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与半部明史

 往事如烟1801 2013-03-21
 
  戚继光与半部明史


   一
  芝山陵是指戚继光及其家族死后墓葬之地。它位于蓬莱城东南十五公里处的芝山上。芝山是一座枝叶奇丽的燕形小山,不知当初是因为这里景色天成、风水绝佳而被戚家选作陵园,还是自从有了英灵憩息之后,山川有幸涵天地纯正之气而致物华天宝。今天的芝山与陵早已融为一体了,陵因山而灵性,山以陵而厚重,几乎一个王朝的筋骨气韵,都幽幽地浸润在这座山间了。
     二
  戚祥没能来,他的身躯早已化作滇池边上的一抔红土,连创伤累累的世袭战甲都没有留下,但他却将戚家奋力掷到蓬莱之巅了。光阴就是这样从不势力的抉择,他删掉了无数在戚祥那个时代高高在上的人物,却留住了戚祥这个为皇室泣血一生的名字。不仅是因为戚祥的忠勇为后代赢来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乌纱,更是因为在他精武的血脉中蕴育出一位名撼史册的戚继光。

  他战死在云南战场上时,官至百户长,原以为所谓百户长只是一名低级军官,所以戚祥需要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浴血战衣。但一位资深文史专家考证,百户长在明初便已是正六品的武官;一次战斗能够将相当于知府的将领都战死,其惨烈自然不言而喻。而一名中高级将领能够毫不畏惧的站在波峰浪谷从容赴死,当然会令一个正在马背上飘摇的王朝为之动容了。就算是为了政治的需要,也要厚葬重赏戚祥,领受这份褒奖的自然只有戚家后人。历史上的朱元璋算是个铁腕无情的人,给人的惩罚有时残酷得离谱但奖赏时也很大气,戚家后人世袭的官职是登州卫指挥佥事,经考证,是远高于地方官的。戚祥给戚家用生命挣来了一份世袭富贵,也将戚氏家族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了明王朝这条跌宕起伏的大船上。
     三

  几乎一部戚氏家谱支撑了半部明史,明朝廷真是幸运,区区一个世袭的官职,便网住了一个英武的家族。

  1382年,戚祥的儿子戚斌静静地来到蓬莱,戚氏家族从此也就留在了芝山陵。没有喧闹的锣鼓鞭炮,一切都需要肃穆。登州卫指挥佥事在当时是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的重要武职,无需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便一步登云,足以令人弹冠相庆,燕舞莺歌。而戚斌的心头却沉甸甸的,身披的官袍是父亲用性命挣来的,他知道自己这官是无法做得潇洒了。这份沉甸甸的感觉几乎成为戚家后代的一种性格基因,也正是这种做人为官的深沉成就了戚家的千秋基业。而与此相比,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来理解明皇室的基因了,有那么雄姿英发的太祖朱元璋,有那么气宇轩昂的成祖朱棣,怎么会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了呢?到了明正德帝这个时候,开国之初的气魄早已消磨殆尽,这家伙年纪轻轻便在他寻欢作乐的豹房里一命呜呼了,自正德以后,明王朝又经历了六代皇帝共120余年,这其中,倒霉的亡国之君崇祯应该算个好皇帝,但已经无力回天了。而其它几位,人格精神竟已宵小委琐至极点了;嘉靖终日躲在深宫玩方术,直到把老命也炼进去;万历亲政38年,竟有25年躺在烟榻上;天启是个懦弱无用的废物,只能做个木匠……我觉得这一切都只能归结于明初杀气太重了,许多冤屈便

  轮回到朱元璋后代身上,报应不爽……
戚斌是位勤奋务实的将领,连登州卫防区的城墙都是他亲率士兵们一砖一瓦给修缮或修建起来的,这份行胜于言的气质几百年后在戚继光身上又得到了更光芒四射的体现。戚斌的儿子戚珪应该是与戚继光性情最相近的一位祖先。史书中记载戚珪不仅精通武艺,而且“倜傥有侠骨,能文章,诗赋丽有唐风”。为了教育后代,他还手书一部《家训》,用戚家做人卓尔不凡而又弘扬忠孝仁义的人格来规范戚氏门风。戚珪的儿子戚谏,天生神力,曾独自在蓬莱城郊南部的山林间与一头猛虎搏斗,最后有没有象武松般把老虎打死不得而知,但看来是能把老虎打跑了的。到了戚谏的孙子,也就是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这一辈,戚氏家族的人格魅力更得到了充分的放射。戚景通的刚正、清廉、节孝是明史中立了传的。
几百年的沉淀喷薄而成一道壮美的朝阳,它就要横亘在天地间,把蓬莱打扮的气象万千了。
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也就是公元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了,历史等待了他那么久,他终究会来的。
  

    四

  据说少年戚继光是一个胆大到惊世骇俗的顽童,戚景通曾把不少炸药放到家中库房内,戚继光独自偷爬到库房内玩耍,居然把炸药给点着了,戚景通与家人站在库房外束手无策,后来一听到戚继光在屋里发出声音,戚景通想,这孩子必定完了,谁料炸药爆炸过后,戚继光满脸烟灰的又慢慢从房中踱了出来。
不会敛财,不善经营,交游四海,重义轻财,戚家人的家境过得显然比同时代的高官要清淡的多,但戚家毕竟有优厚的俸禄,有丰厚的祖业,这也就给了戚继光一个足以张扬个性的少年时代,也真应感谢这份汪洋恣肆的童年,使戚继光的思维超越到令人咋舌仰望的境界;“军事战略战术,武器研究发明,诗文思想学术……”,他在任一领域都足以证明一个时代的光芒。

  封建制度真是两头极端,它要么让人寻章摘句老雕虫,一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要么就让人如戚继光般少年早达,刚满17岁就可以踏上政治舞台。顽童蓦的转变成一位青年才俊,在戚继光身上居然可以顺理成章,这也许是因为在血脉中奔腾着戚祥身影的感召力。但踏上仕途后,戚继光立即感到了在政治大环境下他的个性根本无法张扬。他认为只有军事才是属于他的一方天空。

  明朝的天下是从外族手中夺来的,但是他们却更信不过汉人。为此他们把巩固皇权与特务专制结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先设了一个窥测百官的锦衣卫,待锦衣卫权势膨胀后,又设了一个挟制锦衣卫的东厂,几年后东厂闹得不象样了,便又成立了一个连东厂也管的特务组织西厂。一时间朝野内外人人自危,毫无情义可言。最后皇上头脑一发热,再设一个内行厂吧!其地位要凌驾于厂卫,让……请君入瓮的黑色幽默在明朝已成常事,到最后,乱纷纷的天下又被外族夺走了。

  戚继光正是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中如履薄冰着经营着生活,他不会去想自己的事业会被后世升华得多高,他只是在做一种很现实的事业。面对混浊的明朝政治,他不屑于以蝇营狗苛,封侯拜相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戚继光在完成扫荡十万倭寇,巩固十里边防的壮举时,更是基于一种维系正义、自尊,维系家族荣誉的浩然骨气。戚继光一生间关百战,叱咤风云,受百姓顶礼膜拜的传奇经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相关史料浩若烟海,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他用巨笔书写而成的一件件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
戚继光的战威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武官的荣誉巅峰,以官职论,他位居总兵,手握数省兵权,也已登峰造极。但这一切在明朝政治的眼中,依旧是玩物一般。戚继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不可逆转地坠入了凄苦之中,随着他在朝廷的支持者,文官集团首领谭纶与张居正的相继病逝,政治宿敌新怨便开始不择手段的来排挤他,到最后赫赫功勋反而成了他遭皇帝疑忌的原因。1583年,张居正去世七个月后,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总兵,官职虽然未变,但其军事地位在当时已经失去。1585年,戚继光百无聊赖又提心吊胆地精神开始衰竭,于是申请退休。而这时躺在深宫抽大烟的万历帝听近臣摆布,发了一道圣旨,竟把这名曾匡危扶倾明室的重将给革职了。接此圣旨后的戚继光尽管心有不平,但一想在危机四伏的残暴社会下能得全身而退,也有几分欣慰。

  英雄末路,宛如猛虎被拔去利爪。戚继光返乡后不久,他个性极强的妻子又将戚继光因她长期未能生育而私纳了数房小妾的事情旧事重提,大动干戈,把家中细软私房席卷一空离他而去。可叹戚继光一生奔波,囊无积蓄,回乡后一贫如洗,连医药费都难以为继……公元1588年1月17日晨,“鸡三号,将星殒”,戚继光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据说当戚继光下葬时,雪落芝山陵。

  三十年后,明朝战事硝烟又起,努尔哈赤的子弟与白山黑水冲出的八旗军那时也很强悍,明朝廷已经软弱到畏之如虎,它们可以把戚继光玩弄于股掌之上,但面对侵略却甘愿束手待毙。假如这时戚继光依旧神采飞扬的活着,那历史也许又会是另一幅面孔了。不过这也未必,大树的根须已朽,枝梢自是行尸走肉。这个时期出了位英风豪气的郑成功,不也同样无济于事。咳!一个王朝总是以一群矫健的身影开场,然后以一群猥琐的身影结束。这道理是戚继光们用他的一腔激情改变不了的。戚继光的后代倒也很争气,他们秉承家风,为人淳厚而有英气,其中戚昌国、戚祚国等人也曾做到都督同知等高官。但要论起历史影响,那自然是月明星稀,无从谈起了。戚家与明朝的脉络是同声共气的,明灭之后,戚氏家族便也淹没于茫茫人海间,形同常人了。


--------------------------------------------
发帖时间:2013-3-21 13:57:53
[桃源水含烟 编辑于2013-3-21 13:59: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