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光迪治疗慢性肠炎经验

 学中医书馆 2013-03-01

慢性肠炎以长期腹泻为主要症状,属中医“泄泻”范畴,好发于4O岁以上中老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教授从医6O余年,秉承李东垣治脾胃经验,治疗慢性肠炎,收效甚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

以湿邪为标,阳虚为本丁老认为,湿邪是慢性泄泻的主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所日:“湿盛则飧泻,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然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另一方面,丁老认为,脾胃阳虚亦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中老年人因身体各方面机能减退,加之长期的腹泻必致脾胃气虚,甚至脾胃阳虚,下陷不举。《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 ?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 ? 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李东垣《脾胃论》则进一步强调日:“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从以上叙述,我们可知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邪困脾,脾胃阳虚下陷,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 治用升阳除湿汤

组成:柴胡5g,升麻5g,葛根lOg,防风1Og,羌活lOg,藁本1Og,白芷lOg,独活lOg,蔓荆子lOg,白芍15g,白术lOg,陈皮1Og,党参lOg,黄芪lOg,煨益智仁lOg,炙甘草5g。
方解:方中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等升其清阳,即升提少阳、阳明之气。羌活、藁本、白芷、独活、防风、蔓荆子等则能祛风胜湿。丁老详细阐述了风药胜湿的三大作用:(1)风药上行,多能升阳气,与上述升阳药相辅相成,而加强升阳作用。(2)风药多辛散,品味多,力量大,能够散湿。(3)风药多温燥,使湿气分散,不再下溜而成泄。由于风药易于走散,见效快而消失亦快,难于持久,伍以党参黄芪、煨益智仁、白术陈皮使走守相合,散收与共,作用持久。

3 临证加减方法

对于慢性肠炎,除湿升阳、健脾益胃是基本治疗法则。但随着具体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而用药有所偏重。如病之初期,湿邪较盛,当以除湿为主;病之中期,常虚实夹杂,当升阳除湿并重;病之后期脾胃俱虚,当以益气升阳为主。现就部分加减介绍如下。

3.1 湿盛脾虚:症见泄泻水多,小便亦涩,舌淡,脉细,宜除湿升阳,重用风药,略参苍术、泽泻、猪苓渗利其湿,以上下分消其湿。

3.2 肝木当旺,脾土不及:症见泄泻不畅,胸胁闷胀,遏郁加重,矢气重,腹痛肠鸣,腹痛往往来去迅速,痛而腹中拘急,腹痛随之即泻,泻后腹痛反舒,时痛时泻,反复不止,舌淡红,脉弦细。是时主用风药,解痉止痛,酌加白芍白术川芎

3.3 泻夹湿积:症见泄泻不爽,脘胀不舒,食纳乏味,嗳腐吞酸,泻如败卵;或大便中见有冻垢,甚时并有后重现象,这是积阻气滞不通,宜加焦山楂、焦神曲、青皮、木香等,后重则选薤白或槟榔。如积滞郁热再选黄连黄芩赤芍、黑栀子等1~3味。

3.4 阳气下陷,虚火上冲:症见头晕目眩,两脚发软,夜晚盗汗,舌苔黄腻,脉象见滑,或散或大,此时宜清虚火,加用黄连黄柏苦寒坚阴,以泻阴火退其热。

3.5 脾胃虚寒较甚,阳气亏耗:症见泄泻兼腹痛隐隐,欲得温按,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或黎明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此时宜风药减半,以温补升阳,加炮姜、桂枝附子等,取其守而不走,温补脾肾升腾阳气的作用。

3.6 病后调理:病情稳定后,泄泻全止,但腰痛尚存,肠鸣矢气减少而未全止者,即用升阳汤(柴胡、升麻、黄芪、煨益智仁、陈皮当归红花甘草)调理巩固善后。

4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44岁,中学教师。病从患痢疾开始,治痢未愈,转为泄泻,已经20余年,生活稍有不慎,泄泻病即发作,肠鸣腹痛,随即水泻如注,泻后腹中反觉舒服。如此时作时止,时痛时泻,不能向愈。一发即腹中肠鸣辘辘,肛门窘迫,立即入厕。便中时夹白冻,神疲乏力。有时又如晨泻,天明发作,甚至要连泻2~3次才能宽缓。纳食尚可,面色萎黄,似乎虚浮。舌稍淡、苔燥黄腻,脉濡少力。曾多次检查,诊断为慢性肠炎、结肠过敏,余无明显异常。综合分析,属脾虚久泄,尚夹湿积,且中气下陷,病久络伤,虚实错杂为患。治宜升阳益胃,方从升阳除湿汤出入。处方:升麻5g,柴胡5g,防风10g,羌活10g,藁本10g,白芷10g,苍术10g,黄连3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5g,煨益智仁(杵)10g,炙甘草3g,服药14剂后,痛泻大减,肠呜减少,并能矢气,肛门无窘迫感,纳谷有味。原方去黄连,加川芎7g,当归7g,继服10剂后,腹泻已止,脉未见滑。续进原方去升麻、白芷、益智仁、苍术,加黄芪10g,红花5g,10剂,调理巩固。随访3年,未见复发。

5 经验体会

丁老治疗慢性肠炎腹泻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5.1 主张风药除湿:湿邪是泄泻的主因,所谓“无湿不成泄,”《素问?阴阳大论》云:“湿胜则濡泄”。《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亦云:“泄泻,注下症也,湿多成五泄:日飧、日溏、日鹜、日濡、日滑。”对于湿邪的治疗,《证治汇补》日:“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淡胜湿,燥胜湿,三者尽之。”丁老认为,湿为阴邪,其性凝滞,缠绵难出。用风药治湿,取其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使脾运得以健旺,而达到除湿的目的。若多用燥热之药,有恐伤阴;若多用淡渗之药,药力下行,又恐降之又降。

5.2 注重益气升阳:泄泻病久,必致脾胃气虚,肾阳亏乏,而清阳下陷。正如李东垣所说:“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机”(《脾胃论》卷下)。因此,在治疗上李东垣提出“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从而可知,对泄泻的治疗在除湿运脾的同时,注重托举阳气,使下陷的清阳得以升腾是十分重要的。

5.3 守方治疗,灵活用药:丁老认为,在原方治疗泄泻基础上,不可拘泥,应随着病机的变化及身体的差异而灵活加减。《医学入门?泄泻》云:“凡泻皆兼湿,初值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其间有风湿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症应变。”可见应随着病机的变化,除湿,疏肝、消食、升阳、益气等不同而侧重治疗。

5.4 升阳除湿,治标固本及其他:升阳除湿汤源于李东垣羌活胜湿汤及《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相合而成。李东垣日:“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 因此,列出羌活胜湿汤。两方合用,前者祛风治标,后者健脾升阳,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此外,丁老用升阳除湿法治疗胃痛、痢疾、妇女崩漏带下等病同样取得满意疗效。这使我们深受启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特色,如用温阳除湿法治疗风寒湿痹病,益精升阴法治疗消渴病等其他内科疾病,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