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和食补,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又略有不同。药补的特点是既可治病,又可滋补;食补则是以补为主,治疗为辅。药补是用“药”,要求分清虚、实、寒、热和阴、阳、气、血的不同,并以此为依据来选用具有温、热、寒、凉之性和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补药,如果不注意辨证而用反了药,就会适得其反。食补,虽然也有性味之分,补性之别,但与补药不同的是,它们都是可吃的日常食物,一般不存在毒性问题,服食比较安全,既不伤脏腑肌肤,又不苦口难进,因此人们乐于接受。历代医学都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用于调补”。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十分精辟地指出:“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了食补的重要性。由于以上原因,自古以来就有“药补不如食补”一说,并确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并不是说食补可以完全代替药补,有些情况下,必须用药才能达到效果。那么,哪些人需要进服补药呢? 在进补的年龄上,应该根据各人的生理变化来决定。一股年轻人不宜进补。俗话说:“童不服茸,少不用参”。人上年纪,参茸皆宜。这就是说,老年人适合吃人参、鹿茸之类的滋补品,具有补虚振阳之功,同时具有兴奋中枢,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和消化功能等作用。目前,常用的延缓衰老的药物很多,例如中成药有首乌延寿丹、八仙糕、康宝、春回、长春宝、长生不老丹、人参五味子精、灵芝丸、刺五加精及蜂王浆、枸杞、人参、鹿茸等单味滋补药都有一定的延缓衰老作用,有条件者可以选用,以达到防病治病健身,增加身体免疫能力的目的。 在选用补药上,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补。《医学正传》云:“虚者,正气虚也”。老年人气血亏损,抗病力弱,往往出现阴阳失调、诸虚不足,需要进补。身体虚弱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就要考虑疾病和正虚两方面的关系,应先治病,再补虚,或者是扶正祛邪双管齐下。人过中年以后,经过医生检查,如果各个脏器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感到体力衰弱,精神不足,这就是虚证的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一样,有的人表现为消化力减弱,饮食减少,这就应当选择具有健脾和胃功能的药物;有的人出现心慌、气短、失眠、健忘的症状,就应当选择具有养心补脑作用的药物。总之,在服用补药以前,既应当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又应当了解补药的性质,方可开始进补。
来源:健康养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