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销售根本不知道有行动承诺这回事,天天傻跑,总是琢磨着用诚心感动客户。可咱是销售不是跑堂的,销售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按门铃的次数。 该行动的是客户?
在正式拜访之前,要先搞清楚,在一次销售中,是销售人员,还是客户最终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我想任何一个理智的销售人员的答案,都会是后者:客户。人强不过命,销售强不过客户。 那么,一个项目前进的标志应该是客户的行动,还是销售人员的行动呢?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客户动起来,项目才可能向前推动。只有销售行动,那叫瞎忙活,或者用一句俗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我们把一个正运作的单子比作一次旅程。在旅行的车子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销售,一个是客户。 如果你是那个销售,你可以洗车、保养车、修车,一天到晚干很多活。这就好比你到客户那里了解预算、决策流程、竞争对手、建立信任等工作。整个事情看起来都对,也应该做,但是这些活无论你干得多好,车仍然没开。车没开,项目也就没有前进。 车为什么没开? 因为驾驶员是客户,他决定了项目的速度和走向。他没动,一切都没动。 可能有销售会问,是客户让我调研、写方案、报价的,这算不算我在开车? 这顶多算客户让你修车、洗车、保养车。开车的永远都是客户。 所以项目前进的核心在于:你必须让客户行动起来,把车向前开。你每次拜访客户的目的都应该是想办法让客户干活!
让客户干活! “让客户干活”在销售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行动承诺。就是客户将为推进项目而进行的行动保证,就是让客户参与调研、参与方案制作、派人参观、组织讨论方案,甚至让客户签单等。 总而言之,抓住一切机会让客户干活。 1. 它是销售与客户达成的一种共识。 通过拜访,客户答应你,下周二组织相关领导共同讨论你的方案。这就表明客户答应你他要行动了。注意,是客户的行动,不是你的,当然你和客户共同的行动也算。每一次拜访都应该向客户要出这样的承诺。否则,你只是在洗车,不能说没用,但是车没动。 2. 它是关于行动的,不是关于语言的。 不要把语言,尤其是赞扬的语言看成是项目取得成功的标志。项目前进的标志是客户干了什么,不是客户说了什么。你如果看中了某件衣服,想买的时候,肯定是反复试穿,而不是站旁边反复夸奖。 3. 不要白不要。 很多销售可能会有顾虑:让客户干活多不好意思啊!但是反过来想,你去拜访客户,和客户谈了两个小时,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地就离开了,没有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客户会怎么想? 没事来耽误他两小时时间,而你自己也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不是有毛病么? 4. 要了不白要。 让客户干活的意味着让客户付出成本,而正是因为这种成本,大大提高了客户买你东西的可能性。 如果客户说,你调研吧!那你就把他们公司,从总裁到部长折腾个遍,每人半天,折腾一周。客户会说,你很认真负责。而且,你折腾完了,当你的对手再做同样要求的时候,客户一般很难答应。没完没了地折腾谁也受不了啊。 5. 行动承诺是个台阶。 如果你问十个销售,这次拜访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有五个告诉你,为了签约。可是大部分项目你都很难第一次拜访就签约,必须一个一个台阶地走向签约的终点。 行动承诺把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有效地串联了起来,使每一次拜访都尽量向上走一步。向客户索取行动承诺,不是某一次拜访的事情,而是每一次拜访的事情,除非你打算放弃这个客户。 为什么很多项目总是被无限制地拖延? 就在于缺乏行动承诺,销售打哪是哪。 6. 你不要,客户不给。 销售这种事,客户往往不怎么着急,很难指望着客户主动给你行动承诺。你必须热情而残酷地向客户要。所谓热情就是营造时机,所谓残酷就是别客气,张口要。 7. 多几手准备。 如果你第一次见客户,行动承诺可能不好准备。如果实在不好准备,就多做几手准备,比如给自己设置一个高的目标、中的目标、低的目标。 如果在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行动承诺有调整,那也是正常的事情,情况变了,目标也可能会变。但是只要你打算玩,就必须有行动承诺。 你是怎么没做好销售的?
大家明白了行动承诺,可能会有另一个问题:难道每次去都需要行动承诺吗?难道我去了解预算、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有错吗? 当然没错,不过这叫拜访目标,不叫行动承诺。 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行动承诺的重要性,是因为很多销售天天沉溺在拜访目标上,而忘了什么是行动承诺。拜访目标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行动承诺,或者为了更好地向客户要行动承诺。 是不是每次都要?我的观点是只要有条件就上。 向客户索取行动承诺很重要,但如果你观察周围的销售拜访,就会发现,至少70%的销售根本就不会干这事。 为什么会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根本不知道有行动承诺这回事,天天傻跑,总是琢磨着用诚心感动客户。可咱是销售不是跑堂的,销售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按门铃的次数。 2. 事先没有规划,临时又想不出来要什么。要行动承诺确实有随机应变的成分,讲究的是“势”到“事”才能到。 3. 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客户会不断地释放一些信号(当然是无意的),在销售的每个阶段,释放的信号都会有所不同(信号问题另篇解释)。只要有点心思,这个不难发现。 4. 根本就不会要。这个又分几种情况: 销售人员驱动。这是不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体现。销售人员在要行动承诺时,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忽略客户的想法和项目的发展规律。 太笼统。比如销售说:咱们找个时间试用一下吧?这话跟没说一样,没有确定时间怎么做?如果客户答应了,应马上和客户确认具体时间,比如下周二早上9点,这就靠谱了。 不现实:销售急着签单。饭要一口口地吃,如果客户还没做好准备,你硬要是要不出来的。
附赠小招数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一切都做对了,可是客户还是不给你行动承诺,应该怎么办? 有三个招数供大家参考: 1. 详细探讨一下客户不答应的原因。可以直接问客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调低你的要求。如果客户不答应你试用产品,那看能不能答应你开一次技术讨论会。要切记,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这样做。因为这很容易让你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人都想干容易的事),从而影响了项目。 3. 不玩了。如果客户总是不答应干活,很可能他就没打算买。不和他玩了,找下家客户接着要去吧。 客户想看到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拜访客户? 很多人肯定觉得好笑。这还用问吗?了解预算、了解对手、演示产品、了解需求、递交方案…… 不过,假如我是客户,我想问:你想了解预算和我有什么关系?你想了解对手和我有什么关系?你想演示产品,了解需求,递交方案和我有什么关系?你做了这么多和我没关系的事,还指望我给你签单,凭什么? 那么客户考察一家供应商(也就是我们),主要观察哪些方面?
1.销售人员 客户买东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过无论因素有多少,大部分东西都是通过销售人员这个媒介获得的,所以客户考察的第一要务一定是“人”这个要素,也就是销售人员。 他会观察销售人员的可信度、专业性、协调资源的能力,对自己的重视程度等要素。而且这种考察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彻始终。
2.公司 包括品牌、服务、技术力量等。客户从你的公司里寻求的东西包括安全感、差异性、公司间合作、被重视度等。
3.产品或解决方案 这是最难的部分,涉及客户要了解什么、怎样了解、谁来了解的问题。站在销售的角度,就是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理解客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建立连接、表述利益等等因素。
4.价格 这是客户关心的重要因素。不过这里的价格是结果,客户在考量了前面三个要素后得出的一个价值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对价格进行考量,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