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起何时,尚无定论。据著代雀豹《古今注》所载“舜作王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可见扇起殷代且采用雄雉尾制成。到了周朝,扇多用鸟羽制得,故称羽扇,所以扇字从羽。汉代以后,编制纨扇兴于宫廷,称为宫扇。但此前的扇子多为团扇,除我们常见的圆形之外,尚有腰圆、海棠、萍果、荷花、葫芦、人头和各种几何形。约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朝鲜大使携带“松扇三盒”、“折扇两把”作为礼品前来进贡,扇子使入我国,初在宫中流传,后下放民间。到了元明时期,折扇更为盛行,制作亦更精巧,在安徽的歙县就出现了朱沛、张士安、郑泰时、仉考四大制扇名家,并且各自形成风格。扇子的形成即有琴式、如意头、蚱蜢腿、竹节式等;其质地除羽扇之外,尚有竹扇、纸扇、木扇、苇扇、绢扇、藤扇、玉扇、象牙扇和檀香扇等等,足有百十余种。于是,扇子成了世人钟情之物,咏扇、喻扇、赐扇、赠扇之风代代不衰。
扇子不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取凉工具,在戏曲舞台上也是一件别致的道具,与剧情的发展密不可分,比如“桃花扇”、“沉香扇”、“铁扇分主”等等,都含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器物文化纪趣》一书中关于扇子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扇子的式样衬托出人的情趣风度;斯文儒生,袖一折扇,慢条斯理,显得温文尔雅;关西大汉,蒲扇一挥,倒也豪放爽快;闺中淑女,团扇遮面,透露的是女性温柔;“羽扇纶巾”,潇洒大方,一派“军师”风韵。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扇子的扇法也能刻画出人物的身分、性格。昆曲中流传着四句折扇口诀:“文胸武肚轿裤裆,书臀农背秃光郎,瞎目媒肩二半扇,道袖画领奶扇旁。”
折扇除了扇面具有颇高的艺术韵味之外,制扇的技艺也日渐精巧,有的折扇镂穿扇骨,嵌有32块酒令牌,供人们小酌时娱乐;有的折扇镂空扇骨,填嵌香料,挥扇驱暑时,香气扑鼻;有的折扇在扇骨中暗藏利刃,成为防身备患的暗器……难怪郭沫若先生曾称赞折扇道:“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我国有把折扇叫“巨屏九龙扇”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它是由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的王贤宝花费了390天的业余时间制作的。这柄巨扇长约三米,由28面扇面和边骨组成。扇面展开时要四个人才能展开。三人手握手才能摸及巨大扇形屏风的两端。扇面九龙飞动:座龙居中,八条虬髯盘龙、飞龙、行龙飞舞,左右缠绕,金甲闪烁,在蓝色的扇底下组成了一幅立体的九龙嬉珠图。巧妙的镂空拉梭工世,使得一块块以厚实的东北椴木夹板为基才的扇面,远望如丝帛般轻薄。每页扇面的浮雕街接得天衣无缝,左右四条龙的构图和轻重配制得当,形成一幅气势磅溥的优美工艺品。
我国不但有巨扇,也有袖珍扇。1986年苏州檀香扇厂青年工人虞心昌制作了一把象牙折扇,该扇微如一分硬币,薄似蝉翼,重仅0.1克,可开可合,扇面上刻有虎丘、留园、拙政园等11幅名胜风景图,并配以11首写景诗,共有375字,堪称微扇一绝。
我国收藏扇子较多的地方要数南京博物馆,共有600多面各类古今名扇,绝大多数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名人名作。另外,还有些形状奇特的折扇,如高2米的巨型花鸟洒金笺折扇,只有巴掌般大的微型扇等等,各具特色,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然而,在扇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之举当始于三国之时。唐《历代名画记》所载“杨修为魏太福画扇,误点成蝇”便为一证。略在其后的《晋书》亦有书圣王羲之题六角竹扇的记述。起初,扇面书画多作于团扇之上,但自折扇传入我国并渐为流传之后,由于期携带方便,写字作画更易挥洒,所以备受朝野青睐,且在明清之时达到了鼎盛。
纵观扇面书画,题材十分广泛,风格亦多种多样,诗词歌赋,亭台楼阁,山水花鸟,成语典故等等皆为寄情、遣兴、品味之对象,且历代都涌现出许多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宋代徽宗赵佶的御笔草书团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更是落墨潇洒、纵横奇古、畅如行云、法势劲逸,可谓神来之笔,堪为绝世珍品。明代沈周的《秋林独步图》、蓝瑛的《秋禽图》、周之冕的《竹雀图》、唐寅的《枯木寒鸦图》、仇十洲的《柳崖停舟》。清时恽寿平的《秋菊图》、郑板桥的《竹石图》、金农的《梅花图》以及近代吴曷硕、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扇面丹青更是不朽佳作、价值连城。另外,一些当代文人墨客的扇面,如章太炎、鲁迅、郭沫若、华君武、刘海栗、梅兰芳等名家作品,也具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身价不菲。
许是扇面蕴积了实用与观赏的双重能量,同时又具备了历史、艺术和经济三方面的价值,所以本不值几文的小小扇面,一经名家勾染,便立时身价百倍,成为中外扇面收藏家的钟爱之物。因此,名家名扇往往作伪者甚多,所以我们在收藏名家扇面之前,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作者的生卒年代和时代背景,特别应注意其作品的创作时间和风格,对于该作品的落款,铃印,用纸等细节更不能忽视。
编辑:肖鸿
扇面设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