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吉与《太平经青领书》之出现

 云天953 2013-03-15

          于吉与《太平经青领书》之出现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泉水上所得神书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号《太平青领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

         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史籍及道书中,关于《太平经》的出现,还有多处有所记述,如:

         汉牟子《理惑论》谓:《神书》百七十卷。(见《弘明集》卷一)

  晋葛洪《神仙传》谓:汉元帝时,嵩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晋虞喜《志林》谓: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上,白素朱介,号《太平青领书》,凡百馀卷。

  唐人撰述《太平经复文序》: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域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君。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昔周之末,赧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于干君。……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

  宋谢守灏《溷元圣纪》卷一: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渊,授于吉《太平经》。

  宋贾善翔《犹龙传序》:孝成时,授于吉《太平经》。

  由于《太平经》传世较早,流传区域较广,又是长期在民间隐密传播,所以传闻.记述不免有异。且宗教经典大都托言神授,后来道书又复竞为渲染,以神其说,故关于《太平经》的始现时间,有说周赧王时,有说汉元帝时,有说汉成帝时,有说汉顺帝时。《太平经》出自于吉是史籍及道书基本上相同的说法。所谓千室.干君,也都是寓指于吉。于吉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何时人呢?

  范晔《后汉书.襄楷传》说:于吉是汉顺帝时琅琊宫崇(嵩)的老师;《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说:于吉在汉献帝时为孙策所杀,原文如下:

  关于《太平青领书》的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即今江苏吴县和浙江会稽县),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下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助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人心,远使诸将不复相愿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此子已在鬼籙,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悬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

  这样,于吉便是汉顺帝至汉献帝时人。有人怀疑于吉能活这麽久?因于吉在顺帝时已为人师,到汉献帝建安五年(二00年)被杀,死时至少已有一百多岁。如不是这样,则真于吉早死,孙策所杀者乃冒名之假于吉。考晋代虞喜《志林》所述于吉被杀事,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已近百岁,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虞喜是西晋与东晋之间的人,距于吉死时不过一百多年,他作《志林》时,六朝刘宋时(四二0至四七九年)人范晔尚未出生,《后汉书》当然更未出世,按虞喜乃晋朝博学者,《志林》所言必是另有所据,我觉得虞喜所述是可信的.这就是说.肯定于吉乃汉顺帝至汉献帝建安五年前人。至于有的道书说他是汉元帝.成帝甚至是周赧王或更早时人,夸张于吉活了二百多岁,甚至五百多岁,这显然纯属神化于吉,不足为据.

  我们再从现存《太平经》的内容看,《太平经》多处宣扬火精道德之君,按汉代朝庭自称汉属火德,故《太平经》当为汉代之作。又《太平经》所评议之时弊,大都为东汉之朝野情况,比如影射评击外戚.宦臣之擅权误国,帝王无道而绝嗣,兵病水火为灾,人民生活苦难等等,都系东汉景象。因此《后汉书.襄楷传》所说《太平青领书》《太平经》始现于东汉顺帝时,出自于吉之手,是确切的。

  关于《太平青领书》的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辄不兴。

        又说:
  ……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

        这个介绍,大体上是中肯的。我们细读现存《太平经》(近人王明着有《太平经合校》),不难看出其内容是十分複杂的,既有被压迫者的叹息,也有被压迫者对现实的愤怒抗议,既有对实际上解救感到绝望的悲叹,又有追寻精神安慰及对理想的憧憬;既有对天神的祈求与恐惧,也有对帝王的屈从及献谀。摒除其宗教义意,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在实质上是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曲折反映。

  由于《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係至为密切,故笔者将在后文中用专节来谈《太平经》的内容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係;并以《太平经》为依据来试述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这裡暂置不述。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太平青领书》是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的传本或残本,经过信徒们的不断增补扩充,到汉顺帝时由于吉纂集而成的,于吉是甘忠可的后继者和发扬者。《太平青领书》脱胎于《包元太平经》赤精子之道与太平道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呢?从宗教信仰看:甘忠可尊奉天帝及真人赤精子(宁封子),属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谓信奉《太平经》的张角亦奉事黄老道,显然甘忠可.于吉同是黄老道的信奉者。从思想内容上看:甘忠可造作赤精子之谶:言汉主火德,于吉《太平经》也是宣称汉统治者为火德之君,甘忠可相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将赐福降灾,必以天文.地理.祥瑞.灾异之徵兆,给人们以预示或警告,《太平经》也是宣扬天与人有着相感应的关係。甘忠可倡导以阴阳五行曆象推测灾异,以及兴国广嗣之术,《太平经》也是主张奉天地.顺五行,并说有兴国之嗣之术。甘忠可提倡漏刻百二十为度,《太平经》也认为漏刻应不失分铢,否则坐罪不一。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用包元名经,认为元气包裹天地,《太平经《也倡元气包裹天地之说。从传抽播的区域看:造作《包元太平经》的甘忠可是齐人,西汉时齐是即今之临淄一带;其信徒夏贺良,重平人,西汉时重平属幽州勃海郡;丁广世是容丘人,西汉时容丘属青州东海郡;郭昌是东郡人,西汉时东郡为青州东郡,即今濮阳一带;李寻是平原人,西汉时平原属青州平原郡。得神书的于吉是北海人,东汉时北海国与齐国是相邻郡国;宫崇是琅琊人,东汉时琅琊属琅琊国。这些地方,都在燕齐境内。自战国至秦汉,燕齐一带多方士.神仙家,方仙道.黄老道在这一带绵绵相传,到甘忠可演变为原始太平道。故从《包元太平经》到《太平青领书》,乃是原始太平道在这一带民间长期传播.逐渐发展的结果,后者原本于前者。从上述各方面的考察,我以为《太平经》脱胎于《包元太平经》;《太平经》一百七十卷是经于吉汇集民间各种不同传本编纂而成;《太平经》的行世,即太平道的完成与行世;实际上《太平经》的出现与传播,即标志着道教的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