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馆风情

 昵称10230524 2013-02-26
早几年台湾珍珠奶茶在香港流行了好一会,街头巷尾都有专卖店,然后又归于平淡了,今天只不过是千百种饮品之中不起眼的一种而已。近年又有另一种新兴食店,是卖日本拉面的。之所以流行,除了因为港人喜欢赶潮流之外,相信与香港城市空间的剧变有关。

 

十多年前,我常到东京、大阪,一个人,在城里游荡。最喜欢的馆子,就是咖啡店和拉面馆,因为都能让“独行侠”如我,感到轻松自在,前者是歇脚看书而去的,后者是纯粹医肚而去的,一般吃完便走。在咖啡店可以坐久一点。日本闹市内吃拉面,地方狭小,吸引食客不是空间而是味道。辛辣的、浓烈的、清淡的,热的、冷的,汤底最重要,配以温泉蛋、木耳、紫菜,尤其在冬天,外边寒风刺骨,店内热气水气,尽情吃一口热面、喝一口热汤,滋味无穷。

这一年,拉面小店在香港开了一间又一间,没有日本那边的氛围,却很配合今天租金昂贵的香港。认识一位朋友,他开了一间蚊型拉面店。起初觉得他太冲动,完全没有饮食业经验,如何在短期租约的搏杀市场,杀出一条血路?他已创业一年,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他自己亲往日本上课取经,掌握其中技巧,开业后不怕厨师 “跳草裙舞”。饮咖啡客人可能坐它个一两小时,小馆又要宽容舒适,店主所背负的空间成本极高。吃拉面,其实不过十分钟,也不知道为什么,食客不介意坐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座位上吃面。肩碰肩、背靠背,很有日本风情呢!一碗卖七八十元,若有口碑,面如轮转,在寸金尺土的租赁环境,是十分划算的。面馆的餐单上,其实只有几款,操作上亦简单。不过,其中有巧妙之处,就是要跟贴潮流,比如近日流行一种“黑蒜”即食面,小店就马上推出黑蒜拉面。新菜式还有“沾面”,有如港式捞面,面与汤分开上桌;所谓沾面,是用极浓的汤汁,沾上拉面来吃。搞搞新意思,此店每日能卖出二百碗,租金狂飙仍有生存空间。

上周令港人伤感的一侧小新闻是铜锣湾一家五十年老粥店敌不过贵租而关门大吉了。闹市里的传统粥店倒了一家又一家,就算顶得住,成本一半付于流水般的租金,食材质素自然大打折扣。换言知,美味粥店往往隐于旧墟市。我一年前光顾一间隐世粥店,坐落不知名的窄巷里。粥底绵绵,肠粉柔软,百分百传统风味,根本不可能在新兴茶餐厅里找得到。只可惜,那次寻回老味道,却并不是称心满意,因为那破落小店实在破落,而且脏得令人惊心——地上是油与粥混成一片污湿的黏膜,台椅都似有一层一层的陈年污垢。于是就没有回头了。

半年前的一个星期日,想吃粥,清清肠胃,重访老店,已是关门待租的模样。本以为店主收山了,几天前路过,却赫然发现隐世粥店面目一新,装修再启市。你不要以为,新装修之后就整洁明亮。此小店依然隐于市,小小的铺面不起眼,在穷巷中依然有点寒酸。墙上贴了新净的瓷砖,但地下依然是脏乱。见老板在拉蒸肠粉、老板娘在煲及第粥。他俩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粥品的缠绵味道。铺面脏一点,不碍事。皮蛋瘦肉粥,半点味精也没有,粥白而绵,清香纯粹。还是最欣赏这里的肠粉。今回要了牛肉肠,粉皮厚厚,牛肉免治,入口丰满而幼滑……餐牌上,标明晨早六时开店,下午两点收铺。食客可想而知,老板是四点起床煲粥底、炸油条,做准备……这一切,带有旧日的温情与朴实。

  • 上一篇:韩国“黑蒜”、“旋风土豆”风靡沈城(图)
  • 下一篇:广州圣亚医院专家介绍太黑了的黑蒜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