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
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
主治:卒中。
3.耳背: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颌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方。
5.口腔:口腔粘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
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风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风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喉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风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胸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属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常见疾病之刺络治疗
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爱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
(一)头部
1.头顶痛:上星、百会。
2.后头(脑)胀痛.A.冲霄 B.委中。
3.偏头痛:四花外。
4.前头痛:四腑一、二及上里。
5.突然头晕:五岭;血压高头晕:五岭。
6.感冒头痛:A.三商 B.七星。
(二)口病
1.口舌生疮:A.神门 B.金津、玉液 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2.口舌及咽喉肿:三重、少商。
3.口唇生疮: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五)牙病
牙痛:外踝尖至临泣、侠溪、地五会。
(七)咽喉
喉咙总治:A.少商、商阳先行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B.亦可于耳背点刺,再对症治疗。
1.扁挑腺炎:A.少商、商阳、合谷 B.三重。
2.喉头炎:A.少商、商阳、合谷 B.三重。
3.咽肿水药米粒不下:A.少商、商阳、合谷 B.三重。
4.喉痛:A.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点刺 B.哑门 C.喉蛾九穴。
5.喉蛾:少商。
6.发音无声:总枢。
7.痰塞喉管不出:喉峨九穴。
(八)哮喘
A.背部五岭(肠俞、肺俞、心俞等穴) B.太阳、尺泽 C.四花外 D.后溪至腕骨线上之青筋。
(九)颈项
1.甲状腺肿:A.三重 B.耳后静脉 C.喉蛾九穴。
2.项骨正中线痛:A.冲霄 B.委中。
(十)上肢
上肢总治:可于肘弯点刺,再对症治疗。
1.手腕痛:A.四花中、副 B.临泣、侠溪、地五会 C.水俞
2.肩痛:四花外。
3.指麻:A.后心 B.双凤。
4.掌背红肿、手指肿:四花中、副。
5.手痛:手足血管硬化、手麻:A.双凤 B.四花外 C.水俞。
6.臂痛(前):A.双河 B.四花外 C.水俞。
7.肩臂痛:A.双河 B.四花外。
8.腱鞘囊肿:囊肿部位放液。
(十一)下肢
下肢总治:皆可于委中点刺,再对症治疗。
1.两腿发酸:金林、金枝。
2.坐骨神经痛:A.太阳经痛-委中或金林 B.少阳经痛-四花外或金林。
3.膝痛:三金。
4.小腿痛(胀):精枝。
5.足踝肿痛:委中及阳陵泉。
6.脚跟:委中。
7.足麻、足痛:A.双凤 B.隐白。
8.足趾痉挛:外踝中央。
9.香港脚流黄水:外踝中央至临泣青筋点刺。
10.四肢麻痛:井穴刺血。
(十二)胸腹
1.肋痛(肝硬化、肋膜炎):四花外(肝俞)。
2.腹痛:四花中、副。
3.脚闷(胀):A.尺泽 B.四花中。
4.脐痛:A.腹集(23)穴(选) B.四花外。
(十三)腰背
腰背总治:可于委中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1.脊痛:A.委中 B.人中。
2.腰痛:委中。
3.转筋强直:委中。
4.血管硬化之腰痛:顶柱、委中。
5.背痛:承山。
(十四)心脏
心脏病总治:A.肘弯 B.四花中 C.五岭。
1.心脏扩大:五岭穴(上焦部分)。
2.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副。
3.心脏麻痹:四花中、副、十二井穴。
4.心惊悸:胆穴。
5.心脏衰弱:后心。
6.心痛:火包、尺泽。
7.心跳剧烈:四花中、副。
(十五)肝胆
1.黄疸:隐白、脾俞、胃俞。
2.肝硬化:四花外、肝俞。
3.肝病:火包。
(十六)肺病
1.支气管炎(吐黄痰):四花外。
2.哮喘:A.背部五岭 B.太阳、尺泽 C.四花外 D.后溪至腕骨线上之青筋。
3.急性肺炎:A.大白 B.肺俞、风门。
4.肺经杂症:四花外均可主治之。(或加肺俞更佳)
(十七)脾胃
1.胃酸痛:四花中、副。
2.胃炎:A.四花中、副 B.内庭至解溪。
3.急性胃痛:A.四花中、副 B.曲泽、委中 C.五岭之中焦部份(胃俞及上下)。
4.胃出血:胃毛七、四花中、副。
5.胃溃疡:四花中、副。
6.十二指肠溃疡:A.内庭至解溪上青筋点刺 B.外踝附近点刺。
7.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A.四花中、副、外 B.曲泽、委中。
(十九)肠
肠病总治:四花中、外。
1.十二指肠:A.内庭至解溪上青筋点刺 B.外踝附近点刺。
2.盲肠炎:四花中、副、外。
3.疝气:内踝附近。
4.急性肠胃炎;四花中、副、外。
5.急性肠炎:A.四花中、副 B.三江。
6.急性腹痛:曲泽、委中。
(二十一)血管病
1.中风:十二井。
2.高血压:A.四花外 B.五岭 C.委中。
3.高血压致手足麻痹或半身不遂:五岭。
4.低血压(静脉瘤):当瘤上点刺。
(二十三)杂病
1.干霍乱:A.总枢 B.五岭。
2.霍乱:A.委中 B.尺泽、曲泽。
3.邪祟:A.委中 B.少商。
4.痔疮:委中。
5.急救中暑:十二井。
6.癫痫:A.发作期:十二井 B.缓解期:五岭。
7.皮肤病:耳后静脉点刺。
8.偷针眼:A.脾俞、胃俞 B.耳后静脉 C.曲池。
9.猴痧:十二猴穴。
10.各种痧证:A.五金 B.五岭。
11.羊毛痧:A.胃毛七穴 B.后心。
12.疔疮:后心穴。
13.全身疲劳:背面。
14.呕吐(五脏不安):A.七星(总枢) B.五岭。
15.带状疱疹:A.疱疹周围 B.耳背。
四、病案举例
1.汪XX,36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l次痊愈,行走如常。
2.颜xx,20岁,学生。患结膜炎已3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视,已痊愈。
3.谢太太,33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时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毫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
4.涂xx,40岁,军人。腰部扭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棱针刺破,血流少许,旋即痛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1次痊愈。
5.王太太,40岁,偏头痛近20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即时头痛立刻轻减,之后未再来诊,电话告知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
6.杨x,36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遨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水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3个月(余返台1月,该病患来美2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韩XX,35岁。气喘3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松,每周1次,仅如此治疗3次,竟3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一大华文报纸)登铭谢启事。
五、体会
一、刺络俗名放血,但现在一般人多有称之"点刺"者。
二、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
三、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四、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
五、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痛,我们常在背上施针。
六、放血手法可参看拙著《针灸经纬》上篇手法篇"三棱针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