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字联,就是将联中的关键字隐去,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俚言俗语融入联中。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妙趣横生。 相传一年春节,郑板桥陪一位州官外出。走到南门街,看一户人家贴着这样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披:南北 郑板桥看后,皱了皱眉,扭头便走。过了一会儿,他拿着几件衣服,提着一块肉,肩上还扛着一口袋粮食。他敲开这家大门,只见一家老小缩在一张床上,衣单灶冷。郑板桥说:“过年了,这点东西给你们留下用吧!”那家人认出郑板桥来,千恩万谢地给他磕了几个头。出了门,州官问他:“你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他家没有衣服、没有粮食呢?”郑板桥指着春联说 :“这里都写着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缺一(衣)少十(食),横披‘南北’,不就是‘没有东西’吗?”其实,此联平仄不谐,传说也无从考证,应是文字游戏加附会而已。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某书生家贫,无酒为友祝寿,遂持水一杯,谓友人曰:“君子之交淡如。”友人知其意,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这一问一答恰好构成一副对联: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出自《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下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句系俗语“君子之交淡如水”中藏去“水”字。纯朴友情,尽在对中。联语正整。 还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不料风筝落入了太守的府衙院中。他和小伙伴们去讨要风筝,太守出来,要他对一对联,说着,念出了对联的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显然,此上联明显地对他带有侮辱的意思,不过,他思索了一会儿,对出了下联: 太守二千石,唯有公…… 说着,故意卖关子,不说下文。太守催问下文。他便说:“你如果还我的风筝,我就说‘唯有公廉’;你如果不还我的风筝,我就说‘唯有公贪’。”太守听了,只好把风筝还给他们,他才不会为了一只风筝担起一个“贪”的名声呢!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隐字联,莫过于香港影星莫愁死后,一位记者朋友为他撰写的一副挽联: 与汝同销万古; 问君还有几多。 上联是李白《将进酒》诗句:“与汝同销万古愁”之中隐去“愁”字,下联是李煜《虞美人》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之中隐去“愁”字,该二句原本不对,隐去“愁”字后恰恰是浑然天成,字词、意境俱佳的联作。以之挽莫愁,更妙不过。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上句是《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隐去“妖孽”二字;下句是《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隐去“贼”字。同时,联尾嵌入康的名字“有为”。能作如此妙联,章太炎不愧为国学大师。 军阀袁世凯窃国称帝,遭到全国人民唾弃。有人送他一隐字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按数字排列,七后应是八,此处隐“八”,意喻“忘八”,谐“王八”之音。下联,古时对做人的根本要求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为“八端”。可是此处隐“耻”,意喻“无耻”。联语唾骂袁世凯“王八”“无耻”,大快人心,令人拍案叫绝。但是,联末字同平,从对联本身的角度讲,是有硬伤的。 无独有偶,明朝的时候,浙江奉化有个财主强行把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文长从绍兴“请”了来书联。徐文长略一思索,写成: 忠悌节孝礼义廉; 贞洁贤惠容言功。 财主一看好不得意。不久,他宴请一批狐朋狗友为他祝寿,突然有人喊了起来:“老爷,这副对子是在骂你呢!” 原来这副对联实际的意思是骂他无耻缺德。原来徐文长所写对联的上联即隐了一个“耻”字。但上联无“耻”,言外之意是梁幸怀“无耻”。 又有某人嘲讽一名叫“吉生”的庸医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此联分别隐去成语“逢凶化吉”和“起死回生”中“吉”“生”二字,隐去庸医“吉生”之名,讽刺庸医医病不“吉”无“生” 。 清代某人讽刺鄂州候补知府续立人联: 尊姓原来貂不足; 大名倒转豕而啼。 《晋书·赵王伦传》有“貂不足,狗尾续”之语,隐其姓“续”字;《左传·庄公八年》中有“豕人立而啼”之语,“人立”倒转即为“立人”。全联暗射“续立人”之名,隐刺其为人如猪狗一般。 清朝王士卿贪污被处死一案发生后,有人作联挽曰: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上联出自《战国策》中“士为知己者死”,下联出自《北史》中“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该联联首嵌名,联尾歇后,直呼其名,巧妙地讽刺王士卿是“贼”当“死”。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阅读:10 转载:0 喜欢:0 收藏: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