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交易市场,成交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虽然2012年整个市场进入调整期,但总体成交量依然非常可观,约在536.9亿元左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摄影拍卖市场表现如何?国内最早也是唯一坚持开设影像拍卖专场的华辰公司,去年影像拍卖总额为1300.6万元。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你可能得出一个沮丧的结论:一张油画就能横扫国内影像市场,影像市场是如鸡肋般的存在。
向西看,有距离有希望
生活就是这样,表象总是轻易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做出人云亦云的判断。实际上,如果调整一下观察角度,做深入一点的分析,你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艺术品拍卖及华辰影像拍卖年度成交总额对比
|
2009年度 |
2010年度 |
2011年度 |
2012年度 |
华辰影像拍卖 |
238.5万 |
509.6万 |
976.8万 |
1300.6万 |
中国艺术品拍卖 |
212.50亿 |
596.53亿 |
968.46亿 |
536.9亿 |
(注:华辰影像拍卖数据来自华辰拍卖公司官方网站;中国艺术品年度拍卖总额来自多家权威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同机构公布的年度成交总量略有出入,中国式统计,你懂的。所以,请读者勿要过度纠结统计数值的精准度。)
这张表格透露了两个良性信息:其一,影像拍卖呈现逐年直线上升的稳健势头;其二:影像拍卖在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份额正在逐渐扩大。
如果再乐观一些,以成熟的西方市场作为参照,我们会对影像收藏市场报以更大信心。1971年,苏富比在伦敦举办首个摄影作品专场,开启了西方的影像拍卖市场。摄影市场在西方发展40年之后,成为仅次于油画、雕塑之后的第三类流通的艺术品,其成交量大概占艺术品成交市场份额的10%左右。目前世界上成交价格最贵照片——安迪·沃霍尔的一张自拍照,在去年伦敦苏富比春拍上,以1740万美元成交。此外如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辛迪·舍曼等人的作品,也屡屡拍出几百万美金的价格,这样的成绩足以表明市场对摄影收藏的信心和认可度。
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的《Rhein II》,拍卖成交价4,338,500美元
Cindy Sherman的作品也是收藏热门,犹太收藏家的有力支持让其作品价格居高不下
在著名的华裔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看来,国际上摄影收藏跟绘画、雕塑收藏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他从侧面给出佐证:如今国际上顶尖艺术家几乎人人玩摄影,当代艺术三个天王:杰夫?昆斯、理查德?普林斯、达明安?赫斯特,他们大多是从绘画或者是雕塑出名的,但是雕塑放到一边,他们拍照片。
以西方为参照,我们看到摄影收藏的无限发展空间和希望。国内第一家影像画廊——百年印象的老板陈光俊这样形容中国的摄影收藏潜力:“就像原始股”。大家都知道原始股爆发力强,回报率高。但是奇怪的是,国人并没有拿出追逐原始股的狂热劲来投身摄影收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愿意与大家一同探讨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的掣肘与希望所在。欢迎在文下的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
功不唐捐:当代摄影人做好自己的本分
向西看,有希望,也有落差。目前中国的摄影收藏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门类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西方的大好环境,国内的摄影师仍需仰视。摄影艺术本来就是西方的舶来品。能够在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的中国摄影师寥若晨星,郎静山应当算一位;在当代,进入国际价格体系的中国摄影艺术家也是屈指数得过来:李振盛、王庆松、海波、张洹……即便如此,有几位还有价无市,地位尴尬。所以,在国外影像市场以当代作品为主流的今天,国内拍卖市场仍然是老照片和纪实摄影大行其道,藏家看中的依然是稀缺性、文献性等特征,摄影自身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国内成交价格最高的周璇组照,成交价格为218.5万元人民币
如此现状面前,国内摄影师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扎扎实实搞好自己的创作。功不唐捐,火候到了,自然水到渠成。有那么一阵子,国内摄影新锐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没几个。有些后续无力,如昙花一现;有些则投机取巧,不断重复自己,搞到最后混不下去;另外一些则是彻底的伪新锐,当一个题材或风格受到业内肯定,就会有一群人就跟风而上。知名摄影评论家鲍昆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的新锐什么样:对自己本体的突破,你有吗?对社会观念提出某种批判,你有吗?……从哪儿叫新锐呢?现在不少所谓新锐的作品就是“新的沙龙”,跟过去的风光片一样,只是换了一个面孔而已。”
也正是那几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大热,当代摄影也随之水涨船高,不少买家蜂拥而上,结果干死在沙滩上的大有人在。华辰影像部经理李欣表示:“确实有很多年轻摄影师浮躁,一些真的很烂的东西,一张口也找你要五万、八万、导致价格虚高,市场混乱。好多人都上过当,花好几万在画廊买一张作品,三、五年过后一看完全是废纸一张。这种经历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历过这样的乱象之后,如今大家对新锐及作品都报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尤其是藏家。
不过李欣始终认为:“历史性的古董照片可以界定为我们的昨天,纪实类看作是今天,当代比作我们的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又活在当下,可如果没有未来这个社会还能前进吗?所以当代一定是我们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在过去的5年中,老照片和纪实摄影一直是华辰影像拍卖的主打。但是李欣希望在下一个5年,这样的局面能有所改观。
在2012年秋拍中,华辰影像试水了国内几位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最终这些作品全部成交。而以靳宏伟先生为代表的国际藏家,也逐渐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用收藏表达了对一些年轻摄影师实力的肯定。靳宏伟自述:“买他们的照片,不是按一张买的,我就顺着墙上走,一张张点,多少张我自己也记不住,我就这样买,但是前提有一点,就是我看重这个人,我认为他是有潜力的,而且目前作品价格还不贵。”
有潜力的青年摄影师作品受到市场欢迎
随着影像拍卖市场的水涨船高,不少摄影师看到了曙光和希望。但实际上,当代作品进入二级市场,也存在着一个准入门槛的问题。纽约ICP用四年时间来考验年轻的艺术家,因为有时候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艺术家第一年作品卖完了,第二年找不着人,改行了,这对市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特别容易打击藏家对市场的信心,给消费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李欣表示,凡是推进二级市场的年轻人,华辰影像会考察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另外看有没有创新,有没有思想。如果一成不变地啃老本,重复自己的作品就没有意义了。
摄影市场渐趋多元化:秩序规范是关键 传统我们认为摄影存在一级市场(画廊)和二级市场(拍卖行)之分。2002年底,一家代理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纪实摄影家作品的百年印象画廊创建,可视为中国摄影作品一级市场的正式启动。2006年11月23号,国内第一场影像拍卖专场在北京华辰公司举行,中国摄影作品二级市场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国内已经有大大小小几十家代理摄影作品的艺术画廊,继华辰之后也陆续有其他拍卖行试水影像拍卖,拍卖市场的繁荣也催生了一些大的摄影藏家。
时至今日,摄影收藏的渠道已经远不止于此,一些知名摄影节也成为国内外藏家淘作品的重要渠道;民间交易一直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收藏力量,而网络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也逐渐加入进来。
201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专辟场地推出了“平交会”,提供了一个老照片交易的平台。大展主办方邀请了一些国内小有名气的摄影收藏机构及个人来参与藏品展示与交易。大展期间,平交会吸引了不少参展摄影师与游客的目光,虽然成交量有限,但是无疑对于摄影收藏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大理国际影会的掌门人鲍利辉,本身也是知名摄影师,有多幅作品被国外机构收藏。有感于作品收藏对于推动摄影师创作的积极作用,鲍利辉在大理国际影会中将尝试将摄影节和博览会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既有学术性展览,力推新人,也有博览会功能,力推收藏。这个想法从2010年开始得到实施,到2012年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成效已经非常可观。
2012年大理国际影会主办方邀请了国内外的十家画廊参与到影会中,主办方为参展画廊提供各种便利,成交后分文不取。结果,仅来自台湾的敦煌画廊成交额就超过百万。而且在这届摄影节上,中国新锐摄影师的作品也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一些新生代摄影师的作品也被纳入了收藏行列。
而网络上的摄影作品交易,国际上早已有之。国外有几家口碑不错的专业摄影网站就直接销售摄影师作品。曾经还有不少中国藏家因为不识货,将eBay上滥大街的国外摄影师作品当宝贝高价收藏,交了不少学费。这些年,国内也有一些提供老照片交易的平台,但当代摄影作品的交易网络上还是比较少见。所以,去年摄影师严明在淘宝上出售自己的收藏级编号作品,一度引发了摄影圈的关注与热议。
严明作品淘宝店页面
支持一方普遍认为,网络交易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对艺术家来说这种方式更灵活,受众也多,可以摆脱对中间机构的依赖,与藏家直接交流,而且国外也有这样的先例,这是一个可喜的尝试。反对者的理由则主要包括:网络交易存在太多不风险,不好监管,也难以吸引高端藏家,摄影师最好是埋头创作,将销售的事情交付给专业的代理机构。
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级市场,哪一种销售渠道,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商业规则。摄影与油画、雕塑等传统艺术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它容易被批量复制。所以,作品的限量原则是交易的前提。国外的摄影收藏市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信誉体制,违规的艺术家很快被踢出局。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国内的交易市场也日趋规范,但总还有有一些摄影师抱着侥幸心理,做一些缺乏信用的违规操作。不过,随着摄影收藏市场的日益成熟,相信这种短视行为也会逐渐消失。
藏家群体逐步扩大:专业度有待提升
摄影收藏在中国兴起,也就是这十年间的事儿,国内的藏家队伍刚刚被培养起来。他们当中不乏真心喜欢摄影的藏家,但是绝大多数对摄影史缺乏系统了解,对没有盖棺定论的当代作品更是雾里看花,缺乏鉴别能力;还有很多藏家根本不懂摄影,抱着炒股票、炒房的心态来炒老照片,纯属投机客。与此相反,国外的藏家大多也是摄影行家,对摄影史如数家珍,具备摄影批评素养和良好的美学修养。他们在收藏过程中往往肯追根溯源,明查秋毫,以至于补写摄影史上缺失的细节。
这种判若云泥的水准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跟我们的国情有关。中国的文化断代是整体性的。摄影在过去是富人才玩得起的艺术,跟普通老百姓离得比较远。不过戏剧性的是,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销售市场,但摄影收藏仍保持着一个缓慢上行的趋势。好器材不等于好艺术,很多器材党仅满足于人像“群殴”或者旅行、风光片的拍摄,对摄影收藏根本就兴趣不大。
对器材收藏与作品收藏的明显不对称局面,不少业内人士感到忧心忡忡。优秀藏家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时间,一方面也需要一些机构用行动来起到表率和指导作用。在国外,最早开始摄影收藏的一般是美术馆、博物馆,他们的收藏行为往往成为市场的风向标。围绕着美术馆和博物馆周围,有大的基金提供资金的支持,有一群最具购买力的藏家虎视眈眈,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权威的专业团队在世界各地为博物馆寻找优秀作品,他们的行为实际为市场提供了学术上的指导,为普通藏家注入了定心丸。
中国目前还鲜有博物馆有计划有系统地收藏摄影作品,预算不足是一方面,对摄影艺术的不重视也许才是主要原因。这样的现状不免令人深感遗憾。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有一些机构已经认识到这种缺失,开始拿出少量的资金参与到摄影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