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梦中家园 2013-03-03

(二)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还提出了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他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 

瑞奇鲁斯等人(1983)还就教学内容的宏观组织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教学的细化理论(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简称ET)。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ET)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微策略。瑞奇鲁斯等人的细化理论(ET)和梅瑞尔(1983)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简称CDT)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前者(ET)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宏观展开,它揭示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关系,可用来指导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顺序的安排;后者(CDT)则考虑教学组织的微策略,即能提供微观水平的教学"处方"--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  

解释{“宏策略”和“微策略”是属于教学组织策略。宏策略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即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实际教学中主要是用来指导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对知识点顺序的排列,它是从全局来考虑学科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微策略则强调按单一主题组织教学,其策略部件包括定义、例题和练习等,它为如何教特定的学科内容提供“处方”,考虑的是一个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

(对于细化理论中所涉及的一些教学理论,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理论、诺曼的“网状学习”,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大家都学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在这两门课中都学过,在此不再累述)

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七” 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具体内容请看教材p24

(三)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

梅瑞尔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他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他的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其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含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四种。纵轴代表教学目标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运用和发现三级。将目标和内容二者结合来可以组合出12种教学活动成分,但由于事实性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能记住该事实就能运用,而且也不需要去发现“事实性知识”),这样就形成了10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成分(看p29)。

18 梅瑞尔的“目标一内容”二维模型

根据“目标一内容”二维模型,就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为策略:

教学活动成为与学生能力对应表。

 

(四)梅瑞尔的ID2ITT

要使交互教学技术在教育和训练中广泛运用,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有能支持高水平交互的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有效工具和方法,所以,梅瑞尔等人于1990年针对“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ID1)” 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一代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即“第二代教学系统设计(ID2)”。ID2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首先假定在记忆系统中的学习结果是以“结构” 的形式存在——叫做“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然后提出关于学习过程的两个假设:

1)学习过程中的“组织(Organization)”有助于知识的检索。

2)学习新信息时进行的“细化(Elaborations)”加工能促进检索。细化加工是指对知识单元中的联系一步一步做愈来愈详细、具体的说明。

 ID2保留了ID1中加涅的基本假设,即存在不同的学习结果,而且有不同的学习条件以满足不同学习结果的要求,并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思想:

1)给定的学习行为是由特定的认知结构(心理模型)的组织和细化加工得来的,不同的学习行为需要不同类型的心理模型;

2)学生的心理模型结构通过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组织和细化加工而得到发展;

3)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对知识进行不同的组织和细化加工。

ID2的核心是“教学处理理论(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简称ITT)”。他们对前面提到的几种ID理论都贴上了ID1 的标签。认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和梅瑞尔的CDT理论只是为课件开发提供了一套处方。ITT则扩展了学习的条件理论和CDT ITT实际上是一个为开发教学设计专家系统而提出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教学处理就是“教学算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类知识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开发课件就变成针对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处理,并把课程内容写成教学处理所能运用的形式,即不需要像设计传统的以框面为基础的CAI课件一样,对每一个框面、每一个分支结构做出决定。这样,一旦“教学处理框架”开发出来以后,不需要进行另外的程序设计就能反复使用。显然,用这种“数据十算法” 的方式开发课件比以框面为基础的方式能够提高开发效率。

ITT把知识分为三种:实体、活动和过程。  

1)实体,是指具体的事物,如某一设备、物体、人、动物、地点或者标志;

2)活动,是指学习者完成的一系列的行动;

3)过程,是指完全外在于学习者的一系列活动。

ITT也提出了几种教学处理的类型,包括:鉴别、执行、解释、判断、分类、概括和迁移。

ITT主要是为开发教学设计专家系统并使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自动化而建立的理论,其内容仍然集中在认知领域。ITT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只是CDT在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方面的扩展和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