧桑却不掩尊贵和精致。那塔,大塔在中间,小塔在四周,哪个角度你放眼一望,她都是天堂你都是仙;那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仿佛跳跃的琴键,多来米法索拉西,流出的就是美妙的音乐。就连那层层叠叠的高耸台基,来历都很神奇,专家们说源头在希腊,传入了印度,但其精品却在柬埔寨这片神奇的热带雨林里。在吴哥窟,你不经意间一抬头,说不定就发现眼前的建筑刚才看过,不错,就在你背后呢,回头看看,喏,就在那。这种手法专业名词叫“镜像对称”,其实通俗的说法就是“照镜子”。 

  可是,这里最精美的浮雕就只能远观了,哪怕是东方维纳斯——手舞足蹈的仕女(阿帕莎拉)浮雕,游人太多了,怕损坏,就用绳子拦起来了。吴哥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1994年,一年只有区区7000游客,而现在年均超过150万。

  二

  游吴哥窟,我们心中立刻浮现2012的国庆,故宫、长城、布达拉宫、平遥古城等等,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不是只见人头不见景!就连电视画面里播出的、攒动的人头也把我们“挤”得心惊肉跳。当旅游成为世遗不堪承受之重时,我们该怎么办?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坦言,敦煌这样一座艺术宝库,洞穴大的才20平方米,小的才几平方米,游客增多,洞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就跟着不断变化,都会影响壁画和洞窟,“十年前的壁画照片和现在比,颜色、形态都有细微的变化。”樊锦诗告诉我们,敦煌最佳接待量是每天3000人,但现在超过了。于是,在每个洞内安装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传感器,洞窟内的数据一旦超标,马上关闭,让洞窟能够得到休息,“世界就一个敦煌,她首先是艺术宝库、文化遗产,要让子孙后代能看到,就要先想尽办法保护。”

  三 如潮的游客塞满各个世遗地,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在呼吁游客倍加爱惜人类共同的、独一无二但又极脆弱的艺术精品的同时,其实还可以运用技术、艺术手段做很多。

  据了解,敦煌目前正在进行的“数字敦煌”,高科技手段就成为艺术敦煌保护的利器。球幕、三维图像技术正在大展拳脚。拍摄所用的是改进型十亿级像素“飞天号”数字相机系统,它专门为敦煌莫高窟量身定制,它完成一张9平方米壁画的采集仅需十几分钟;更重要的是,它的分辨率大大超过人眼,“敦煌的佛像、油画,研究美术史或者临摹,对画的颜料厚度的拿捏要很准确,这正是‘飞天号’的长处。‘飞天号’还可拍摄立体图像,各个匪夷所思的角度都可观看。”樊锦诗告诉我们,“洞窟又窄又暗,即使进去看,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数字化后,游客真实体验几个洞窟后,就可以沉浸在3D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看到洞窟中无法看清的细节,要看多久就看多久,想看多细就看多细。先用减法退一步,就能再迈开双脚进三步。入洞的人少了,景区游客却倍增了,且敦煌的艺术魅力更逼真、更震撼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