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坐堂 儿科病诊治绝招25 婴儿手足搐搦症

 学中医书馆 2013-03-21
婴儿手足搐搦症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或低钙惊厥,大多数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反应迟钝,以致血钙降低,造成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引起惊厥或局部肌肉的拍搐。本病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基本相同,两病常同时存在,但本病以抽搦为主,骨骼系统改变可不明显,这可能因为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降低,加之甲状旁腺功能不全,不能动员骨髂中的钙以维持血钙浓度的缘故。
    有哪些症状?
    本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偻病。
    1.显性征
    (1)惊厥:最常见于婴儿期,突然发作,两眼上翻,面肌抽搐,双拳紧握,肢体抽动,呈阵发性,屡发屡停,一日可发作1-2次至数十次,发作持续时间几秒钟至几十分钟不等,轻重各异,严重者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如抽搐时间较久,可因缺氧而紫绀,发作停止后,随即熟睡,醒后活泼如常,饮食及精神不受影响,一般不发热,若抽搐频繁或抽搐时间过长,则因体内产热过多,可有一过性体温升高,轻者仅见眼球上翻、面肌抽动或发惊。
    (2)喉痉挛:较惊厥少见,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2岁以上则少见。表现为呼吸困难,吸气延长及吸气时喉鸣,哭闹时加重,重者可突然发生喉痉挛而牵息,甚至猝死,虽较惊厥发生率低,但危险性远远超过惊厥。
    (3)手足搐搦:常见于幼儿及儿童。手搐搦时,手腕屈曲,手指伸直,掌指关节曲向掌心,拇指内收,足搐搦时,足踝伸直,足趾强直下屈,足底略弯,酷似芭蕾舞者足,发作时神志清醒。
    2.隐性征
    (1)佛斯特征:以叩诊锤或指端叩击颧弓与口角间的面神经分布区,如口角及眼睛抽动即为阳性,正常新生儿可出现此征,故无临床意义。如激惹过度敏感及反应过度强烈,在叩击的对侧面部肌肉也出现明显的抽动,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2)陶瑟征:先测血压,然后使血压表的压力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分钟内如出现手搐搦即为阳性。
    (3)罗斯特征:用叩诊锤叩打腓骨小头处的腓神经,如致同侧的足向外侧收缩,即为阳性。
    如何诊断?
    多有佝偻病体征,除根据临床表现外,应详细询问病史。3个月以内婴儿应询问其母妊娠后期有无四肢麻木及腓肠肌痉挛史,必要时可查血钙,常低于2毫摩尔/升以下。亦可静脉推钙做治疗诊断。
    如何治疗?
    党参10克,白术8克,黄芪10克,当归6克,女贞子10克,熟地10克,牛膝6克,五味子5克,龙骨30克,牡蛎20克,何首乌5克,麦芽10克,补骨脂9克,菟丝于8克。
    *汗多者,加浮小麦12克,苍术6克,白芍9克。
    *夜惊,加酸枣仁8克,蝉蜕5克。
    *大便溏泻,加神曲6克,怀山药12克,肉豆蔻3克。
    *睡眠不安,加远志8克,钩藤8克。
    *骨骼软弱无力,加杜仲9克,川断8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用,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1.鸡蛋壳30个,炒黄研为细末,每日服3克。
    2.珍珠母粉50克,白糖5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服0.5克,每日3次。
    3,醋炒鱼骨50克,胎盘粉7克,炒鸡蛋壳18克,白糖25克,共研为细末,每次口服0.5克,每日3次,可久服。
    特别提示
    1.婴幼儿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满月的婴儿在夏季即可抱到户外,3个月以后的婴儿虽冬季亦可抱到户外晒太阳。每年夏、秋季节若能经常进行日光浴,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足够数月之用。
    2.合理喂养,争取人乳喂养,同时还需及时添加含有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3.积极防治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等。
    4.孕妇乳母应加强个人的饮食营养,应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应及时增加含雏生素D的辅食,可用市售浓鱼肝油,连续服用1年。
    5.补充维生素D应适量,过量会中毒。
    6.家长应保护重症患儿免受外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